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現狀:冰火兩重天

中新零售 發佈 2020-01-09T17:29:42+00:00

2019年最後一個月,生鮮電商冰火兩重天。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宣布退出賽道、收縮業務的生鮮電商項目,至少有7家。

2019年最後一個月,生鮮電商冰火兩重天。

從呆蘿蔔開始,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妙生活悄然關停了上海80多家門店、清算完畢;號稱前置倉單量第五的吉及鮮宣布大規模裁員、關倉;易果生鮮旗下電商平台「我廚」被曝官方及APP暫停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宣布退出賽道、收縮業務的生鮮電商項目,至少有7家。

資料來源: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

另一邊,朴朴超市、錢大媽、食享會則接連披露新一輪融資,紛紛擺出擴張之勢。

資本正湧向頭部企業。

光源資本董事總經理吉星說,資本寒冬下,一個賽道里所有企業都會拿到錢的情況應該不會再出現了,「未來資金會更加理性的往頭部企業集中。」

另據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未來三年將保持35%的增長率,其中,CR5(五個企業集中度)占比超過60%,頭部效應明顯。

這一輪洗牌過後,誰黯然離場?誰又將笑到最後?

最高時一單虧50元

生鮮電商的崩盤都是相似的。

資金鍊斷裂,是壓死這些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等到無力挽回,創業者不得不從蒙眼狂奔中停下腳步,才發現,失敗早已註定。

它們燒錢換用戶,靠外部融資輸血,當資本收緊,內部虧損控制不住,最終轟然倒塌。

在被拖垮前,前置倉生鮮電商吉及鮮創始人台璐陽及其團隊,曾在3個月內見了100多位投資人,仍沒拉到融資。

實際上,2019年上半年,吉及鮮還是資本的寵兒。據IT桔子,吉及鮮共在2018年12月、2019年4月、5月及6月完成四輪融資,分別來自源碼資本、IDG資本、經緯中國和襄禾資本,融資總額超過2億元。


吉及鮮融資數據

六七月份剛完成融資,吉及鮮開啟大量補貼,增長速度上去了,但錢也很快燒完了。

據台璐陽內部信,從10月份開始,資本市場開始收緊,提出更高的盈利要求,公司開始停掉補貼、努力盈利,但為時已晚。

12月6日,前置倉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全員會,宣布大規模裁員,留下的一小部分員工薪水減半。

吉及鮮的前置倉

從寵兒到棄兒,吉及鮮只用了短短几個月。

無獨有偶,呆蘿蔔也是6月完成融資,11月就曝出資金問題。

呆蘿蔔創始人李陽說,自2018年8月到2019年11月,呆蘿蔔總共融得7億多人民幣等值美金的融資。但是,他「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

目前,呆蘿蔔的部分門店恢復運營,但只限於合肥,且客服系統、會員系統還沒有恢復。

生鮮電商燒錢有多狠?今年10月倒下的水果生鮮電商「迷你生鮮」自述,補貼時,平均每賣一單虧損5-10元,進口水果虧損更是驚人,今年五六月份時,山竹最高一單虧50元,榴槤最高一單虧35元。

迷你生鮮自己總結,為了加快發展開啟補貼,是「最錯誤也是致命的決策」。

燒錢換用戶,本質還是流量思維。這套方法在網際網路公司的競爭中大行其道,為何在生鮮電商這裡失效了?

零售是個「彎腰撿鋼鏰」的生意

2016年,崔曉琦離開幹了兩年的順豐優選時,心灰意冷,他說,暫時不再碰生鮮電商了。

他算了筆帳:「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20%、30%到頭了,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占到1/3,物流成本可能又占 1/3。目前客單價能有100多塊錢已經算不錯了,但還是太低了。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來。」

零售是個「彎腰撿鋼鏰兒」的生意,不是流量思維,是成本思維。生鮮電商有「一低三高」——毛利率低、損耗高、運營成本高、履約成本高。

那些死去的生鮮電商,都沒能解決這些問題。

鮮生友請曾投資了不少果蔬供應鏈公司,一度在杭州擁有130家社區門店。在它資金鍊斷裂後,人們才發現,原來配送到門店的肉經常是不新鮮的,「不隔夜販賣」只是句空話。而由於盲目擴張,鮮生友請員工素質參差不齊,中飽私囊現象層出不窮。

