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亞歐大陸的教育追尋之追本溯源:公平重教的氛圍——株洲市教育局中學教育綜合改革赴德培訓班總結

晨株洲 發佈 2020-01-09T17:17:27+00:00

德國教育深受洪堡教育思想影響洪堡,德國人,近現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推行的教育改革對德國影響深遠。 洪堡還主張,教育不應該是為維持個人生計和維護複雜文明社會運轉作準備,而應該是理想主義的教育。

徜徉於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教育海洋中,感受頗多。 今天繼續跟著作者的文字走近德國的學校教育!

德國教育深受洪堡教育思想影響

洪堡,德國人,近現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推行的教育改革對德國影響深遠。 在精英教育理所應當的時代,洪堡認為,教育不應該被社會1%壟斷,而讓其他的人成為文盲。 因此提倡全面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將學術和技術分離,讓不同能力和階層的孩子都有能力找到社會價值。 他的改革使德國形成了雙元制教育體制,將學生在中學就分流為學術型和技術型,學術成績好的人去學習,學術成績不好的人鑽研一門技術。

洪堡還主張,教育不應該是為維持個人生計和維護複雜文明社會運轉作準備,而應該是理想主義的教育。因此,個體素質、個性、修養是第一位的,而知識、技能、專業則在其次。德國很重視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學習很重要。在我們交流過程中,當問到中學為德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哪些基礎的問題時,他們覺得,中學的選擇與定向讓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讓學生儘早知道興趣、愛好、特長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力。在參觀職業學校時,教師會特彆強調工作時把工具放整齊這種基本的職業素質。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正是因為根據學生所愛和所長分離了學術和技術,一批真正愛好學術研究的人終生醉心於科學研究造就了德國創造,大批經過職業培訓的熟練技術工人和現代農民成就了德國製造,這是德國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受益於這種教育體制的德國人更加堅定辦好文理、實科、普通三類中學的信心。

德國政府有重視教育的歷史傳統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國也是最早實施強迫義務初等教育的國家,也是將學校教育管轄權從教會轉歸國家的開端。

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說過:「正是由於貧窮,所以我們要辦教育。我還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辦窮了,最後辦亡國了的。」他們認為,辦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在德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統弗里德利希·艾伯特因家貧沒有上過大學,艾伯特以此為終身憾事。他出任總統後,決心要讓更多的工農子女圓大學之夢。為了實現這一夙願,艾伯特在彌留之際立下遺囑:他死後任何人不得送花圈,把節省下的錢設立一基金會,資助家庭困難的工農子女上大學。艾伯特病逝後,以他姓氏命名的基金會成立,當即籌集到4.5萬金馬克。目前,它已成為德國最大的教育基金會,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撥款,資助範圍擴大到了整個世界。

現在,德國的教育經費十分可觀。2012年,德國教育總投入就占到GDP的6.5%,實行的是12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對全世界免費。

民眾社會地位與職業類別關聯不大

在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因此,產業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階層相差不大,在社會權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很少有人為自己的工人或農民身份而感到抬不起頭,高等技師不比任何白領的工資低或社會地位低。雖然不同職業之間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是,收入高就納稅高,稅後收入差別就不大了。比如,我們接觸的一位資深校長,他的月收入是7000歐元,每年拿14個月,年收入是98000歐元,納稅和交完各種保險後,年實際收入就只有56000歐元。可見,稅收在實現收入公平的作用十分明顯。這也是德國家長願意孩子就讀實科中學、普通中學的重要原因。

德國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非常密切

德國的大學分為技術型大學和研究性大學,中學也分為文理中學、實科中學、普通中學,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都與企業交流合作非常密切。在研究性大學,企業發現的技術難題,會和大學聯合研究攻關,這在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也為大學提供了大筆經費。我們訪問的紐倫堡大學就與西門子、寶馬、戴姆勒、奔馳、阿迪達斯、彪馬等企業有深度合作。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下,技術型大學和企業更是深度融合,學生30%的時間在學校,70%的時間在企業。在實科中學九年級,學生必須要到企業實習,學校也設立了專門部門進行對接,企業也很歡迎學生的到來。德國法律規定,無論幹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要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培訓證書,這筆培訓費用則由企業負責。正因為德國企業與學校合作密切,德國學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性結合較好,企業技術人才水平也顯著高於其他傳統教育制度的國家。【未完待續】

【來源:株洲教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