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吃斷頭飯,官府為何都會放一塊腥臭生肉?囚犯還很感激

冷賦憶史 發佈 2020-01-09T15:45:33+00:00

據《尚書·舜典》記載,在舜、禹統治時期,就有了明確的法律。比如盤庚就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引子

在人類從原始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法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據《尚書·舜典》記載,在舜、禹統治時期,就有了明確的法律。到了夏代,在之前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墨、劓、剕、宮、大闢為主體的五種刑罰。

  • 商朝時期刑法突出「嚴酷」二字。比如盤庚就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到了周代為了與商代做出區別,對刑法制度作出了新的改變,這一時期的奴隸制刑罰已經日趨成熟。
  •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不斷,人的生命變得越來越不被重視。因此這一時期刑罰十分嚴酷。比如著名的商鞅就死在了自己親手制定的秦律之下。秦朝建立後,刑法更加殘酷,最終不滿的人民起來推翻了暴秦。
  • 到了漢朝,最初是「漢承秦制」,到了漢文帝時期,逐步將肉刑廢除了。大大簡化了刑罰的種類。此後刑罰制度雖然幾經變化,但始終沒有跳出漢朝以後的框架。

01

作為國家重要的統治工具,刑罰的演變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總的來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刑罰也逐漸從原始走向文明,從繁雜走向制度化。


在眾多的刑罰中,死刑無疑是最重的刑罰。在古代,人們對死者非常重視。故有「事死如事生」之說。那麼在如此重視死者的古代,殘酷的死刑又是怎樣執行的呢?在此我們以古代最常見的砍頭為例。

在我國古代,死刑雖然各不相同,但砍頭始終是被統治者所「鍾愛「的一種刑罰。而對於死刑的態度,歷朝歷代也都十分重視。

02

在一人被判處死刑之後,地方會將判決結果上報京城的大理寺和刑部再次審核。之後國家掌管刑獄的部門會將死刑人員的名單匯總,統一上報給皇帝核准。待皇帝批紅後,這份名單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

此後犯人將被統一押往京城,關在死牢中等待秋後問斬。之所以選擇在秋後問斬,主要是因為古人是人尊重自然。他們認為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在這個時候處決犯人符合自然的規律。而選在午時三刻(上午11點45分)問斬則是因為,古人認為這個時間人間的陽氣最盛,可以防止人死之後怨念太重,禍害人間。

03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古人不僅對死者能夠做到「事死如事生」,在死刑犯被行刑前,人們也會給他們提供一頓豐盛的斷頭飯。

「斷頭飯」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春秋時期。當時各國經常進行激烈的爭霸戰爭。為了削弱敵人的力量,那些被俘虜的敵國士兵往往會被殺害。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不想讓這些征戰一生的士兵帶著遺憾死去,於是特批給他們在死前吃一頓飯。這種制度一經使用就得到了各國的支持,逐漸普及開來。後來也逐漸用到了死刑犯上。


到了宋朝,官府更是出台了法律規定犯人的斷頭飯不得低於5000文銅錢,這樣的標準按照當時的經濟水平,足以稱得上豐盛了。

04

但是一想到自己即將赴死,許多人並沒有心情去鄉享用這頓豐盛的飯菜。這樣一來,官府花費大價錢準備的飯菜經常無人食用,因此這項制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令人費解的是,後來死囚在吃斷頭飯前,官府還會在旁邊放上一塊滿是腥臭的生肉。而且犯人還很感激,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這樣的行為源於一種古人的迷信。古人相信有陰間的存在。在人死之後將會進入陰曹地府之中,而進入地府則必須要經過由孟婆看管的奈何橋。而在孟婆的身邊還有一條窮凶極惡的惡犬。這條狗會刁難想要進入輪迴的凡人。

而這塊肉正是經過奈何橋時餵給這條狗吃的,沒有了惡犬的干擾,死者也就可以順利進入輪迴了。雖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並沒有任何科學的依據。但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死者的尊重。

結語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本著死者為大的思想。每到清明節人們都會進行掃墓等活動,來祭奠死者。這種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行為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傳統,深深地融入了我國的精神文化之中,體現了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傳承,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漢典》

《尚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