鮮生友請的創始人張知豪沒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是費盡心思,打出所謂「開放股權融資」旗子大肆斂財。最終,他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立案偵查,留下了3億爛帳和一地雞毛。

除了投資,不少生鮮電商選擇自建供應鏈能力,比如自建中央廚房、物流車隊的我廚,創始團隊囊括「易迅網供應鏈、運營和技術負責人」的妙生活等。

據公開資料,我廚的毛利率可以做到35%,處於生鮮電商較高水平,2017年訂單量曾達到10000單/天。但是,我廚的履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後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控制和均攤履約成本,包括探索與第三方物流平台合作、從2C轉向2B等,但收效甚微。

而妙生活聯合創始人之一、CEO鄒志俊則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表示,妙生活的成本價占總價的30%-40%,生鮮批發的毛利率只有10%-20%,高額的成本導致企業短期內很難盈利。

另一個原因也許源自競爭。我廚和妙生活主戰場都在上海,這是一個生鮮零售競爭已趨白熱化的市場,路子也許沒錯,但競爭太殘酷。

擴張的號角

一邊是哀鴻遍野,另一邊卻吹起了擴張的號角。

僅12月,就陸續有三家生鮮電商披露了融資信息。

食享會完成B+輪、數千萬元融資;錢大媽完成D輪融資,總額近10億元;朴朴超市則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B2輪融資。

錢大媽門店

錢大媽稱,融資將主要用於區域擴張。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錢大媽營業額超70億元,較2018年翻倍,至2019年11月底,在全國共有1652家門店,已實現華南地區全覆蓋,正向華中、華東擴張。

2019年的生鮮電商界,還跑出了一匹「黑馬」叮咚買菜。

據IT桔子,2018年至今,叮咚買菜陸續完成六輪融資,儘管融資金額未披露,但今年初,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曾表示,帳上還有20億現金。


叮咚買菜正從上海向全國快速擴張。2019年初,進入杭州;5月,布局寧波、蘇州;8月,揮師南下,進軍深圳。

據36氪報導,至2019年7月,叮咚買菜的平台的日均訂單為40萬。

進攻市場時,叮咚買菜也是採取補貼換用戶的老套路,因此飽受爭議,不少人認為它也是依賴融資輸血,不過,比呆蘿蔔、吉及鮮幸運的是,它「彈藥充足」。

盈利才是硬道理

在談到對生鮮零售的理解時,不少頭部玩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效率」。

錢大媽供應鏈中心負責人楊康說,錢大媽「不賣隔夜肉」的核心邏輯在效率。

錢大媽的門店開在社區里,下樓即到,比社區菜市場還方便。每晚7點,錢大媽準時打折,每隔半小時再打低一折,23:30後免費派送,不留庫存。

錢大媽的產品毛利率在20%-25%之間,楊康說,通過精選SKU,實現生鮮規模化,錢大媽得以在產地直接布倉,去掉中間環節,將產品運輸損耗降到5%-10%。

不久前,每日優鮮稱,其目前在成熟區域已有10%的經營正現金流,未來 12 個月會在全國主要城市跑通盈利模型。

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說,通過大數據和AI技術實現精準備貨,每日優鮮可以做到當天晚高峰前,93%的商品被充分購買,且所有的商品在平均 1.5 天之內完成周轉。

盒馬更是技術提升零售效率的堅定實踐者,例如懸掛鏈系統、自助收銀到門店全數字化運營等等。

截至2019年8月31日,盒馬經營滿1年的門店已經實現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轉正,同店增長13%,運營成本降30%。據悉,盒馬已開出171家門店,初步完成全國布局。

關店、裁員、破產的聲浪一波高於一波,這似乎讓玩家和資本看到了該行業繁榮背後的真容。

生鮮電商正陷入一場「生死局」。

一直以來,生鮮都被認為是電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說:「得生鮮者得天下,電商的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也顯示,2018年這一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預計未來3年,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

