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CT、核磁和超聲波,輻射有多大?會致癌嗎?醫生告訴你答案

唯醫骨科 發佈 2020-01-09T18:37:44+00:00

CT據說比X光看的清楚,是這樣: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如果把人體比作麵包的話,CT掃描就好比是把麵包一層層切開,而每一層麵包就好比是X光平片,因此CT就好比是X光的加強版,它比X線更加精確,對於不同層次結構的成像,效果更好。

檢查越做越多,對輻射可能給身體造成危害的擔憂也與日俱增。

「X光、CT、核磁和超聲波,這些檢查都有輻射嗎?有什麼區別?對身體是否有傷害?」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解答:影像檢查中,有關輻射的那些疑問。

病史資料、體格檢查和影像學診斷可以說是當今骨科醫生看病診斷的三大法寶,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在很多疾病的診斷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時候剛做過了X光檢查,但是帶片子去看病時醫生讓我們再去拍個CT或者做個核磁共振檢查。

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超聲檢查又是看些什麼的呢?

別著急,一系列的問題,相信大家看完下面的內容,就能解決你大部分的疑惑。

1、X光檢查

X射線攝片,包括普通X射線攝片、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R)、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我們常把以上這些X攝像俗稱為拍X光。


在拍攝X光時,機器會發射出X射線,在通過人體的骨骼、肌肉以及空氣等不同介質時,由於它們對X線的吸收程度不同,X線形成了不同的衰減,利用X射線的這種穿透作用,在底片上形成了黑白不等的灰度平面圖像,因此也被稱作平片檢查。


它就像是把人體的各個層面的結構根據組織對射線的吸收特性,壓扁在一個二維平面上。

X光曝光成像時間極短,大大縮短了病人檢查和等待的時間,因此在很多骨科的初診中,被用來判斷是夠有骨折以及組織的鈣化和骨組織結構改變情況,人體的結構是立體的,由於它受制於平面成像的,各個深淺部位的影像相互重疊,對於一些區分度不大的組織,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2、CT檢查

CT檢查,也叫做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它的原理也是利用射線來掃描形成圖像的,但是與X光平片不同的是,它是將射線從不同的方向射向人體,形成不同角度的平面圖像,經過計算機的處理後就可以得到不同部位的立體結構影像。

CT據說比X光看的清楚,是這樣: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如果把人體比作麵包的話,CT掃描就好比是把麵包一層層切開,而每一層麵包就好比是X光平片,因此CT就好比是X光的加強版,它比X線更加精確,對於不同層次結構的成像,效果更好。


所以CT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位進行斷層掃描,獲得人體被檢部位的斷面或立體圖像。它可以提供人體被檢查部位的完整三維信息,可使器官和結構清楚顯影,清晰地顯示病變。

CT檢查對骨損傷、胸部疾病、心及大血管等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除了觀察頭顱、脊柱以及四肢骨骼更加精細以外,CT對於肺部氣管、結節以及癌症篩查,大血管成像以及冠心病的篩查診治等,都相比X光的平面成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由此可見,X光片和CT所成像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X射線的穿透作用,通過組織密度不同的人體後形成衰減強度不同的影像


那麼,是不是我們可以完全用CT取代X光呢,為什麼很多時候做檢查還是先做一個看不清的X光平片而不是直接用CT呢?做這種檢查有輻射,會不會對我們健康有害呢?

我們都知道 CT和X光是利用電離輻射而成像,而它可以導致人體的癌症。

其實在我們人類自然地生存環境中也存在著大量的電離輻射,據美國核管制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在自然狀況下一個人的年平均輻射暴露量約3.1毫西弗。而拍攝一次腹部X光約為0.7毫西弗,相當於4個月的天然輻射量,CT掃描頭顱約為2毫西弗,接近1年的天然輻射量

談論任何掃描射線的安全性,拋開劑量和頻率都是「耍流氓」,CT和X光掃描各種器官所吸收的輻射量是不同的,它主要取決於所經歷的掃描次數、患者的掃描部位大小、使用的設備功率高低以及曝光時間等長短。

100次CT掃描大約會產生600毫西弗的輻射,這樣就會導致癌症發病率的增加,根據美國保健物理學會資料顯示,50-100毫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平時體檢做檢查所吸收的輻射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很小的

但是由於射線有致畸的風險,因此對於孕期女性應該避免做CT或者X光檢查。


在都會產生輻射的情況下,CT輻射劑量較普通X射線機大,患者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會更大一些, 而且CT檢查在價格上也更昂貴,因此在日常診療中不宜將CT檢查用於常規診斷手段。

如果在X光片上發現可疑的病變影像,又不能確診時,這時我們才會再建議給予CT檢查作為加強補充

3、核磁共振檢查

核磁共振,英文簡稱MRI,核磁共振成像不使用輻射,而是利用大型磁鐵、無線電發射器以及計算機來重建人體結構形成圖像,它的本質是利用磁場讓身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

成像後可以觀察到正常組織與患病部位之間的差異,所以,核磁共振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核磁共振無射線傷害,不存在電離輻射,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對於顱腦、脊柱脊髓等需要觀察軟組織結構的部位,要優於CT檢查,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等檢查,由於CT只是對於骨性結構的解析度較好,因此核磁也是首選。

但是對於肺部、骨性結構的表現,核磁共振的效果反而還不如CT好,因此不可以將核磁共振檢查當成萬能檢查。

而且對於體內有金屬物品比如假牙、帶有心臟起搏器者不宜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因為在強大磁場下,這些固定在體內的磁性金屬會產生移位,造成危險。

但是對於很多新型的非磁性金屬固定鋼板等內固定材料,其實是完全可以進行磁共振檢查的。

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如果體內存留有金屬內固定物,一定要提前告知醫生先確定好金屬特性再行檢查

4、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超聲波、彩超。是利用超聲波穿透人體,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反射的回聲即為超聲波畫像。

這就好比挑選西瓜時,邊敲邊聽,體會裡面的情況。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超聲波檢查,是利用灰度值來顯示檢查結果,現在很多地方做檢查都說做的彩超,那麼這兩者到底是不是一個檢查呢。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彩超就是我們說的超聲波,只是彩超是在灰度超聲基礎上,加上血流成像,能夠區分局部血流分布的一種成像技術,它只是在傳統超聲波上增加的功能,其本質上也是超聲。

超聲檢查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顯示方法多樣,尤其對於人體軟組織的探測和心血管臟器的血流動力學的觀察有其獨到之處,如淺表腫塊、血管、穿刺定位等。

在實質臟器比如肝膽胰脾腎子宮附件等的觀察上,也有無法取代的優勢。

但是由於超聲波的穿透力較弱,無法穿透骨骼,對含氣性器官,如肺、腸等難以探測,病變較小或聲阻抗差不大時,也很難在聲像圖上顯示,因此對於微小腫瘤等的檢測精確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X線、CT、核磁共振和超聲波檢查因為原理不同,在實際的應用中都各有優勢和局限性。在能夠正確診斷疾病的前提下,我們應當選擇簡單、方便、安全、費用低的檢查,遵循逐級篩查的原則。

在一些疑難病症以及需要鑑別診斷的情況下,可能需要綜合幾種不同檢查來共同判斷,因此也不能迷信於某一項檢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