東野圭吾:母愛就是,就算只有0.0000001活的機會,也不放棄孩子

樂與你說 發佈 2020-01-09T13:06:09+00:00

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我瘋了,我也不會放棄我孩子一切生的可能。 在這之後,瑞穗的身體狀況就突然急轉直下,各種生命徵象都在惡化,開始又需要藥物維持生命了。

死亡的判定標準是什麼?是腦死亡還是心臟完全停止跳動?其實,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對於死亡的判定愈來愈明確。196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特設委員會重新對腦死亡概念進行解釋,制定了人類首個腦死亡判定標準:

  • 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 無自發呼吸
  • 腦幹反射消失
  • 腦電活動消失


特彆強調要符合以上標準且在72小時內反覆測試後,結果一致才能宣告死亡。

這一標準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於是被視為國際判斷死亡的標準。

腦死亡表示著死亡,但是,如果只是被認為接近腦死亡,卻要以病患或者家屬同意捐贈器官為前提,才能進行腦死判定,那麼至親又該如何選擇?是相信醫生的判定給至親定死刑,還是心存一絲希望,無限期的等待下去?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東野圭吾就在《沉睡的人魚之家》提出了這樣的拷問。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思考這一問題的同時,更看到母愛的偉大。


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我瘋了,我也不會放棄我孩子一切生的可能。

熏子的六歲女兒瑞穗因意外溺水被醫生判定接近腦死亡,熏子和本已打算離婚的丈夫和昌想到善良的女兒一定會希望用自己殘餘的生命幫助正在陷入痛苦的陌生人,於是準備接受捐贈器官的協議簽訂。

然而,在他們在和女兒做最後告別時,瑞穗的手突然動了。

這讓熏子重新燃起了希望,她覺得女兒還活著,並沒有死去。即便醫生說這只是條件性反射下的動作,並不能說明瑞穗還有意識,熏子都決定不要接受捐贈器官,她要好好照顧女兒,等待著哪一天女兒在自己的呼喚下醒來。

為了更好的照顧女兒,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資金接受治療,熏子決定不離婚,她也放棄了自己已經蠢蠢欲動的愛情。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熏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顧女兒的工作中。她努力學習護理,把女兒從醫院接回家裡照顧;她利用了丈夫和昌公司原本為殘障人士研發的儀器將電流傳送到女兒的脊髓刺激身體出現反射活動。讓女兒即便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也可以活動四肢,自主呼吸。

看著女兒的一天天長大,熏子越發希望女兒也能夠體驗各種的生活,於是她請老師給女兒上課,帶女兒去參加兒子生人的開學典禮。


事實上,熏子一直在心裡做最壞的打算,她明白女兒醒過來的幾率幾乎沒有,可是只要不能確定無疑地說孩子死了,只要還有一點點希望,一個母親無論如何都不捨得放棄自己的孩子!在外界看似瘋狂行為的背後,是熏子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愛護和堅守。


即便是孤獨無望的守候,也是作為母親的一種幸福


此前,熏子企圖通過別人的肯定證明自己的女兒還活著,所以,她在意別人是否真心與瑞穗說話。她也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被理解,於是她接近需要接受心臟捐贈的患兒父母試圖知道別人對她種種行為的看法。

而後,在和新章房子以及一個患者父母的接觸中,她慢慢明白自己不該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堅守,就像旁人無法強迫她放棄女兒一樣。她不再要求別人一定要和女兒說話,也不強迫兒子生人要向同學宣告姐姐還活著,總之外人的一切看法不再影響著她的內心。


對於旁人而言,這是熏子的自我滿足


但是,熏子知道她是在保護女兒的生命。這是生活一種無人理解,只有作為母親能體會的幸福。



如果我放棄,那麼一定是基於孩子的意願

一日復一日,在無望中熏子能一直和女兒說話,為她穿衣,打扮,帶她出去散步,就是源於她的信念:在女兒沒有放棄的時候,作為母親也一定不能放棄。


直到在守候瑞穗四年後的一天夜裡,熏子感受到了瑞穗,她聽到女兒對她說:

媽媽,謝謝你。


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我很幸福。


非常幸福。


謝謝,真的非常感謝。

在這之後,瑞穗的身體狀況就突然急轉直下,各種生命徵象都在惡化,開始又需要藥物維持生命了。熏子意識到,這一次女兒是真的要離開了。


不過,現在的她是淡然的,因為她知道女兒有在努力活下來,自己也在陪著女兒努力了現在離開,她們都無悔了。

「即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我也有非守護不可的東西」,熏子的這句話有強烈的衝擊感,我想這就是母愛,為母則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