近幾年,資本對生鮮電商的青睞同樣在印證著「藍海論」。據不完全統計,生鮮電商起風7年,上千億的資金瘋狂湧入,僅僅是2018年,國內22家明星生鮮電商就拿到了120億投資。巨頭電商和新手也紛紛入局,今年4月,首家1000平米的盒馬菜場在上海盛大開業,隨後,蘇寧菜場、美團買菜功能也接連上線。

但是最近,生鮮電商平台頻頻 「暴雷」,關店、裁員、破產的聲浪一波高於一波,這似乎讓玩家和資本看到了該行業繁榮背後的真容,不少人對於生鮮電商的前景開始持悲觀態度。

不過,對於生鮮電商行業的復盤及其未來的探索並未停止。多位投資人表示,隨著大眾逐漸接受線上購買生鮮的觀念,生鮮賽道已逐漸發展為流量巨大的「線上菜場」,接棒外賣成為本地生活第二戰場。行業競爭還在持續升級,要在這場「生死局」中實現突圍,亟須加快實現自我造血能力。


風口之下,「屍橫遍野」

2019年以來,生鮮電商「傷亡」慘重,行業里幾乎每個月都有壞消息傳出。

4月,美團旗下小象生鮮宣布關閉無錫及常州兩地的5家門店,只留北京兩家。

5月上旬,估值已超過10億元的「鮮生友請」宣布其全部門店「暫停營業」。7月,一張逮捕令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帶走了鮮生友請的董事長張知豪以及吳明明等5名管理層,至此,該平台的全部門店關閉。

同一時間,易果生鮮下屬企業安鮮達被傳與天貓、菜鳥共建的生鮮冷鏈業務合作已經終止。儘管當時易果生鮮表示「終止合作」這一描述是不準確的,安鮮達與菜鳥、天貓仍在多項業務上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未來也將繼續合作。但不久後,易果生鮮員工爆料其兩個月延遲發工資,安鮮達將於10月底全面解散的消息再次不脛而走。

10月,總部位於漳州的「迷你生鮮」被爆欺騙消費者,欺騙會員。隨後,迷你生鮮發布聲明稱,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已經暫停運營。隨後發起退款計劃,自2019年11月15日起,共計分為24期進行還款,直到還清每一個人的每一分錢。

11月下旬,曾屢次被曝出資金緊張的「呆蘿蔔」終因燒錢過快而陷入資金泥潭,如今儘管其部分門店已恢復營業,但有觀點認為,呆蘿蔔經此一事後失血過多,繼續運營恐步履維艱,未來或許仍岌岌可危。

與呆蘿蔔被曝出公司內部「洗錢跑路」的醜聞相比,社區生鮮妙生活已於上個月清算完畢,沒有拖欠錢款,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戰場。

進入12月,生鮮電商暴雷的節奏明顯加快。

12月6日,估值超過8000萬的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全員會,CEO台璐陽宣布公司融資失敗,要大規模裁員、關倉。

11日,主打凈菜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我廚」被曝暫停服務,其官網及APP一度無法正常打開,目前雖已恢復使用,但大量商品仍顯示「已下架」。

12日,「易果生鮮」則第三次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達1411萬元。易果生鮮方面對此回應稱,因所涉及的業務標的較為特殊,履約方式等商務細節安排尚未達成一致才被列為被執行人,但目前雙方的商務細節談判已初步達成共識,會儘快解決該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我廚」為「易果生鮮」運營主體全資控股的平台,而後者則為不折不扣的阿里系生鮮品牌。這表明,「寒冬」之下,即便是背靠巨頭也難以保證始終維持良好的運營。


山巔到谷底,燒錢「打飛的」

回看這一年倒下的玩家們,「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成了這個行業的一句箴言。

以呆蘿蔔為例,今年6月,其才宣布完成由晨興資本、高瓴資本領投的累計6.34億A輪投資;今年9月,被胡潤中國認為有望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但僅時隔不到半年,呆蘿蔔就遭遇資金鍊斷裂的窘境。

據了解,呆蘿蔔在快速擴張的幾個月時間裡,曾不間斷地招人,最高峰時總部人數超過500人,分公司覆蓋的19個城市,幾乎每個都有100到200人。期間,門店也迅速增加到1000多家,最快時,1個月可以開100多家。

