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劇說科學 | 為什麼吸血鬼怕木樁和大蒜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0-01-09T18:12:42+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章咪佳就如過山車:明明是有心理準備的,但還是被陣陣尖叫中驚得頭皮發麻;正緊張地等著揭秘,又叫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點中笑穴,反轉再反轉!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就如過山車:明明是有心理準備的,但還是被陣陣尖叫中驚得頭皮發麻;正緊張地等著揭秘,又叫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點中笑穴,反轉再反轉!

世界上最著名的吸血鬼來了。

製作出《神探夏洛克》的原班製作團隊,為全世界帶來了驚心動魄的開年大劇《德古拉》。

前世

德古拉的創作者布蘭姆·斯托克(Bram Stoker)先生已經逝去一百多年,而德古拉卻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吸血鬼永存了下來。

這位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貴族既不是歷史上第一個虛構的吸血鬼,也不是當時最流行的一個,為什麼他會成為如今最紅的吸血鬼?

要不是命運的轉折,德古拉可能就這樣埋沒於世了。

1897年,德古拉首次出現於布蘭姆·斯托克的同名小說中,但這並不是吸血鬼神話的開始,吸血怪物的傳說早已在民間文學中盛行了至少800年。

先來講講吸血鬼的前世今生。

吸血鬼(vampire)一詞,誕生於斯拉夫(Slavic)的民間傳說,在古俄語中稱「upir」。這個詞語的首次文字記載出現於11世紀。

早在基督教興起之前,該地區就有了關於吸血鬼的傳說,儘管教會極力打擊這種異教徒信仰,這個傳說還是流傳了下來。

人們對吸血鬼的描述常常正是:身體腫脹,長著獠牙和長長的指甲。

當時歐洲還有很多防止死者復活的儀式也應運而生,比如把大蒜和罌粟種子和屍體一同下葬,以及人們會給屍體打樁、火葬或者截肢。

請先記住大蒜、木樁這些梗。

其實18世紀以前,吸血鬼傳說只是在東歐地區流傳,直到塞爾維亞陷入兩大勢力——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紛爭,奧地利軍隊和政府官員,對這種奇怪的葬禮儀式進行了考察並做了記載。

1732年,奧地利皇家兵團軍官及內科醫生約翰·弗勒金爾(Johann Flückinger)發表了一篇題為《看到和發現》(Visum et Repertum)的報告,吸血鬼開始在整個歐洲廣為流傳。

儘管弗勒金爾的報告寫得很簡短,但其中卻提到了梅德吉雅地區(現今塞爾維亞)一個名叫阿爾諾德·保羅(Alnold Paole)的民兵,死後化身吸血鬼並攻擊人類的離奇案例。

根據弗勒金爾的描述——

1727年,保羅不幸從一輛運草馬車上跌落死亡,而在他去世前就已經被一個吸血鬼騷擾。為了擺脫這個吸血鬼的騷擾,保羅便來到這個吸血鬼的墓穴里,吸食了它的血液,打算讓自己也成為吸血鬼。

最開始,保羅並沒有表現出吸血鬼的特徵,但在他去世的兩周後,他突然從墓地里爬出來,並咬斷了其所在村莊裡的四個人以及數隻牲畜的脖子。

在保羅去世40天的時候,由於村民們擔心他還會傷害其它人,從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他們便打算破壞掉保羅的屍體。

當村民們挖開保羅的墓地時,發現他全身蒼白,整個人絲毫沒有腐爛,嘴巴、鼻子和耳朵都在流著血液,甚至指甲和頭髮也比下葬前長長了許多。

村民們認為保羅已經完全化成了吸血鬼,於是,他們用一根木樁插入保羅的心臟——木樁,前文提到過歐洲人埋葬死者的一件重要物品,也是電視劇《德古拉》中反覆出現的道具——

「遊戲規則」是,如果被別的人用木樁插入心臟,吸血鬼就會一聲喘息,口中、胸口處湧出了大量血液,就徹底領盒飯了。

德古拉的歷史原型——羅馬尼亞的弗拉德·德古拉(Vlad Dracula)伯爵,據歷史記載,他是一位保家衛國的英雄,也是一位暴君,喜歡用穿刺刑來懲罰敵人。

後來的吸血鬼故事裡,用木樁刺穿吸血鬼心臟殺死它們的方法,或許就是出自「穿刺王」德古拉伯爵的酷刑。

木樁這個道具,梅德吉雅地區的村民使用得非常透徹。

弗勒金爾還描述道:儘管當時村民們殺死了已經化為吸血鬼的保羅,但他們擔心之前被保羅殺死的人也會化成吸血鬼,他們便挖開那些人的墳墓,分別用木樁插入那些人的心臟。

最終,在弗勒金爾完成調查回去後,他的報告《看到和發現》不僅得到了時任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的讚賞,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歐洲各地。

