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里的那些矛盾,都是我們過於「自我」的誤會

黑土陌 發佈 2020-01-09T14:17:17+00:00

前幾天看到這麼一個故事,媳婦身體不舒服,感冒咳嗽,丈夫打電話幫她買藥,因為當時身體不適,鼻音比較重,說的也不是特別清楚,丈夫把藥買回來後才發現可能買錯了。

前幾天看到這麼一個故事,媳婦身體不舒服,感冒咳嗽,丈夫打電話幫她買藥,因為當時身體不適,鼻音比較重,說的也不是特別清楚,丈夫把藥買回來後才發現可能買錯了。

媳婦吃完之後才發現不對勁,於是看了說明書,發現上面寫著畏寒者禁用,而她卻正好是畏寒發熱,所以她吃完一次之後,就放著沒吃了。

第二天上班時,她換好衣服準備換鞋出門,婆婆一直在念叨,讓她別忘了帶咳嗽藥,因為跟婆婆不是一個地方的,語言溝通有障礙,加上生病比較難受,所以她沒有搭理婆婆。

婆婆就在邊上一直說,於是她隔著鞋櫃和她說:「藥不對症,我有點發熱,這個藥水發熱不能喝」

婆婆是閩南人,聽不懂普通話,也不會說,繼續催媳婦帶上藥。媳婦這時有點頭大,於是提高了音量說,不帶!

老公聽後罵她道:你這麼大聲幹什麼,媽又聽不懂

然後又說了一堆指責的話,媳婦覺得倍覺心寒,婆媳和夫妻之間的矛盾因此而爆發。

婆媳之間的矛盾總是一觸即發,本來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因為帶上「婆媳」這把枷鎖,總覺得沒那麼容易接受。

明明婆婆用自己的方式在關心媳婦,由於媳婦身體不適和溝通問題,兩人之間的這種關心互動,卻並沒有走進對方心理,反而成了一種導火索,夫妻之間,也因為這種誤會產生互生嫌隙。

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是一種關心,聽到對方心裡卻變了味,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是為了對方好,卻引起了對方的反感。

而那些微小的矛盾,也在這些壓抑的情緒中,慢慢擴大,直到有一天,兩個互不順眼的人演變成一場謾罵。

01 婆媳一句話生出的矛盾,不是因為說話方式不對,是因為說話的人不對

懷孕之前,很多人跟我說最好不要叫婆婆過來照顧月子,因為即使再好的婆婆,無心說出來的話,也會讓你心裡產生隔閡,當時一直跟婆婆客氣相處的我並沒有放在心上。

直到我自己進了產房,才深刻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很多話別人能說,婆婆不能說。

當時我因為羊水破裂,半夜去的醫院,直到早上六七點才進的產房。進產房之前我在待產室已經疼的受不了了,讓醫生給我打止痛針,醫生還沒說話,婆婆立即跑過來說:不用打針了,生孩子哪有不痛的,你忍忍就過去了,你痛就喊出來,你別憋著大聲叫出來就好了。

我當時疼已經沒什麼知覺了,就感覺她在邊上一直叭啦叭啦地說話,後來護士跟我說,馬上就要生了,現在打止痛針也沒用了。

那時候正趕上醫生交接班,護士說去找醫生安排我進產房,結果去了半天也沒來,我就喊老公讓他找醫生給我剖,我說疼的實在受不了了。

婆婆這時又立即跑過來拉住我老公說:不去,剖什麼,你這馬上就要生了,也就疼這麼一會,哪個女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我心裡拔涼拔涼的,但是也沒力氣跟她爭吵什麼,最後我老公也不見了,不知道是找醫生去了還是被我婆婆使喚出去了。

婆婆一直在我邊上叨叨,我也聽不清她在叨什麼,當時感覺就是很吵很吵,好在沒一會,醫生就過來帶我進了產房。

有時候,明明毫無惡意的一句話,在某些場合說出來,卻讓聽者生出滿滿的不適,並不是你說話方式不對,而是說話的人不對。

婆媳關係就是如此,總是會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慢慢演變成無法化解的矛盾。那些矛盾就像在生活中跟父母發生的爭執,和對父母叨叨的極不耐煩。

隔天,我們輕易地原諒了自己的父母,卻從來不會輕易的跟婆婆和解。那是因為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和付出,是無私和心甘情願的;而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女人來說,兩人的情感維繫是建立在共同付出的基礎之上。

02 丈夫的立場,能讓婆媳和諧,也能讓婆媳開戰

從生產完之後,我就對我婆婆有了心結,那段時間剛好爆出孕婦難產,婆婆拒絕剖腹的新聞,所以那段時間我想到這些心裡也抑鬱,覺得如果當時我遇到這種情況,可能也是悲劇收場。

