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這個山洞曾經住幾十人家,方圓數公里孩子就讀洞中小學

吳圖紀事 發佈 2020-01-14T13:47:01+00:00

2020年1月13日,貴州安順。2020年1月13日,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格凸河鎮中洞穴居山寨,當地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開始拆除洞中的建築。

據了解,此山洞中的20多戶人家及幾年前搬出的學校政府己將他們妥善安置,村民們告別了祖祖輩輩住山洞的歷史。

紫雲中洞,曾經持續二三十年被外人們的特別關注,山洞中也蘊藏許許多多動人故事。在此要說明的是,過去這一帶屬於水塘鎮,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2號批准同意水塘鎮更名為格凸河鎮,這一帶的地形及經濟發展在貴州算是十分貧困山西。

曾經進入紫雲縣城,你會看到這條橫在公路上的廣告。

因為在貴州省,人們一談到貧困地區,自然會聯想到麻山。麻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和生態脆弱的代表,這些地方山上是石頭,山下也是石頭,又因這些石頭山密密麻麻而得名麻山。

麻山地區之一的紫雲縣格凸河地區,層巒疊嶂,群峰崢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塑造了這一帶地質地貌的粗曠之美,這是滿山石頭與岩石溶洞難分難捨的親密影子演繹的石頭與溶洞的情緣神話。

在紫雲縣格凸河旁的一條山脈上有三個分別相距一個小時左右路程的巨型岩洞,下洞和上洞能穿光透亮,如同巨大橋孔,而中間這個山洞如同仙境一般,居住在大山裡的人們因地制宜在洞中建房,20多年前還在洞中開辦了脫盲教學點。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稱這個住人的山洞為中洞,中洞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繞前赴後繼觀光考察的穴居曠野,中洞獨特的空間由於被山里人巧妙地利用而折射出人類生存中得宜寧靜的生活方式,其難捨洞穴魅力深深吸引著許許多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和遊客的目光。

記得是2007年11月21日清晨7時,我隨貴州省紫雲縣公安局當時的水塘鎮派出所教導員石勝龍、民警吳希從派出所出發,前往轄區中洞開展公安基層基礎及人口數據採集工作。我們的車子在盆景般的大山裡的盤山公路上行進,約半個多小時後,車路到了盡頭,一塊小小的停車坪被四周典型的喀斯特大山團團包圍。

車子停好後我們順著左邊山崖的一條石梯小路步行。行走間,得知這條石梯小路是縣旅遊部門為去中洞的遊客專門修建的,從停車點到中洞約一小時時間。據說,在還沒有修建這條專用石路之前,去中洞得將車子開到格凸河村附近的一個水電站,從那兒開始爬山,單程爬山得花兩個多小時,說不管任何季節,體力再好的人爬上中洞也將會如同洗過桑拿一般,筋骨酸痛,周身汗滴。

當然,去中洞還有第三條路,就是從格凸河國家級風景區內的大穿洞沿山脈而行。據介紹,一周前的11月14日就有8個國家駐華使館的60名子女、從格凸河國家級風景區內的大穿洞沿山脈而步行至中洞,這些外籍子女十分吃苦耐勞,他們也走了五個多小時。

與派出所民警一道走在這大山深處有種下基層真正的零距離感受,深深體會到基層民警工作之艱辛。據介紹,位於大麻山深處的紫雲縣水塘鎮,山巒最典型的就是格凸河這一帶,但就全鎮171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有140餘個自然山寨其中三分之一不通公路,面對這樣的環境,民警們常年得用雙腳走進這些山寨開展工作。水塘鎮是1992年拆掉四個鄉合併的大鎮,最遠的村叫旁入村,不通公路路段就有三十多公里,僅步行就得好幾個小時。

我們順著石頭鋪成的小路邊聊邊行,路陡山高石階高低不一,一會兒我們個個都出了大汗。走到中途我們將翻越一道山樑,在山樑處遠眺,一個象張開的大嘴巴半掩半現地出現在遠山霧氣之中,「那就是中洞」石教導員說。在山樑上小憩時,眼前有一覽眾山小之勢,但遠處薄霧中盆景似的喀斯特地貌如狼牙犬齒,神秘而幽深,就在這些不通公路的大石山里,仍然住著許許多多的人們。

據介紹,就在中洞周圍的山谷里,屬於水塘鎮管轄的還有13個自然山寨,許多娃娃每天都得翻山越嶺從山寨到中洞小學求學。

休息片刻我們繼續前行,走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面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們不由感慨萬千,感悟到山裡人穴居溶洞的選擇。談吐中派出所民警介紹說:我們深入山寨就是要讓公安工作服務於和諧社會,用做細做實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工作,使和諧的意義更加廣泛;我們保一方平安,就要做到轄區事物心中有數,要夯實村寨的社會治安基礎,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和自然環境,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民警說:水塘鎮一年案件僅二三起,且基本都是鄰里口角等引起的治安案件,所以保護自然環境成為派出所的又一重要工作之一。在喀斯特地貌上,所有植被十分脆弱,一草一木皆有情,要宣傳好保護好,喀斯特地貌上的樹木一但被濫砍濫伐,一百年也恢復不起來,生態出現惡化會導致老百姓的生存質量。說話間,我們大汗淋漓走近了中洞。

