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主創新」到「授人以漁」看東芝投身科學教育創新的十年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1-09T20:22:52+00:00

大到世界格局、全球氣候,小到休閒娛樂、支付方式,我們早已被捲入快速轉動的漩渦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01中國創新教育的稀缺去年,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李永樂走紅。

來源:南風窗

不久前,朋友圈中剛依依不捨地告別了一零年代,比起迎接千禧年時的那種蓬勃向上的喜悅,面對到來的21世紀20年代更多的是不安和期待。如果把十年一個看作一個區間,我們周遭社會發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大到世界格局、全球氣候,小到休閒娛樂、支付方式,我們早已被捲入快速轉動的漩渦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2019年被一些媒體稱作付費自習室元年,令人驚訝的是其主要消費者人群為企業白領。另一方面,本職便是學習的孩子們更是被寄予更高的期望與要求,這也意味著教師的工作也面臨著重大變革。

我們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東芝杯中國師範大學理科師範生教學技能創新大賽」(以下簡稱「東芝杯」)就是在嘗試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以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為代表的隱性能力正在日益受到重視,東芝杯在努力尋找和培養具備這種素質的未來教師。

在社會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授漁者」的重要性,也就是提升教師能力的必要。在教育這一長長的發展鏈條上,如果能往其中增添創新、創造性的元素,那麼中國的教育將會更具可塑性。

01中國創新教育的稀缺

去年,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李永樂走紅。他在社交平台上傳了自己講課的視頻,從《復聯》講到股市再講到C羅電梯球的物理原理,侃侃而談。其視頻在微博播放量超過1億次。看了他視頻的網友紛紛感嘆道:「如果我上學那會兒有這樣的老師,我一定好好聽課」。

新穎的講課形式,不僅讓一名普通的老師成為了ip,還引起了關於教育形式的探討。隨著新生代教師資源的補充與湧入,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經越來越快。

其中,關於創新教育的話題,已被屢次提及。

與之相對應的背景是,時代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的經濟正從粗放型轉變到集約型增長模式。在社會經濟進入到安定的成長期後,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行業迅速發展,以往擅長記憶、背誦的應試型學生很難適應變換後的要求,真正具有獨立思考和研發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成為時代的呼喚。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經不無可惜地表示,「一方面,(中國的)數字指標世界領先,一方面創新能力十名開外,縱觀世界其他國家,這樣矛盾存在的不多。」他還列舉了數據,在專利方面,我國的申請和授權量位居世界第一,論文數量連續八年穩居世界第二;但是在第三方國際組織發布的創新指數評價中,卻只有20名上下的成績,遠不及前述指標的排名。

一直以來,我國的創新教育體系仍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到「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逐步推廣編程教育」等計劃。其實,不管是現在人們口中流行的STEAM或是創客教育,其核心就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去問「為什麼」,課堂上老師的引導意識和開放精神顯得尤為必要。

02創新的鏈條

那麼,創新究竟是一種天賦還是技能?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的意識絕對是可以培養的。今年9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刷屏社交網絡,別處的童年,有沒有值得借鑑和反思之處?每一集都是一個拷問。其中以色列的創新教育讓人印象深刻。

在這樣一個曾經被戰爭和衝突包裹的芝麻小國,現在已經是Start-up Nation(創業之國)。2018年,它的GDP全球排名第34位,人均GDP達到4.16萬美元,是中國的4.2倍。以色列的教育經費投入僅次於軍費支出,是大多數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紀錄片的鏡頭掃過以色列學校時,是在國內很少體驗過的創業氛圍。「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十幾歲的孩子在他們的辦公室里暢聊創業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談到創新的因素時,受訪學校的主任揭秘說,「(因為)我們質疑一切」。在教學中,以色列的老師們將質疑的精神貫徹到課堂的日常中去,所以學生逢事便會問,「為什麼?」質疑和思考,就是他們創造的源動力。

課堂的引領者——教師,在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由此體現。只有經過恰當的引領和激勵,才能激發出學生創造和創新的熱情。


03東芝杯,十年樹人

以2008年舉辦首次比賽為起點,東芝杯已歷十屆。這十餘年,東芝杯走過北京、上海、長春、武漢、西安、重慶等多地的國家重點高校,累計吸引了全國師範類高校超過12萬名學生參與。在見證了一屆屆「鮮師」成長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教師人才培養重心的變化。通過現場教案的演示和比拼,東芝杯在激發師範學生教學創意的層面上充滿了挑戰性,選手們藉助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或者熱點事件,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激勵他們討論、合作、尋找解決方案。比賽希望考察的,不僅是選手們教學邏輯性、創新性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更看重他們是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其獨特的能力。

事實上,作為牽頭和全程支持活動舉辦的東芝,擁有對創新發展的話語權。1985年,東芝推出了一款名為T1100的電腦產品,儘管於現在看來,它相當笨重和古老,但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此後,創新的基因猶如血液一樣流淌進企業的發展中,東芝為技術人員提供了極富靈感和激勵意義的創新氛圍。第一批DVD播放機,首款裸眼3D液晶電視等劃時代的電子產品,都相繼在東芝誕生。2018年底,東芝發布了未來5年改革計劃——「東芝Next計劃」,立志通過數字化轉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信息物理系統(CPS)科技企業。

不過,具體而言,創新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往社會資源貧瘠的時候,發明創造是創新的主要體現,如今商品要素已經極大豐富,創新有了新的形態。對於這種轉變,華為總裁任正非有過表述,他認為,「自主創新如果是一種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種行動,我就反對。」也就是說,現在的創新並不一定需要從源頭上著手,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富有效率的自主創新。具有前瞻性的企業,無不深諳「開放式創新」的發展肌理。東芝在靈活利用數位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變革商業模式,突破企業、行業、地域限制的「共創」,催生出更多的「開發式創新」,努力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心、安全、舒適生活的友好型社會。

創新的鏈條是一脈相承的,企業的發展理念傳遞到東芝杯的十年歷程里。這十年的塑養,讓無數學生發生了蛻變。據悉,獲獎同學還有機會到日本進行探訪。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日本企業、教育單位、科研機構的嚴謹作風與創新精神,都感染著來訪師生。

第九屆東芝杯化學組獲獎選手,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張愷琦談到日本訪學的收穫時提及,「我可以很深刻地體會到日本對待科技創新的重視,在重視的同時又帶著對科技發展與人類發展關係的思考。關於日本的教育,這次活動讓我可以有機會親身經曆日本的課堂,體會日本與中國教育模式和課堂教學的差異。」

中日教育模式的碰撞和激勵,提供了解決當下創新教育難題的新路徑,東芝杯用十年的時間激勵了中國教育界人才的誕生。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東芝邁出了它的一小步,也是數以萬計新時代教師的一小步。我們有理由相信下個十年,我們的教育事業會越來越好。

文/莫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