其實現在想想,如果當時說那些話的是別人,或者是我媽,也許我心裡也不會有心結。只不過當時的場合和氣氛,讓我的心理產生的太多負面情緒。

相信很多女人跟婆婆相處時都會遇到這類問題,婆婆好心的嘮叨,媳婦聽了嫌煩;媳婦善意的提醒,婆婆聽了覺得自己被嫌棄。

而那個本該在中間維護婆媳關係的男人,不但不想著滅火,還經常在一邊火上澆油,把婆媳之間的矛盾擴大增強,直到一發不可收拾。

就像故事裡的那個婆婆,兒子明知道婆婆聽不懂普通話,也知道媳婦為什麼不吃藥,如果他及時出來跟婆婆解釋清楚,也許就不會發生後面的事了。

他寧願隔岸觀火地坐在一邊,看著溝通困難的婆婆不厭其煩地跟生病的媳婦叨叨,再看著強忍不適的媳婦,不耐地跟聽不懂普通話的婆婆解釋,直到媳婦忍無可忍,放大了音量,他才以正義者的身份站出來,大聲指責媳婦:媽又聽不懂,你這麼大聲做什麼。

此時的婆婆充滿了委屈,媳婦的內心充滿了寒涼。

那些婆媳心裡永遠過不去的事,無非也就是付出的真情被漠視,付出的感情被打擊。

原來的我們,也曾相互體諒過,原來的我們,也曾相互關心過。只是方法不對,語言表達不對,最主要的是中間搭脈的橋樑不對,才讓婆媳之間,永遠隔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河。

03 婆媳相處,也要有分寸

我相信很多婆媳一開始相處時,也是充滿了界線和客氣,本著和平相處的心意,一心想拉攏彼此的關係。但是牙齒還有咬到舌頭的時候,婆媳相處時間久了也是一樣,總會出現一些無關緊要卻又讓雙方心理互生怨懟的事。

婆媳關係是婚姻中重要的加分項,處的好能讓婚姻更加幸福,處不好也能讓你的婚姻覆滅。所以在婆媳相處中,我們要把握好分寸,儘量做到幾下幾點:

  • 誰也不必說服誰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生活習慣是相互看不順眼的,婆婆看不慣濃妝艷抹的媳婦,看不習慣她熬夜睡懶覺,看不慣她指使兒子幹活,看不慣她總是出去吃飯。

媳婦看不慣婆婆沒洗手就吃飯,看不慣她洗腳和洗臉都用一個盆,看不慣她隨意進出自己跟老公的臥室,看不慣她早上六點起來就把家裡弄的乒桌球乓,看不慣她處處護著兒子。

兩代人的代溝,在生活的細節上顯示的淋漓盡致,相看兩生厭,互看不順眼。

其實人的習慣和個性,生活了一輩子,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讓你改變睡懶覺的習慣,每天六點起來,你也不願意;讓婆婆大手大腳不吃剩飯菜,節省了一輩子的她也做不到。

一輩子養成的習慣,能包容就包容,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就少看一眼,當你想改變對方的時候,首先問問自己,能否改掉對方看不慣你的那個小習慣。

生活在一起,總有一些嗑嗑碰碰,誰也不必說服誰隨自己的生活習慣,誰也不必改變誰,相處的時候久了,自然會有你們相處的一套規則,互不碰觸底線,這才是婆媳最好的相處方式。

  • 少一些計較

婆媳里總會有人進行各種比較,誰家婆婆幫忙帶孫,還給了多少多少錢;誰家媳婦任勞任怨,誰家媳婦好吃懶做;誰家老公把媳婦慣壞了,誰家媳婦各種指使老公。

這些無意中的聊天八卦,讓婆媳之間心生芥蒂,總覺得別家的媳婦好,又賢惠能幹,又能賺錢;總看著別家婆婆好,又給錢又出力。

殊不知婆媳之間少一些計較,能幫就多幫一點,能做就多做一點才是相處的正確方式。畢竟沒有誰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也沒有誰就該幫誰。

好的婆媳里,有你看不到的相互付出,惡劣的婆媳里,也有你看不到的各種指責。

少計較得失,多記住恩惠,一點一滴,那些時間積累的恩情總會溢滿全心,在將來發生矛盾時,慢慢淡化彼此內心的不滿。

  • 適當放低姿態

不管是婆媳關係,還是夫妻關係,都應該適當地放低姿態,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如果一個理字不能讓家庭和諧,那肯定不是理不對,而是你們的相處方式不對。

家是一個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有時候示弱,會比硬碰硬好很多,一拳打在石板上會流血,一拳打在棉花上卻會柔軟手心。

所以,適當地放低姿態,退自退讓一步,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夫妻上的矛盾大多源自家庭中的瑣碎,婆媳關係亦如是。

夫妻之間需要說情話,婆媳之間需要說好話,表達自己的關心時,也不要過於強硬,畢竟你們不是親母女,合理的表達自己的關心,不過度干涉,也不固執已見。

婆媳之間的相處,不是一朝一夕,內心有結,要儘早打開,不要任其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丈夫更應該幫助婆婆和媳婦建立屬於她們的溝通方式,即使有些話,雙方聽著不眼耳,丈夫也要設法讓她們都能感受到對方的善意。

讓婆媳在瑣碎的家庭中交心和生活上的互助,慢慢滲入到彼此的內心深處,成為相互溫暖彼此依賴的親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