為了在短時間內鋪開業務,優惠和補貼緊隨其後。「前段時間豬肉漲價,但是我們是按照5折去賣。」呆蘿蔔前員工介紹稱,折扣和一些促銷活動都由平台和加盟商承擔,結果就是持續虧損,只能不斷尋求投資方填坑。

直到今年7月,呆蘿蔔開始第一波大裁員,曾經一個月100家門店的目標不再繼續,局勢從開城變成了關店。往後的幾個月,裁員不斷,開城停滯,直到11月份暴雷。

對於這個結局,呆蘿蔔創始人兼CEO李陽承認了自己燒錢的錯誤方式。他坦言:「我們對增長的預期與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以至於消耗過快,這是我們用錯的地方。」

無獨有偶。妙生活CEO鄒志俊談及關店原因時也表示,儘管今年獲得了2億元融資,但隨著擴張開店,公司面臨現金流緊張。他說:「100多平米的店鋪租金,在上海的話平均要三萬五左右,再加上其它費用的話,七八萬左右。」

除了將門店從50平方米擴大到100平方米,妙生活的產品品類也從水果逐漸增加到蔬菜、蛋類、肉類、水產等。更甚者,妙生活一直在燒錢組建自己的物流團隊,這對於一家還靠資本輸血的創業企業而言,是難上加難的。要知道,今年就連已經上市的唯品會,都關閉了自營的物流業務轉而跟順豐合作,足見自建物流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不僅是呆蘿蔔和妙生活們,整個行業都處於捨命狂追的狀態,頭部玩家也在迅速擴張搶占市場。

過去兩年,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保持加速增長,從2017年底的800個到2018年發展到1500多個,到了2019年,更是新增1000個左右的2.0版本前置倉。而且,每日優鮮發放代金券的頻率很高,包括滿69減15,滿79減20,滿109減25元等。相關數據顯示,建設前置倉、增加SKU、用戶補貼以及推廣,導致每日優鮮每月支出高達3.8個億。

盒馬鮮生則用30個月進入20城、開出160家門店……

根據Mob研究院的數據,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500億元。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商品的線上滲透率僅為3%,遠低於其他快消產品30%的線上滲透率。面對如此市場,不惜燒錢也要搶占先機,一時間成為了行業共識。


資本狂熱到張望,緣為盈利難

與平台「瘋狂」燒錢形成對比的是,資本越來越謹慎。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但根據《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商業模式與用戶畫像分析報告》,今年1-3月,生鮮電商企業僅融資13筆,融資總額約3.9億元。《2019社區生鮮調研報告》亦指出,與去年相比,2019年生鮮領域投資總量和投資筆數雙雙下降。

基於生鮮電商發展問題頻出,投資人不再看好燒錢模式,而更加追求回報率。此前,呆蘿蔔和吉及鮮方面在談到融資不順利時,均表示投資人對其提出了更高的盈利要求。

只是,從目前來看,生鮮電商要實現盈利,仍面臨行業痛點。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表示,「我認為這個市場的核心壁壘是觸達和交付的體驗感比較好,就是觸達速度比較快和精準,產品足夠好和新鮮,其實產品新鮮也是觸達快的一種體現。」

誠然,不同於一般的電商,生鮮電商講究的就是「鮮」和「快」,要達到這兩個目的,其在倉儲、運營、物流、品控、技術投入等環節都有難以降低的必要成本。

且不說目前生鮮賽道上活躍的網際網路思維——先跑馬圈地再考慮盈利——帶動了高投入,單是殺入生鮮領域所必須面臨的自建或第三方冷鏈物流的整合,就是一筆不小的剛性成本。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複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且回收期長。而目前整個市場上能夠提供比較合適的服務公司並不是很多,物流價格或冷鏈磨合也不理想。

與大量投入相對的,卻是生鮮毛利率較低的現實。據業內人士透露,生鮮電商的成本占總價的30%-40%。相比之下,生鮮電商的毛利才10%-20%。

以老牌玩家每日優鮮為例,截至2019年,其已在全國20+城市布局,但僅在北京區才出現部分正向現金流,依然沒有實現規模化盈利。而叮咚買菜成立至今只有短短不到3年時間,在連續獲得九輪融資之後,總體利潤率依然虧損34%。

