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9年,鄧超終於深夜發文:「想逃離這個家……」

媽寶寶親子 發佈 2020-01-09T16:35:45+00:00

深夜,猛然看到鄧超發了一條微博,心裡一緊,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想逃離這個家,付出再多,也約不到一個孩子睡覺。

夜,猛然看到鄧超發了一條微博,心裡一緊,以為發生了什麼事。

「想逃離這個家,付出再多,也約不到一個孩子睡覺。」

再仔細一看,原來他是在宣洩作為一個爸爸的委屈:

說實話,有點好笑,但也有點無奈。

無論是從鄧超的微博日常,還是與他相關的新聞,印象中的鄧超都是一個比較稱職的爸爸。他陪兒子畫畫,任由女兒對他各種「蹂躪」,可謂任勞任怨。

可就是這樣一個高分爸爸,孩子們卻不太買單。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兒子寫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可寫到爸爸,就是又大又笨……

爸爸發燒了,兒子問爸爸為什麼生病啊。爸爸可憐巴巴地說自己喝水喝少了,想得到兒子的關心。可兒子轉身就叮囑媽媽:「媽媽,你要多喝點水啊。」

如果解釋成兒子是媽媽上輩子的小情人,和爸爸天生敵對,倒也說得通。

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小花妹妹也沒有向著他。

孫儷曾經發過一條微博,說有一次無論鄧超怎麼逗小花,她都死死地扣住媽媽的脖子,不理,不撒手,不願離開媽媽……最後,鄧超強行抱走了小花,然後小花哭了,鄧超也傷心地哭了。

寫到這裡,我們大概理解了,怪不得鄧超要離家出走。

那個生怕孩子長得太快,回家就陪著他們瘋玩的爸爸,在孩子們心裡的地位,始終比不過媽媽。

我們在後台也經常收到很多爸爸的留言:我也沒辦法啊,我要養家餬口。拿起工作抱不了孩子,放下工作養不起他。

而媽媽們,除了能給孩子天然的安全感之外,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更多。

所以,孩子對媽媽的依賴與日俱增,一天能叫800次媽媽。

有時候,關於養育孩子這件事,真的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

回到家,第一句話往往是,「我媽呢?」

不管多大,都是如此。

我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印象很深。

她就是那個把「我媽呢」掛在嘴上的孩子。

哪怕長大結婚生子之後回老家,第一句話也習慣性地問「我媽呢?」

她說,其實不是我不愛爸爸,只是媽媽在我的成長過程里的印跡更深,我覺得她更不容易。

她記得爸爸遲遲沒回家的很多個夜晚,是媽媽先陪她寫完作業,檢查完,幫她洗完澡,好不容易哄睡她。

可等她被尿憋醒,迷瞪瞪地爬起來上廁所,看見媽媽還開著一盞小小的燈,坐在沙發上困得打盹兒,熬著等爸爸回家,茶几上還燒著冒著熱氣的茶。

她記得,六年級生病的時候,燒得整個人口乾舌燥又暈乎乎,難受得只能哭。爸爸加班沒回家,是媽媽把她從被窩裡拽起來,用瘦弱的肩膀把1米5幾、80多斤的女兒艱難地扛在背上,一步一步挪下樓。凜冽的12月,媽媽的衣服卻被不知是急還是累出來的汗浸透了。

她昏昏沉沉地坐在凌晨醫院的急診室,看著媽媽忙前忙後還跟護士陪著笑:「麻煩先幫我女兒看看,她燒得太厲害了,怕燒壞了身子。」

那是她第一次,真的從心裡怨起了爸爸。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有爸爸在陪著吊水,為什麼別人家的爸爸就有時間陪孩子呢?她按著老舊的諾基亞鍵盤哭著給他打電話:「我都病成這樣了,你也不回家,有你這麼當爸的嗎?」

