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隨筆丨「不是你爸爸,你當然不用哭了」

齊魯壹點 發佈 2020-01-09T17:29:50+00:00

不知不覺中,工作已經10餘載,在這期間發生過二件小事,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去思考怎樣接診患者,如何讓患者信任我們。

不知不覺中,工作已經10餘載,在這期間發生過二件小事,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去思考怎樣接診患者,如何讓患者信任我們。

第一件事是我正在急診實習發生的。

那是2002年一個夏日的下午,還差幾分鐘就要下班了,急診室里難得片刻寧靜。正在這時,一陣急促的120救護車響,打破了這短暫的寧靜。我們幾個實習同學跟著老師出去接救護車,是一個摔傷的建築工人,旁邊圍著他的工友,急救床很快被推到了診室,其他工友都留在門外,只剩下一個人趴在患者的床邊,邊哭邊喊「爸爸,爸爸……」

很明顯,這是患者的孩子。

這時醫生正在給這名患者查體,一旁家屬的哭聲明顯干擾了醫生的查體。「別哭了,要哭出去哭!」醫生邊查體邊說了一句。家屬立刻回了句:「不是你爸爸,你當然不用哭了!」正在查體的老師聽到這話,停下來看了家屬一眼,沒再說話,繼續查體了。站在旁邊的護士急忙把家屬勸出了診室。

是啊,不是我們的爸爸,當然不用哭了。我想,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這句話深深震憾了。如果患者是我們的父親,當他處在性命攸關的時候,我們還能這麼從容地去查體去診治嗎?

很多年過去了,這句話不時縈繞在我的耳邊,也不時提醒著我,如果我們每一個醫護人員能把患者當做親人,對患者多一點關懷,多一點體貼,我們的行醫環境可能會更好。

另一件事發生2013年的冬天。

我連續高燒三天不退,實在撐不下去了,便去看了呼吸科,肺部CT顯示肺炎,便住院接受治療。

住院期間,我的主管醫生每天上午查房看我一下,問我幾句就結束了,其他時間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我是醫生,我理解他們。查房、接診患者、辦理出院、病例書寫……這也是我工作崗位上每天做的工作,除非患者來找,我一般很少去和患者主動交流。

但是當我作為一個患者躺在病床上時,當我正在經歷著病痛時,我體會到病人對醫生的那份渴望,渴望知道我的病情怎樣,化驗結果怎樣,什麼時候會好,什麼時候出院……

出院後,我常常想,僅僅把病人當親人可能還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能站在病人的角度,體會到他們病痛時的痛苦,初到一個新環境時的不適應,查房對患者對多一些交流,詳細告知患者病情等,我們的患者會得到更好的就診體驗,可能會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我國著名醫學家裘法祖教授曾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要求我們過硬的醫學知識外,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患者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疾病,是有想法的。

醫生給予病人的首先應該是語言的關懷,其次才是藥物治療。我想,這就是人文醫學的關鍵所在吧,也是我在從醫路上永遠需要學習的。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管曉玲)

點擊查看往期「醫生隨筆」文章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