此外,高損耗率也影響了生鮮電商毛利率。生鮮包括蔬菜、水果、海鮮在內的品類的保鮮周期都很短,從訂貨、收貨、搬運,到儲存、加工、理貨等每個環節,都會造成損耗。

根據《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產業全景圖譜》,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將生鮮產品的損耗率控制在5%的穩定水平,而我國的生鮮平均損耗率在10%以上,是歐美國家的2-3倍。

再者,生鮮是個非標品,本地化、個性化特徵明顯。「而標準化是規模化的前提,如果沒有標準就很難走向規模化,資金的推動也就起不了絕對性的作用。」楊歌如是說。

至於何時盈利,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認為還需很長一段距離。在他看來,不僅用戶體驗、內部管理等尚未完善、品牌也未建立,且核心競爭力沒有形成壁壘,容易被其它玩家複製。


模式待考,造血為上

雖然生鮮電商很難盈利,但出局者與入局者依然輪番登場。發展至今,除了傳統B2C自營模式外,行業內主要沉澱下來四種模式: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到家模式,以生鮮傳奇、誼品生鮮為代表的到店模式,以盒馬鮮生、7Fresh為代表的「超市+餐飲」模式,以及去年開始大火又以合併慘澹收場的社區團購。

綜合相關行業報告和業內人士的分析,現階段,站在生鮮消費者角度,沒有一種模式能夠同時滿足「多快好省」的需求;從玩家運營情況來看,亦是各有優劣。

傳統生鮮電商種類多,但配送時間長,導致商品損耗率高;不過,因早期培養的用戶習慣,這種模式獲客成本低,具有較強的品牌優勢和誠信力,如天貓生鮮。

前置倉到家模式通過建立更靠近消費者的小型倉儲中心,覆蓋最後一公里,最高程度地滿足了「快」,同時可減少商品損耗;但因其履約成本較高,價格相對也較高,訂單量增長較難。

相比之下,到店模式則以各個社區為原點開設門店,通過消費者到店自提,節約了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在價格上更親民。此外,像生鮮傳奇,以解決消費者一日三餐問題為首,設立1800多種SKU,除了蔬菜、水果、肉禽還有調料等廚房專用周邊產品;然而,目前生鮮傳奇尚未完全脫離對農業上游與對物流的需求,所以還需要面臨諸多問題。

採取「超市+餐飲」模式的平台,具備純電商企業與實體店雙重屬性,從線下門店向線上引流的同時,保證精準配送。就盒馬鮮生來說,雖然開業後迅速做到了盈虧平衡,但由於重資產運營,其對標準化的要求極高,實現規模化盈利有待驗證。

社區團購每天有幾十個主推品,SKU低,最大的優勢是價格低。運營上,其「單品+預售」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損耗,以社交關係引流也相對降低了獲客成本;只是,團購平台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團長管理經驗,另一方面組織能力過分依賴於團長,在這一點上,其不具備可複製性。

此外,美團和餓了么正在試水另一種模式——菜店代運營。該模式整合一個菜市場中各家攤販們的菜品,做品控、打包,再以獨立品牌的形象,入駐到外賣平台上,主打「在家就能逛菜場」。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菜店代運營是降低整個運營成本的方式,也是不同業態的資源整合,但是這一塊一定要有非常強大的訂單跟流量粉絲來支撐,否則很難去運營。

那麼,未來究竟哪種模式能最終跑出?葛甲表示,看好到家模式,因為成本可控。「到店自提的模式成本太高,要有店面、配送團隊,還要做IT系統,而且競爭對手太多。到家模式成本較為可控,但目前整個市場的用戶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

網經社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則指出,「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區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優先考量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著較大的用戶需求。」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其實無論哪種模式,面臨玩家相繼出局,市場加速洗牌的現狀,如何長效運營,是所有生鮮電商當下亟需考慮的問題。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於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

生鮮這條賽道上,競爭遠未到終場之時。不過,生鮮電商從來都不是模式之爭,業態都是表象,最終還是會回到如何盈利的本質問題上,即如何破解高成本、高損耗、低利潤、盈利模式不穩定等難題。如今看來,未來仍有很長的探索之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