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大怪獸:用神獸揭露太和殿屋脊的秘密

九溪夜話 發佈 2020-01-09T15:47:21+00:00

龍吻走進故宮參觀遊覽時, 舉目上望, 會發現所有建築屋頂上正脊兩端、垂脊、岔脊、戧脊上, 都裝飾著一些似龍非龍的動物形象。這種龍形動物叫吻獸, 始於漢代。當時叫「蚩吻」或「蚩尾」。唐朝蘇鶚在《蘇氏演義》中記載: 「蚩者, 海獸也。

龍吻

走進故宮參觀遊覽時, 舉目上望, 會發現所有建築屋頂上正脊兩端、垂脊、岔脊、戧脊上, 都裝飾著一些似龍非龍的動物形象。這種龍形動物叫吻獸, 始於漢代。當時叫「蚩吻」或「蚩尾」。


唐朝蘇鶚在《蘇氏演義》中記載:

「蚩者, 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 有上疏者雲: 蚩尾, 水之精, 能辟火災, 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鴟字。」

此說「蚩尾」是「海獸」、「水精」, 後來才改稱「鴟尾」, 用它來預防火災。



據北宋李誡著 《營造法式》「鴟尾」條記載::

「漢代柏梁台災後, 越巫言海中有魚, 虬尾似鴟, 激浪即降雨, 遂做其象於屋, 以厭火祥。」

這裡說的是似鴟的神魚, 鴟是鷂鷹或貓頭鷹一類的猛禽, 因能「降雨」, 用於壓制火災。



明清年間, 「蚩吻」演變成龍吻。明朝李東陽在《懷麓堂集》中說:

「龍生九子, 蚩( 鴟) 吻平生好吞, 今殿脊獸頭, 是其造象。」

龍吻是龍生的第九個兒子, 傳說中的龍能呼風喚雨, 翻江倒海, 由它來蟠鎮屋脊, 自然就能避火防災了。



而故宮屋脊上的吻獸不僅是一種象徵意義的裝飾,還是古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太和殿正脊兩端屹立著的琉璃大吻——龍吻, 是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的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一對大吻, 每隻高340 cm, 寬268cm, 厚32cm, 重約4.3t。


大吻表面飾有清晰的龍紋, 四爪騰空, 龍首怒目張口, 吞住正脊, 吻背插著一把寶劍 。傳說這隻吻負罪在身, 讓它在這裡扛梁抵罪, 並在背部插上一把寶劍, 以示永遠不得脫身。

大吻安置在屋頂正脊的兩端, 是因為這個部位容易漏雨, 吻獸正好能嚴密地封閉隴接口處, 防止了雨水的滲入。


琉璃十神獸

檐角的琉璃小獸光彩艷麗、栩栩如生。它們排列的數目是根據殿宇的等級差別決定的, 最多為10個, 最少只有1個。

以等級最高的太和殿為例, 它的小獸就排列了10個,而且排列順序有嚴格規定, 依次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 騎鳳仙人

「騎鳳仙人」是屋脊邊緣處安放的仙人走獸中的首獸。根據民間傳說,「騎鳳仙人」中的仙人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通過其關係夤緣攀附,而太公看出他的居心,也深知他才能有限,因而告訴他已官至頂峰,若再升則會摔下來。


位列十大神獸第一位的是龍。龍不僅中華民族的圖騰,更是古代皇權的一種象徵。


龍玉鳳常常相伴出現,鳳是鳥中之王,同樣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雄的稱為「鳳」,所以這是位哥哥。


  • 獅子

在佛教中為護法王,獅子是勇猛威嚴的象徵。估計也是故宮


  • 天馬

天馬追風逐日,凌空照地,自古以來它都是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 海馬

《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即海馬傳說的早期雛形。宋代司馬光有一首《天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綱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


  • 狻猊

傳說是龍的兒子之一,形如獅,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 押魚

押魚又稱狎魚,是海中的一種異獸,中國神話傳說中它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 獬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

  • 鬥牛

在神話傳說中是一種虬螭,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 行什

行什在《清式營造則例》中稱之為猴。該飾體雖然略具猴的輪廓, 但背上有雙翼, 且手持金剛杵,有點像雷震子的樣子呢。


其實這些吻獸與神獸不僅寓意美好、造型華麗,可以用於屋頂防漏。故宮建築上的龍吻、神獸在岔脊、戧脊所在部位, 也是幾坡瓦隴上端的匯合點, 為封蓋住這條交匯線的連磚上口, 必須在連磚上覆蓋脊瓦。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百年新紀年,六百年前古代工匠巧妙地把這些神獸和蓋脊瓦鑄在一起, 既可防止雨水滲入, 又是絕妙的裝飾, 還寓意吉祥。希望新時代里我們可以繼續發揚匠心精神, 故宮!下個600年見!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