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自我的孩子,不會被快樂教育摧毀,也無懼提前教育

淅爸育兒記 發佈 2020-01-09T17:52:28+00:00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我回家打開門看到這一幕,當即就把淅淅強抱起來準備揍她一頓,奶奶過來阻攬:「她還是個孩子...」,我很兇地就吼了老媽一句:「你在教她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奶奶所謂「孩子開心就好」的快樂教育觀念,僅僅是讓孩子學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注

6歲前的孩子,快樂成長重要一些,還是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重要一些?

這個命題一直被爭論不休,崇尚快樂教育的被崇尚提前教育的認定會培養出小學跟不上成績的娃,崇尚提前教育的又被崇尚快樂教育的認定會培養出一個抑鬱體質的孩子來。

如果你還在這兩個派系之間猶豫不決,那麼本文或許可以給你帶來一個新的衡量標準:建立自我更重要。

快樂教育快樂了誰?提前教育又提前了什麼?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論是嚷嚷支持著快樂教育還是提前教育的家長群體中,到了孩子年齡稍大一些的時候,都會有叫苦不迭的存在:孩子變得很自私/叛逆,這些個例仿佛在啪啪打臉;

而不斷地又有這兩個派系中的翹楚出來佐證,快樂教育/提前教育是對的,例如鋼琴家朗朗就是提前教育的成功案例(朗朗3歲就開始彈鋼琴,手指骨還沒發育完善);

這個現象折射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快樂教育/提前教育可以成功,但有的孩子又會招致極致惡果?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以下兩個細分問題:

  • 快樂教育,快樂了誰?

許多家長認為,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這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憂慮?即便是被譽為最單純的嬰兒,也會因為閉上眼睛睡覺見不到媽媽、擔憂媽媽離開而詐醒。

實施快樂教育的時候,如果遵循的是「孩子快樂就好,開心就好」的標準,那麼實際上是把孩子本應承擔的憂慮轉移到了家長身上。

這種憂慮轉移,視乎家長的承受能力多大,不管孩子多開心,這個過程裡面家長心底里很清楚自己是不開心的。

【自家案例】

在淅淅兩歲左右的時候,一次她和奶奶玩,要求奶奶給她當牛騎。她是家裡第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寶貝得很,基於那套「孩子開心」就好的育兒觀念,奶奶真就趴下給她當牛騎了,一邊騎還被淅淅要求學牛叫。

淅淅在奶奶的背上哈哈大笑,奶奶則陪著笑但伴隨著淅淅的「駕!駕!跑快點!」,又帶著一些尷尬。

我回家打開門看到這一幕,當即就把淅淅強抱起來準備揍她一頓(彼時我還不懂什么兒童心理,遵循很粗暴的教育方式),奶奶過來阻攬:「她還是個孩子...」,我很兇地就吼了老媽一句:「你在教她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奶奶所謂「孩子開心就好」的快樂教育觀念,僅僅是讓孩子學會從他人身上掠奪快樂。兩個人互動但只有孩子自己開心的事情,那不是掠奪是什麼?

  • 提前教育,提前了什麼?

在育兒知識越來越普及的現在,家長們大都能認知到提前教育等於焦慮教育,因為家長不滿足自身的生活狀態而又不能、不敢改變,所以把希望寄託到孩子身上,把焦慮進行了轉移。

但是提前教育,到底提前了什麼?是知識層面的提前認知嗎?並不。

提前教育,提前的是親子衝突,不過與另一個時期的親子衝突--青春期的親子衝突不同的是,青春期時孩子掌握主動權,而幼兒時期則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兩者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你不讓我舒心,我就讓你糟心。

青春期:你不讓我早戀,棒打鴛鴦,明兒我就給你整一出離家出走的鬧劇來;

幼兒期:你不好好認字、背詩、計算,今兒個就抽你一頓狠的!