據說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小說《德古拉》的靈感,就是源自這份報告。

今生

事實上,今天的醫學知識很好解釋18世紀期間發生在梅德吉雅地區的吸血鬼事件。

比如,當屍體腐爛時,體內氣體使屍體腫脹,血液從屍體口中滲出,看起來就好像是剛進食完活人。

由於死者的肺部也會充滿氣體,所以被外界用工具擠壓屍體時,便會發出像是喘息或呻吟的聲音。

而梅德吉雅地區的吸血鬼事件發生在冬季,該地區的冬季氣溫往往都是在零度以下,所以埋在那裡地下的屍體需要很長時間才會腐爛,看起來就像是睡著一樣。

那麼,吸血鬼攻擊人類又如何解釋?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西班牙克塞勞爾醫院神經科醫生胡安•戈麥斯-阿隆索Juan Gomea-Alonso正在看一部吸血鬼電影,他的腦海里突然閃現出一種神經疾病病人的形象——

病毒攻擊了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之後,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情緒。他們很像吸血鬼的樣子,焦慮、暴躁。

他們是狂犬病病人。

還有更像吸血鬼的地方——

因為病毒的侵擾,狂犬病人會得失眠症。所以他們看起來就和吸血鬼一個樣,都是夜間非常精神的動物;

狂犬病人還會抽筋,這會導致他們吐血。

現在我來cue一下上文已經提到過的大蒜。為了防止死人變成吸血鬼,為什麼要把大蒜作為陪葬品?

阿隆索認為,這也跟狂犬病的症狀有直接聯繫,「抽筋的症狀會引起病人害怕光線、水、鏡子、強烈的氣味,比如說大蒜。」

阿隆索看了一些「德古拉」系列的電影之後,從兩個角度同時開始深入的研究:他一方面探索了許多吸血鬼的民間傳說,同時查找了狂犬病的醫學史。

最終,他有了更加有意義的發現:吸血鬼的傳說在歐洲流行的時間,恰好是狂犬病在相關地區大爆發的時間。特別是1721年至1728年間,梅德吉雅地區曾爆發過狂犬病瘟疫。他的相關研究,發表在1998年的《神經學(Neurology)》期刊上。

民間傳說中,吸血鬼往往被認為能變成蝙蝠。現實中蝙蝠能夠攜帶狂犬病毒,這也間接印證了阿隆索的觀點

德古拉是如何走紅的

1872年喬瑟夫·雪利登·拉·芬努(Joseph Sheridan Le Fanu)的《女吸血鬼卡米拉》問世。這本書對一名叫布蘭姆·斯托克的愛爾蘭年輕戲劇評論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斯托克於1847年出生於都柏林,7歲以前因為一種不知名的疾病而臥床不起,那時他的媽媽給他講民間故事和真實發生的恐怖故事,包括自己親身經歷的1832年霍亂,她在故事中講到,霍亂時期,人們被活埋進亂葬崗中。

後來,斯托克創作了很多奇幻、浪漫和冒險故事,包括1897年的《德古拉》。

雖然這本書的反派原型,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弗拉德三世德古拉(Vlad III Dracula),即穿刺王弗拉德,但兩個人物最大的聯繫卻只是名字罷了。其他元素和人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維多利亞時期各種作品為靈感,比如《神秘的陌生人》。

《德古拉》出版後並沒有大獲成功,也並不是斯托克最出名的作品。在1912年斯托克去世的訃告中,也只是一筆帶過。

但是一個關鍵的版權戰爭,徹底改變了《德古拉》的命運,德古拉這個人物也因此一戰成名。

1922年,一家德國電影公司將這本小說改編為經典無聲電影《諾斯費拉圖》(Nosferatu),卻沒有支付版稅,儘管改變了人物名字並在情節上做了修改,但兩部作品的相似之處極為明顯,這家公司因此被起訴,並因而破產。

為了防止更多的盜版行為,斯托克的遺孀(Florence Balcombe Stoker )同意了朋友漢密爾頓·迪恩(Hamilton Deane)製作德古拉的舞台劇版本,並決定為其申請版權。雖然迪恩的改編對原始故事作了大幅刪減,但多虧了貝拉·盧戈西(Bela Lugosi)在百老匯上的精彩演繹,這個作品最終成了經典。

盧戈西在1931年環球影片出品的電影版中繼續扮演德古拉,並賦予這個角色很多自己的特點。從那以後,在不計其數的改編作品中,德古拉終於擺脫了平凡的出身,永遠地活在人們心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