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小姨子,還是政治需要?康熙皇帝後宮為何會有4對姐妹花

正說清代十二朝 發佈 2020-01-09T18:05:17+00:00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康熙皇帝擁有皇后4位、皇貴妃3位、貴妃1位、妃11位、嬪10位、貴人15位、庶妃4位、常在9位、答應9位,共計66位有史可查的後宮妃嬪。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作為清朝最負盛名的英明帝王,擁有著數量最為龐大的後宮妃嬪。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康熙皇帝擁有皇后4位、皇貴妃3位、貴妃1位、妃11位、嬪10位、貴人15位、庶妃4位、常在9位、答應9位,共計66位有史可查的後宮妃嬪。另外,並未載入文獻記載之官女子、行宮侍女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

不可否認,作為一代帝王,對於後宮妃嬪的巨大需求絕非簡單的滿足生理需求,而是關乎皇嗣繁育、前朝朝臣勢力乃至皇位傳承的政治需求。可就算如此,康熙皇帝後宮妃嬪數量之大,也著實令人詫異。除此之外,康熙皇帝的後宮中還有著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有4對姐妹存在。

這4對姐妹包括:

康熙帝原配嫡後——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和其妹平妃赫舍里氏;

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和其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其妹愨惠皇貴妃佟佳氏;

康熙「五妃」之第二位——宜妃郭絡羅氏和其妹郭貴人郭絡羅氏;

在清朝帝王的後宮中,姐妹共侍一夫甚至姑侄共侍一夫的情況,都有出現,並不稀奇,但像康熙皇帝這種一朝出現4對姐妹共侍一夫的情況,絕對是清朝的獨一份。

那麼,這種情況的出現到底是因為康熙皇帝對小姨子的特殊偏愛,還是出於某種政治需要呢?

其實,只要留意一下這4對姐妹花的進宮入侍時間,就能明確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所在。

孝誠仁皇后崩逝於康熙十三年,而平妃赫舍里氏則是在康熙十九年入侍後宮,年僅10歲。

孝昭仁皇后崩逝於康熙十七年,而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同樣在康熙十七年入侍後宮,剛一進宮便被晉封為妃,雖無冊封禮但享受妃級待遇。

孝懿仁皇后崩逝於康熙二十八年,而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則於康熙二十九年入侍後宮,和溫僖貴妃一樣,其初一入宮,雖無冊封禮但享受妃級待遇。

唯獨一個宜妃姐妹,入侍康熙後宮時間不詳,但卻都在康熙十八年誕育皇嗣。

根據《永憲錄》記載,宜妃乃係康熙皇帝後宮妃嬪中「眷顧最深」的所在,而且從宜妃姐妹共同生育的情況來看,兩人很可能是在選秀過程中,因為相貌出眾而被同時選中,入侍後宮。但出於前朝朝臣勢力平衡的需要,康熙皇帝對於這對姐妹的晉封情況有著較大差別。

除此之外,對於上述3對皇后姐妹的選擇,則完全在於政治需要。

3對姐妹,無一例外,均在皇后崩逝以後,再行選擇了皇后母家妹妹入侍後宮,並且初一入宮就給予了高等位分的晉封,這就足以說明此乃康熙皇帝鑒於三方面的考慮所為:

1、皇后崩逝,對於其所在的外戚家族而言,絕對是巨大政治勢力的喪失,甚至直接關乎該外戚家族的盛衰榮辱。為了安撫皇后母族,平衡很可能因中宮崩逝而引起的前朝政治勢力變化,康熙皇帝才會從皇后母家再行迎納一位妃嬪,並且給予高等位分的晉封。如此一來,既能避免前朝政治勢力變動,又能繼續達到安撫和拉攏外戚家族的政治目的。

2、康熙皇帝雖然身為帝王,高高在上,但皇后畢竟非尋常人家的姑娘。皇后崩逝,皇帝也必須給予其母家一個象徵性地交代。當然,皇后母家不會帶著男性家屬來到皇宮鬧事,但該家族所擁有之強大政治勢力,也絕對能夠對康熙皇權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所以,康熙皇帝必須就皇后崩逝給皇后母家一個既不丟面子又能顯示皇恩浩蕩的補償辦法——再行選納一位皇后母家妃嬪。

3、皇后崩逝,對於其所生育或者所撫養的皇嗣而言,絕對是一種極為嚴重的靠山和母愛缺失。作為父親,康熙皇帝顯然無法給予充足的父愛,甚至無法正常行使一個做父親的責任。而皇后所出、所養皇嗣有擁有著嫡出的高貴身份,乃係皇位繼承的重要選擇對象,缺失了父愛,再缺失母愛,顯然太過無情和殘酷。

同時,失去了皇后的庇佑,其所出或者所撫養皇嗣,就會立馬陷入孤立無援的悲涼境地,甚至會直接影響其爭奪皇位的最終結果。

所以,為了彌補這類皇嗣缺失的母愛,更為了給予這類皇嗣足夠的政治後援、後台支持,康熙皇帝才會從皇后母家再行選擇妃嬪進入後宮。

由此來看,皇帝固然高高在上、富有四海,但其婚姻卻是一場實打實的政治交易,一場絕對無關乎愛情的政治遊戲而已。誠然,帝王並非無情,只是皇權爭奪、朝堂勢力平衡,讓其不得不放棄愛情,用無情予以應對!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清實錄·聖祖實錄》、《永憲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