同樣的情況,淅淅身上也出現過(我們家兩個孩子,淅淅絕對是躺坑無數的那個),即便我們沒有特別崇尚提前教育但不代表我們就不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自家案例】

淅淅所在的幼兒園從小班開始就要求孩子練字,給孩子布置書寫作業(毫無疑問這是違規的操作),當然老師也沒有特別要求說要寫得多好。

多數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還不能完美控制自己的手部細微動作,例如他們塗顏色會塗出邊界,那麼要這個年齡的孩子把點橫豎撇捺工整地寫在田字格裡面,無疑是強人所難的。如果還要加上握筆姿勢、坐姿,專注....那麼簡直是在刁難孩子。

那段時間,只要寫作業,必然會聽到淅媽的怒吼,淅淅的哭聲,用我丈母娘的話來說,那就是隔著一棟樓都能聽到的河東獅吼。這狀況下去,要麼不用等到小學估計淅媽就要心梗腦梗,又或者是淅淅被喊出個耳鳴耳聾來。

在看完上述淅淅的狀況後,估計很多家長要一臉懵:你這不是兩邊各打50大板嗎?淅爸你來和稀泥的?

事實上,在經歷上述狀況後,我修正了教育孩子的觀念:在快樂教育和提前教育之間,我選擇先讓孩子建立自我。

所獲得的成果是,現在淅淅和湯丸的作業絲毫不用我們操心,而且他們非常快樂地在成長,你見過纏著父母教她寫字、認字、背書、計算的孩子嗎?他兩就是了。

建立自我,獲取快樂,而後孩子發自內心愿意提前學習

在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在6歲前的人格會定型,孩子在6歲以前,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自我。

剛剛出生的寶寶,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只有藉助於外界環境、內在生命的覺醒,才能逐漸把自己和這個物質的世界剝離開。

這些需要感知,需要寶寶先充分體驗到媽媽陪在身邊並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然後通過媽媽不得不去工作的分離來分清母子關係;需要寶寶通過對環境的探索認知自己生活在一個環境中等,逐漸地把自己與這個世界剝離開,建立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寶寶在2歲的時候,有了自我意識,然後逐漸地建立一個內在的自我,在這個時期被稱為「恐怖的2歲」,就是因為孩子有了「自我」的認知,什麼都要依自己的意思來。

  • 「我」的快樂是能傳遞的

快樂是一種情緒,如踢貓效應般,快樂也是能傳遞的,不同的是快樂的傳遞沒有層級之分(踢貓效應是指負面情緒會向弱一級傳遞)

「孩子開心就好」式的快樂教育,是一種掠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單向傳遞,快樂到了孩子這裡截然而止。而有了自我的快樂,而是由內而外的傳遞,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他人。

我會寫字了,我很開心,拿給媽媽看讓媽媽一起開心;

我會寫字了,媽媽好像因此很開心,所以我要多寫字;

前者是自我滿足而後外放,後者則完全相反,區別在於先滿足「我」,還是先滿足他人。

  • 提前教育是遵循規律的提前

提前教育必須遵循規律,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否則就是只滿足家長需求的強人所難,孩子也就沒有了自我。

讓一個3歲的孩子把字寫工整違反了她的生長規律(普遍認為兒童到5歲的手指骨才發育完善,才能夠完美掌握握筆姿勢)。

那麼可以讓一個3歲的孩子認字背書嗎?當然可以!如果你不介意他所用的是機械記憶的話。

對於孩子而言,「魃魈魁鬾魑魅魍魎」和他的各色奧特曼是一樣的,他們單靠圖形來記憶,所以他們能從一眾看似長得一模一樣的奧特曼裡面,準備地分別出誰是迪迦,誰是戴拿。

但如果父母還要求他能理解「人」和「仁」的用法含義等等,那就是切切實實的強人所難了。

  • 「我從教育中獲得了快樂」

「我從教育中獲得了快樂」,非常簡單地概括了「自我」、「快樂教育」、「提前教育」的關係。

這是指,孩子在教育中獲得了被尊重,被理解,有自我成就感的內在快樂,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那麼,怎麼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呢?