中洞,這是一個壯麗,又鬼斧神功的天然巨大洞穴,海拔1800米,洞寬100多米、高50餘米、深200多米,洞裡目前住有20戶人家,89口人。洞中許多人家都將房屋修建在洞口處,但巨大的岩洞天篷能擋風避雨,所有的房頂都不用蓋瓦,房頂上空空只有幾棵木方子拉著。山洞的中部是一所小學校的校房,校房前還有平整的一個籃球場和比籃球場大的兩塊操場。

洞中20戶人家與小學校的占地不到洞中的一半,洞中最裡面光線較差也處於閒置狀態。中洞裡20戶人家與目前擁有186名學生的小學校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和諧山寨,或者說象一個和諧的社區。中洞農家由於地質原因種不了稻穀,玉米、南瓜、山芋、紅薯是他們的主糧,可是在洞中我們看到農家收成的玉米、南瓜、山芋、紅薯等糧食作物都是露天堆放,家家戶戶房頂不用蓋瓦,房門不用上鎖,據介紹他們家裡的東西從來沒出現過丟失。

洞中人們的本分與厚道透視出心靈的純凈,羅登光是中洞常住人口,是水塘鎮派出所設在中洞組的聯防隊長,由於本地治安無憂,大都為群眾做些防火、衛生知識宣傳等方面的事情。另外就是近幾年到中洞觀光考察的中外遊客較多,在客人進入轄區後提醒遊客注意地質原因的意外事故發生。

中洞裡有一所小學,民警每次走進洞裡,都會去看望這些天真、勤奮、可愛的學生,有時間也給學生們宣講一些法律常識,學校師生見到民警到來如親人一般。中洞小學始建於1984年,當時只是一個教學點,由於居住大山深處的村寨不少,學校師生逐年增多,中洞小學現有8名教師,其中7名是代課和聘用老師,在186名學生中,有30多名寄住在洞裡,盡然每人每學期寄宿費只花10塊錢,但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每天得翻山越嶺來去山洞求學。

在午間,許多走讀生是沒有條件吃午飯的,他們有的抓緊時間在光線昏暗的教室里做作業,有的在球場上打發午間時光。

而住在洞中的小學生中午則各自生火煮飯。煮飯的地方離房屋較遠,位於山洞的里端,他們用幾塊石頭磊成一個小灶,用從家裡帶來的柴草開始煮飯,這些學生大的六年級,小的一年級,個個會當家,但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苦。

王啟芹是快要畢業的六年級學生,她家住在旁入村,村子離學校要走3個多小時的山路,從讀一年級開始她就住在洞裡,她是同學們的大姐,除了做自已吃的外,還幫助低年級同學扛柴禾、洗菜等之類的事。在這裡上學的農家娃,每個人都有堅強的毅力。教導主任韋永燦老師說,沒有寄住在洞的學生有140多人,許多學生每天要二三十公里山路,十分艱苦。

有時早上上課時,一些學生因起床太早,再加上奔走勞累,常常會趴在桌子上睡著。中洞小學條件的艱苦程度是未到過此洞的人不可想像的,但他們都有一種堅強的意志,2006年中洞小學20名六年級同學全部順利升入初中。

在中洞裡,我隨石勝龍教導員一連走訪了幾戶苗族人家,賓主談笑親和,但他們講的什麼內容我卻一竅不通。後來知道他們講的都是苗話。水塘鎮派出所是一個民族地區的派出所,現有7名民警,一名苗族,一名布依族。為了在民族地區更好地開展工作,所里要求全體民警要學習苗族話和布依族話。

民警到苗族村寨工作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當天回不了派出所,他們就與村民同吃同住,許多時候民族同胞用米酒款待民警,他們三番五次謝絕,實在推謝不了就用吃辣椒代酒。

在中洞組的聯防隊長羅登光家,熱情的苗族後生羅登光硬要留民警和我們吃飯,說體驗一下洞中苗家人的生活。其實苗家人留客吃飯是客套話,實際是留下品嘗苗家米酒。

記者看到,民警雖然坐到了香噴噴的火鍋邊,按五條禁令要求民警謝絕了端杯,但他們按照貫例用比烈酒火爆的干尖辣椒代替白酒,一杯白酒一個辣椒,民警與苗家人一道共進著別具特色午餐。吃辣椒的滋味確實比喝酒難受,但卻真誠表達了民警與民族兄弟的那份深厚情宜。

中洞,一個讓人感慨之多的地方,如今賦予她的不是一個地名、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詞彙,更不是封閉和落後的代名詞,而是人類依賴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共命運的一個宿影。

近年來,國家開展脫貧攻堅,中洞裡的小學幾年前搬出了山洞,2019年底至2020年初山洞裡的人家也先後搬出山洞,得到妥善的安置,紫雲中洞,這個被外人稱為穴居部落的中洞人家結束了居住山洞的歷史。

中洞曾經有一所小學,方圓數公里孩子就讀洞中小學。

中洞小學。

中洞小學。

中洞小學學生在課間。

中洞小學學生在課間玩耍。

中洞小學學生在課間。

寄住在洞中的學生,用圍竹片當欄板。

寄住在洞中的學生。

寄住洞中的學生自己找柴禾做飯。

寄住洞中的學生自己做飯。

當年的學生快樂面對現實山洞,後來他們都被安排到洞外學校繼續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