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疼痛還分寒性、熱性?不同疼痛治法也不同,你屬於哪一種?

中醫風濕科王莘智醫生 發佈 2020-01-09T13:15:26+00:00

#湖南醫聊超能團##我的冬日門診##清風計劃#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

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不同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治療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而辯證論治為中醫治療的核心,今天我們運用中醫理論來對風濕病疼痛進行辯證,進而因證施治。

疼痛是患者一種自覺痛苦的症狀,是中醫風濕病中最常見的症狀,風濕病的疼痛主要表現在肢體的關節、皮膚、肌肉、經脈等。

幾乎所有的痹證均可發生疼痛,如寒痹熱痹肌痹骨痹痛風等;

以及屬中醫痹證規疇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皮肌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西醫疾病,均以疼痛作為主症。

疼痛的病因雖有感受外邪、血瘀痰阻、陽虛內寒等不同,但其病機最終總與經絡痹阻、氣血不暢有關。

疼痛的輕重程度有很大差異,輕者僅有壓痛或機體活動時出現疼痛,重者靜止時亦疼痛劇烈,難以忍受。

根據疼痛的病因病機以及臨床表現的不同,疼痛主要有以下幾種:

寒性疼痛

臨床表現:關節肌肉痛,疼痛劇烈,局部自覺寒冷,觸之冷而不溫,畏懼風寒,遇寒痛重,遇熱痛減,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常伴有肢體關節拘急、屈伸不利。

舌質淡,苔白,脈沉弦、緊等。

症狀分析:《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性凝滯,人體感受寒邪,經脈氣血固而阻滯,運行不暢故疼痛。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入侵,人體陽氣受損,失於溫煦,陰寒內生,故可加重疼痛。

寒性收引,肢體感寒,故可伴有肢體關節拘急、屈伸不利。

舌質淡、苔白、脈沉弦、緊等皆為有寒之徵。

熱性疼痛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關節、肌肉、皮膚疼痛,局部紅熱,或自覺局部發熱,或觸之而熱,其疼痛較重,甚者劇烈,或兼身熱、汗出、口渴、斑疹,舌質紅或絳,苔黃,脈滑數。

症狀分析:人體感受熱邪,邪熱入里;或素體陽盛之人感受寒邪,邪從熱化,邪熱充斥內外、氣血壅滯,致關節肌肉疼痛或紅或熱。

熱盛於內故身熱、汗出,熱邪傷津故口渴,熱入營血則可見斑疹。

舌質紅或絳、苔黃、脈滑數,亦為火熱之象。

血瘀疼痛

臨床表現:關節、肌肉、皮膚疼痛,疼痛如刺,痛處不移,夜間痛甚,疼痛局部可見膚色紫暗,肌膚甲錯,毛髮不榮,可觸及皮下結節。

舌質暗,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

症狀分析:風寒溫熱邪氣痹阻經脈,或因氣滯、痰濁阻滯,或氣虛推動無力,或陽虛寒凝,氣血不暢,而致血瘀,血瘀又致經氣不利故疼痛。

血瘀為有形之邪,故疼有定處。夜間血行稽遲,故疼痛夜甚。

肌膚甲錯,毛髮不榮,為血瘀內阻、氣血不榮所致。

膚色晦暗、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等,皆為血瘀之徵。

痰濕疼痛

臨床表現:關節、肌肉、皮膚疼痛而兼腫脹,痛處固定,纏綿難愈,肢節屈伸不利,亦可觸及皮下結節。

舌質淡,舌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滑。

症狀分析:「濕勝則腫」。

濕邪痹阻,氣血不暢,經脈不利,故見關節肌肉疼痛腫脹、濕邪痹阻日久不化,聚而成痰,痰阻關節肌肉,亦見腫脹。

濕(痰)性粘滯,故其疼痛腫脹纏綿難愈。

痰濕痹阻於筋骨關節,故可見肢節屈伸不利。

痰聚皮下可形成皮下結節。

舌質淡體胖、苔白厚膩、脈滑亦痰濕之徵象。

陰虛疼痛

臨床表現:肢節冷痛,疼痛喜暖惡寒,身體畏寒,肢冷不溫,精神不振,常喜踡臥,大便溏稀,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症狀分析:陰氣虛衰,寒從內生,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故疼痛。

陽氣虛衰,失於濕煦故冷痛,喜暖惡寒。陽氣不能敷於肢體,故身體畏寒、肢節不溫、常喜踡臥。

陽虛神失所養,故精神不振、大便溏稀、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皆系陽虛之徵象。

根據不同的中醫類證,在專業的中醫醫師指導下,給予相應的治法,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可達到調理陰陽平衡,祛邪扶正,藥到病除的功效。

點擊了解更多,諮詢王莘智大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