建立自我:選擇,決定,責任,輔助

若是非要套用某位名人的言論來佐證的話,那麼我會選擇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所提出的,在描述幼兒「和解期衝突」的一段:

這個階段,媽媽需要關注並保護孩子,但又不要替他們完成任務。這種程度的把握是非常微妙的。這個階段的幼兒知道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還不能獨立地應付環境。因為這種矛盾心理,幼兒很容易受傷。

把上述的內容細化,再結合個人的實踐,淅爸認為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其實很簡單,三個關鍵詞分別是:選擇,決定,責任,輔助;

  • 選擇--父母可以干預

人生因選擇而精彩,換言之沒有選擇的人生,是灰色的。對孩子而言同樣如此。只是我們通常認為孩子的選擇是不成熟地(事實也是如此)而強加阻攔,進而讓他們按照父母的意願來行事,最後讓他們的人生變成了灰色。

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很重要,即便他選擇不做作業,選擇通宵達旦地看電視玩手機,父母可以干預的是提示孩子,他的選擇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另一種干預,則是給孩子提出更成熟的方案。

  • 決定--讓孩子自己拿捏

選擇可以有多種多樣,但最終下決定的,必須是孩子本人。他從每一個決定中體會到了「我」的權力,體會到了獨立的好處。

我們不能因為自認為比他們強,自認為自己所提供的選擇方案更成熟就強行讓孩子執行,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威脅--那還不如不給他們選擇。

換個角度來理解會簡單很多:

老闆給了我們選擇:你可以選擇遵循公司安排加班,或者選擇另謀高就。

父母給了孩子選擇:你可以選擇現在去睡覺,或者待會我趕你出去。

  • 責任--請也讓孩子自己承擔

選擇和決定,必然會伴隨著結果,這份結果就是責任,但許多家長會在需要孩子承擔責任時,或主動或被動的幫孩子把責任也承擔了--就像他們幫孩子把選擇和決定做了一樣。

孩子在鬧獨立,鬧著不吃飯,不睡覺,不做作業,我們何必對此大動干戈?安靜地讓他自己承擔他的決定所帶來的的後果就好,但也請不要落井下石、秋後算帳。

  • 輔助--家長的正確位置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句式上的認知錯誤:父母教育孩子,父母是主語,孩子是賓語。所以默認為教育孩子時,父母是主體,但這是一個文字欺詐,實際上主體是孩子,而父母是輔助。

孩子他可以自由選擇自由決定,但在他承擔責任的時候,如果是開心的,我們應該和他分享他的快樂,而如果他是沮喪的、傷心的、憤怒的,我們更應該幫他用正確的方式宣洩情緒,並輔助他重新用正確的方式去選擇、去決定。

【自家案例】

就淅淅的作業而言,後來我採取的方式很簡單,就是隨她選擇、決定、承擔責任,最後輔助她。

第一天,她選擇了不做作業,我只是提醒了一句作業要交哦,她並沒有理會;一開始她玩得很開心,到了差不多要睡覺的時候,她開始忐忑了,然後她怯怯地請求我陪她把作業寫了--我只是靜靜地把她哄睡了。

第二天,她回到家就要求我陪她做作業,那一晚是我第一次陪她做作業,我只是告訴她應該怎麼樣認真,至於寫得怎麼樣沒關係。當天晚上她用了15分鐘就完成了平時要磨蹭兩個小時的一頁「撇」。

第三天,她說要把字寫得漂亮一點,我猜她肯定是被老師批評了或者是被小朋友比下去了,那份龍飛鳳舞的「撇」。我開始了手把手教她,那天晚上,我們又把15分鐘的作業寫了兩個小時,不同的是,這兩個小時是在淅淅自願地、快樂地以及我的鼓勵和支持下重複地修改、練習。

到了第五天,她就愛上了寫作業,她感受到了好好寫作業給她帶來的成就感,還感受到了在把這份成就感傳遞給父母地快樂。


淅爸寄語:成長從不缺少憂慮,而遵循規律的教育,也並不能稱之為提前;快樂成長應該是分享快樂,而不是掠奪快樂,提前教育應該是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而不是焦慮轉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