爸爸也急了:「我這邊走不開啊,你媽不是陪你了嗎,你這孩子怎麼不懂事啊!」

也可能從那次以後,她慢慢和爸爸疏離了,她覺得他不是那個可以讓她隨意撒嬌的人了,她更把爸爸每次對她的好都當成一種恩賜;她不再對他有所期待,更不會有什麼失望。

她說,「我絕對不會找一個像我爸那樣的男人。」

說實話,不是不心酸的。

你想更進一步,想創造更好的條件,想為家人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但,你也要承擔起時間的代價。

成年人的世界,每一次得到也都意味著在失去什麼。

陪伴孩子是有有效期的,當你錯過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那個萬有引力的磁場,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我見過很多的媽媽,也在一邊拚命工作賺錢養家,一邊擠出時間來去陪伴孩子。

她們有的是背奶媽媽,穿著專門利於擠奶哺乳的衣服,覺得胸漲了,就偷摸摸地離開辦公室去洗手間、儲藏室擠奶。天太熱怕壞了就把存好的奶放在冰箱裡,晚上趕緊拿回家。

她們有的一整天都跟打仗似的,趕緊忙完工作的事,一快到下班的點就害怕……

害怕突然加班、害怕路上堵車,害怕接晚了孩子,害怕老師給自己打電話:「XX家長,你怎麼還不來啊,就剩你家孩子了……」

害怕看見孩子一個人蹲在學校門口孤零零的樣子,更害怕孩子一個人先回家了,自己緊趕慢趕到學校看不到他,突然心跳停止的窒息感。

她們有的累了一天,回家做好飯,還要幫孩子輔導作業。

特別是自己明明講了好幾遍,孩子還是眨著茫然的大眼睛,一副啥都不明白的表情。火噌一下就上來了,控制不住脾氣地沖孩子吼。

可吼完又能怎樣呢?

能壓住火氣、耐著脾氣,繼續講一遍兩遍三遍的……還是媽媽。

你說,媽媽們傻麼?

累了一天了,還要和「熊孩子」各種鬥爭。就不能撒手不管嗎?

真的不能。

沒有誰能比一個媽媽更清楚:陪伴孩子,真的沒有捷徑可言。


我們常說拼爹拼媽。

可拼到最後,拼的到底是什麼呢?

是我們給孩子留了多少錢,買了幾套房,有可供他一輩子衣食無憂的財富可繼承?

捫心自問,我們這代人,有時候拼盡全力,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沒留下多少錢,在大城市裡甚至奮鬥半生才供得起一套房子,給孩子的教育條件沒比別人好多少,孩子精力有限,輔導班也上不了全部。

我們忙忙碌碌追逐半生,只剩下一個和自己不親近的孩子。

真的值得嗎?

好的教育,真的不是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花多少錢請最好的老師。

它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各司其職,是分工協作。

孩子不只是一個孩子,他更是一個家庭的一部分,原生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往後可能都要自己承擔代價。

有的男孩真不是天生叛逆,他們只是少了那個陪自己一起成長的榜樣;

有的女孩真的不是軟弱怕事,她們只是沒有聽見那句:別怕,還有爸媽給你兜底。

一直覺得,從小在父母陪伴和關愛下成長的孩子,真的很幸運。

他們就算遭遇挫折,失敗了也不害怕,因為還有人在背後支撐著自己,所以他們很容易能找到正確的路。

而那些自己一個人,在慢慢摸索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呢?

他們外表很堅強,也很和善,特別獨立,也很厲害。可在看不見的地方,他們一個人碰壁過無數次,傷得鮮血淋漓也不會告訴父母。

可能需要花很多力氣去摸索,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樣子是討人喜歡的,然後逼著自己,一步一步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

最令人難過的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沒有碰觸到幸福的天花板。

所謂的拼爹拼媽,其實拼到最後,是我們給了孩子多少關心和愛。

是我們陪伴了孩子多久,言傳身教地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撫養一個孩子,真的不能太圖方便。

想成為好爸爸、好媽媽,你就真的要憑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孩子的認可。

好好的孩子你錯過了,那餘生真的就沒有機會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