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已成往事?白百何最近比較煩,苦練一指禪

全球文化雲 發佈 2020-01-09T15:49:54+00:00

法語音樂劇玩搖滾逆襲百老匯長期以來,中國音樂劇市場的主力軍一直都是從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引進的原版音樂劇,但無論是首次被引進中國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貝隆夫人》《泰坦尼克》,還是多次來華的《貓》《芝加哥》《吉屋出租》等比較著名的英美音樂劇,基本都反響平平,沒有引起太大轟

從全球範圍來說,音樂劇並非「小眾藝術」。它在已開發國家演出市場的份額占比中始終勢頭強勁。日韓兩國占比均超過45%,而在歐美國家的占比更是高達80%。雖說近幾年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迎來了一個「大爆發時期」,但其市場份額占比仍不足10%,未來十年的中國音樂劇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甚至可以說是存在一個百億級的藍海。

法語音樂劇玩搖滾逆襲百老匯

長期以來,中國音樂劇市場的主力軍一直都是從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引進的原版音樂劇,但無論是首次被引進中國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貝隆夫人》《泰坦尼克》,還是多次來華的《貓》《芝加哥》《吉屋出租》等比較著名的英美音樂劇,基本都反響平平,沒有引起太大轟動。

不過從2018年開始,法語音樂劇的熱度在國內卻是持續上漲。2019年,《搖滾莫扎特》《巴黎聖母院》《搖滾紅與黑》《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一系列別具風格的法語音樂劇演出,在中國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潮」。尤其是被稱為「法扎」的《搖滾莫扎特》現場,堪比流行明星演唱會,狂熱的追星場面,讓很多普通觀眾忍不住咋舌驚嘆。

這樣的「粉絲效應」帶來的是火爆的票房,僅《搖滾莫扎特》《巴黎聖母院》兩部作品的票房就已過億。不僅如此,諸如粉絲追到後台、圍堵演員求合影求籤名送禮物的「SD」現象也愈演愈烈,相繼地,各種周邊文創衍生品因此而暢銷熱賣,被中國觀眾親切地取名為「小米」、「老航班」、「丹叔」的法語音樂劇演員們,也都對中國粉絲的狂熱程度感到吃驚不已。


中國音樂劇搞應援真愛還是碰瓷兒

而讓國內的音樂劇頻繁走入大眾視野的契機,則是源自於一檔熱門的綜藝節目——《聲入人心》。湖南衛視憑藉其強大的造星能力,不僅讓鄭雲龍、阿雲嘎等兼具偶像氣質和實力才華的音樂劇演員一舉成名,而且也吸引了不少粉絲因此走進劇場觀看音樂劇現場演出,其票房號召力一度媲美當紅流量偶像明星。

誰又能想到就在幾年前,音樂劇還被視為「陽春白雪」一般的存在呢?那時候音樂劇的主要受眾群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且觀賞門檻高,與大眾審美存在壁壘。而《聲入人心》的出現讓這一現狀得以突破,音樂劇得以「出圈」走向大眾市場。

不得不說,「明星效應」給音樂劇帶來了粉絲,也對音樂劇在中國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報考藝術院校音樂劇專業的人數也因此大幅度增長。

但是,當"飯圈文化"與舞台藝術碰撞時,隨之而來的卻是讓人應接不暇的種種風波。比如用追偶像的方式去追音樂劇演員,是否合適?劇場盜錄、粉絲帶燈牌入場情況猖獗,是否合理?音樂劇演員的證件和航班信息一再被黃牛販賣,私下被粉絲跟蹤騷擾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又是否合法?......如何面對流量紅利所帶來的陰影面,成為音樂劇演員變成公眾人物後新的困惑。


吸睛吸金音樂劇用「自來水」洗腦

法語音樂劇在中國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是因為其音樂旋律很有特色,音樂形式豐富多元,雖然有時劇情略顯單薄,但現場效果卻如同演唱會一樣火爆熱烈。二是因為法語音樂劇的推廣傳播模式與百老匯有所不同,往往在演出前就提前發布單曲、發行唱片,打造歌手知名度,積累粉絲人氣,對提高演出的關注度和票房很有效果。

另外,中國網生代年輕人在網絡上的助推也起到了極大作用。很多法語音樂劇會將一些「官攝」視頻或是幕後花絮通過網絡渠道引進中國觀眾視野,從而吸引網友「入坑」成為粉絲,而這些粉絲在網絡上自發聚集起來,形成龐大粉絲群體,也就是所謂的「自來水水軍」,一起探討問題,組織觀劇,影響力不可小覷。

2019年上半年,來自美國百老匯的韋伯音樂劇《搖滾學校》在中國巡演99場,讓一群玩搖滾、組樂隊的「貴族學校少年」風靡中國各地;下半年,來自倫敦西區的音樂劇《瑪蒂爾達》又讓一個叉著腰、昂著頭的「奇蹟女孩」橫掃全國音樂劇市場,巡演140場。

這兩部都以兒童為主角,但所涉及到的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卻絕不像兒童劇那麼簡單的音樂劇精品佳作,契合了不同年齡層次、社會身份的觀眾內心需求,讓無數觀眾產生共鳴,被認為是特別適合全家觀看的音樂劇,大大拓展了音樂劇演出的觀眾圈層。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音樂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演出劇目的多元化在豐富音樂劇市場產品供應的同時,也為中國原創音樂劇尋找定位和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批髮式音樂劇沒人只能鋸音樂

與此同時,2019年國產原創音樂劇的數量有了顯著上升,觀影人群也逐漸大眾化。例如之前根據周杰倫作品改編的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根據黃舒駿、李宗盛等歌手經典名曲創作的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當愛已成往事》,因為有大量的粉絲基礎,而成為市場熱門。但在藝術水平上,這些作品仍然處於摸索階段,能夠真正引起行業驚喜的原創精品之作還是難得見到。

音樂劇市場和觀眾人群迅速擴大,讓中國音樂劇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但音樂劇創作和製作人才的培養卻無法一蹴而就,專業人才依然緊缺。

為此,首屆音樂劇製作人及舞台監督培訓班應運而生。而「2019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以不足200萬元的投資「孵化」了77個劇本和3部新劇《對不起,我忘了》、《生死簽》、《南唐後主》,希望推動原創力量的崛起和華語音樂劇的長足發展。

2019年,一些具有音樂劇平台性質的機構、組織相繼成立。「中國音樂劇協會創作專業委員會」也在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成立,並舉辦了首屆「中國原創音樂劇邀請展演」。上海市崇明區政府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國內首家音樂劇產業平台公司——「演藝大世界·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也正式成立。

如今,越來越多具有國際視野、演出行業背景的複合型人才正在加入到音樂劇的隊伍當中,但想要讓音樂劇這個「小眾」藝術成為有活力又不落俗套的「大眾」文化,不可謂不說是道阻且長,任重而道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