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類學思維去「考古」——讀張經緯《從考古發現中國》

文匯網 發佈 2020-01-09T16:31:40+00:00

《從考古發現中國》張經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叢書出版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張經緯喜歡考古學,但所學專業是人類學,「陰差陽錯」沒有成為攔路虎,反倒成就了他用人類學知識去思考考古學問題,居然經常有些意外斬獲,在考古學界曾引起不小的反響。

《從考古發現中國》

張經緯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叢書出版

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這是近來網絡上流行的一句「哲理」,放在張經緯身上尤為貼切。

張經緯喜歡考古學,但所學專業是人類學,「陰差陽錯」沒有成為攔路虎,反倒成就了他用人類學知識去思考考古學問題,居然經常有些意外斬獲,在考古學界曾引起不小的反響。本書是對張經緯近年來發表的文章的一次總結。全書分為考古中國、探索方法、中國進程、神話時代、趣史、諸野等六大板塊。雖是合輯,前後文章之間缺乏統一架構下的嚴密邏輯關聯,但從作者近年來主要關注方向來看,本書所輯文章總體上還是從多個維度較好地回答了書名所指的關鍵問題,即「中國從哪裡來?」

人存於世,問題主要有三,即從哪裡來,現在幹什麼,未來將向哪裡去。考古學便是通過挖掘尋找器物證據的方式,努力探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前幾年,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推出其暢銷全球的歷史著作《人類簡史》,該書融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多門學科,自始至終向讀者說明這麼一個得到諸多學科證實的歷史事實,即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無論是後來繁衍了我們的智人,還是被智人消滅的尼安德特人等,無出其右。尤瓦爾還勾勒了人類在全球的遷徙路線圖。從這一視角看,今天人類文明雖有諸多分野,最終起源指向仍舊九九歸一。

張經緯始終在強調這樣的觀點,即無論是人類學還是考古學,均應從世界的視角看中國,而不是從中國的視角看世界,這樣才可能對考古界孜孜以求的「發現『最早中國』」理念有一些更全面也更科學的認識。

張經緯爬梳考古信息和諸多著作後指出:「周人和秦人並非一脈相承的整體,而是各有起源的不同文化」,「從中國文明史的開端以來,夏、商、周三代都是從東亞核心區的『外圍』一點點內遷的,並不是一開始就以所謂的『中原』為根據地向外發展的。」就是說,「中國」概念的形成,本質上是遷徙到中原後的各路人群海納百川的結果。為構建抵禦外部的合力,他們於是「建立了『華夷之辨』的修辭方式,封自己為正統,還把周邊的人群稱作『夷』」。或者說,最早的「中國」概念更大程度上彰顯了政治和軍事意圖,由於其範圍並不十分固定,地理內涵反倒偏弱。

從絲綢之路的形成角度,也可以為「中國」的形成找到蛛絲馬跡。絲綢之路曾給國人帶來無限榮光。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首度提出「絲綢之路」概念。後來關於絲綢之路的著作乃至考古日益豐富起來,當斯坦因等人從敦煌盜走諸多藏品後,敦煌學的建立與興起,進一步提升了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毫無疑問,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中亞乃至歐洲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在張經緯看來,這條道路還具備另一重意義,那就是與人類起源時代遷徙路線的重合。這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自人類形成以來,這條通道便一直存在於世,實際也是後來者進入中原,繁衍後代,成立「中國」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一路上有高山、沙漠、戈壁,充滿艱辛,但相較於其它路線仍具有比較優勢,這也是這條路線一直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只是到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絲綢之路的地位才逐漸西山日下。張經緯對「打哪兒指哪兒」式考古進行了嚴厲批判,直陳考古不是拎著答案找註腳,我們「不必畏懼中原(中國)的源頭不在中原。中原不是文明之源,但仍可以是中華文明昌盛的舞台」。

氣候變化是導致北方民族南遷的重要原因,這是學界的一個重要觀點。對此,張經緯認為,這一觀點存在選擇性錯誤,當「舉出一個天氣變冷和人群遷移吻合的例子,就有另一個不吻合的例子等著」。這種南遷到底是否像張經緯所說的「想南遷就遷」,還是因為人們定居能力的強化、對南部自然環境改造尤其是逐水而居能力的提升有著更大關聯,似乎還有待探索。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是冀朝鼎的名著。張經緯不唯書,認為冀朝鼎以水利工程為線索的研究方式並不能佐證「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形成原因,反而認為,「基本經濟區的變遷,實際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的結果,而非原因」。換言之,政治生態決定了生存狀態,水利對經濟的影響肯定存在,但遠未達到關係一地興衰的地步。

張經緯對人參在明清時代的「賦魅」分析入木三分,對神話形成的歷史變遷也有精彩的闡釋。如果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麼神話更是如此。神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上天」賦予不可求證的力量,以期達成目的。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力量文化的延續,作為神話重要解讀者,往往會按照有利於自身的方式加以解讀,此即「一切神話都是當代神話」。比如「普羅米修斯在赫西俄德的詩中是個歹徒,是個騙子,在阿提刻是位小神;但是經過埃斯庫羅斯的塑造,他成為一位敢於為人類的生存和幸福而反抗宙斯的偉大的神」。因此,要真正理解原神話的隱喻意義,必須儘可能找到神話的真正源頭。

最後想說明的是,張經緯的文章輕鬆詼諧,道理簡單通透,金句迭出,即使筆者這樣考古學和人類學的「雙料」門外漢,讀來也未覺生澀,反倒酣暢淋漓收穫滿滿。字裡行間可見,張經緯閱讀量巨大,記憶力驚人,思維跳躍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對比式研究和發散性思維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許,張經緯的許多觀點有待考古學界以事實反證,但他的觀察尤其是寫作方式頗為值得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