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最長壽武將-吳國丁奉

2020一起上岸 發佈 2020-01-09T20:26:49+00:00

在三國,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幾乎從前三國時期活到了三國結束。三國時期有兩個固始人,一個是胡綜,一個是丁奉,都是在吳國仕官。

在三國,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幾乎從前三國時期活到了三國結束。可以說是一部真真正正的三國史。這個將軍就是吳國名將丁奉。相信很多人對丁奉肯定很熟悉,但是只是對他的名字熟悉。至於丁奉到底有什麼功績卻說不上來。只能說,丁奉這個人沒有特別傳奇的事件,他所有的功績和戰績都是靠著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根本沒有後人吹噓的成分在裡面。其實很多所謂的三國戰神,都是有很大的吹噓成分在裡面的。像我們最為熟悉的人中呂布,所謂三國第一戰神,其實歷史上對他的第一頭銜根本沒有什麼記載。


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郡安豐縣(今河南省固始縣黎集鎮)人。三國時期有兩個固始人,一個是胡綜,一個是丁奉,都是在吳國仕官。談及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人們往往會想到四個字——英年早逝。確實,從早先的太史慈周瑜,再到之後的魯肅呂蒙,大多都在三四十歲的壯年就早早辭世,只留下人們的無盡感嘆:如果周瑜沒有那麼早去世、如果呂蒙能再活幾年……但同為東吳名將的丁奉卻恰恰相反,他足足從東漢活到了西晉,他的一生幾乎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旺。江表十二虎臣,他們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丁奉是最後凋零的一位。

公元200年,孫策死,孫權上位招人,丁奉出場如果算17歲,孔明借東風時(208年),差不多25歲,丁奉和徐盛來捉孔明,被趙雲射船,丁奉271年去世,工作了71年;至少活了88歲。

丁奉年輕時投奔到了東吳帳下,憑藉他過人的武藝與膽識,經常可以勇冠三軍,有斬將奪旗的出彩表現。丁奉有多勇猛呢?他在孫權時期數次參戰,都是勇冠全軍「戰鬥常冠軍」,哪怕負傷在所不惜,就是要斬將奪旗,到了孫亮時期就升任「冠軍將軍」。到了文欽降吳的時候,丁奉又送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出,「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衝鋒陷陣,來自去如,有沒有「誰敢橫刀立馬」的氣概?江夏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襲荊州之戰、夷陵之戰……每次大戰總有丁奉的身影。奈何東吳早期可是人才濟濟,在周瑜、呂蒙、太史慈、甘寧、魯肅、陸遜等人的光輝之下,丁奉的光芒也就黯淡了。因此丁奉早期也就是在東吳帳下打打醬油或是打打輔助的角色,甚至給周瑜當過一段時間的保安隊長,所以丁奉在很長時間也就只做到了偏將軍一職。隨著歲月的流逝,東吳早期的名將也相繼辭世,當年的保安隊長小丁也就自然一步步成了獨當一面的丁老將軍。丁奉雖然比不過當年的周瑜、陸遜,但和新一批的青瓜蛋子比起來還是綽綽有餘的。

公元252年,魏國派諸葛誕、胡遵等人率軍攻打吳國,吳國派出諸葛誕的遠方親戚諸葛恪率軍阻擊,丁老將軍此次也隨軍出征。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丁奉很快就會在這場戰爭中收穫屬於他自己的高光時刻。

到前線之後,丁奉主動請纓,親率三千士兵離開大部隊加速前進,很快就到達了魏軍的營地附近,發現此時的魏軍正不慌不忙地在敵方野區飲酒聚會,希望藉此來一邊抵禦南方的寒冷一邊欣賞漫天紛飛的大雪。丁奉一看對手是這個情況,立馬在軍中發表了即興演講——兄弟們,看對面的一群草包還在飲酒作樂,我們建功立業升官發財的機會到了!大家把身上的盔甲都脫掉,跟著我拿短兵器衝下去,一鼓作氣全殲敵軍!跟在丁奉身邊的三千士兵,一聽丁老將軍一把年紀還要帶頭衝鋒,怎麼能不受觸動呢?他們也全都摩拳擦掌,跟著丁奉如虎狼一般沖向魏軍營地。


(丁奉在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這場經典的雪戰,只有唐代李愬雪夜入蔡州可以與之相稱。)

此時的魏軍還沉醉在飲酒之中,魏軍將領一看對面來了一隊人,盔甲也不穿,長兵器也沒有,這妥妥的雜牌部隊啊,不僅不組織防禦,甚至開始嘲笑起這支「雜牌軍」,擺出一副「有本事你過來啊」的樣子。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面前的可不是雜牌部隊,而是老將丁奉親自帶隊的精銳部隊,戰爭的結局從此刻便已註定。丁奉又重演了當年甘寧的故事,在曹營來回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曹軍被殺得丟盔棄甲倉皇逃竄,甚至在逃跑的橋上發生了踩踏,被活活踩死和掉到水裡淹死的都有上萬人。憑此一戰,丁奉也徹底證明了自己——我不僅僅是活得久,更重要的是我有真材實料!

這一戰也讓丁奉官拜滅寇將軍,加封都鄉侯。證明了自己的丁奉此後幾年也是順風順水,先後數次擊退了魏國的來犯,官拜左將軍,可以說已經成長為了東吳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如果說此時的丁奉還僅僅是在帶兵打仗上有所建樹,那很快丁奉就將登上政治的舞台。

在大帝孫權逝世之後,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七個兒子孫亮,但當時的孫亮只有九歲,自然無法獨自處理朝中事務,因此大權就落在了同為孫氏族人的孫綝身上。得到了權力的孫綝很快在朝中發動了一波大清洗,將不服他的呂據、滕胤等人先後處死,站在了東吳政權的頂峰。等到孫亮長大,忽然發現自己這個皇帝已經被孫綝架空了,自然是心懷不滿,與孫綝明爭暗鬥,但稚嫩的小孩怎麼能敵過狡猾的老狐狸呢?結局就是在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綝罷黜了皇帝孫亮,將他貶為會稽王,另立琅琊王孫休為皇帝。孫綝此時的權力可謂是到達了頂峰:一人掌握朝中軍政大權、一門中有五個人被封侯,隨意廢立君主更是讓朝中人人自危。


在這樣背景下繼位的孫休對孫綝可謂是又恨又怕,恨他獨斷專行、驕縱跋扈;怕他像對自己的兄弟孫亮那樣,也把自己罷黜。孫休秘密與大臣張布商議如何除掉孫綝,張布就對皇帝進言:「皇上啊,我們兩個人太少了,還應該找來丁奉老將軍,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是謀略過人,一定能成大事。」皇上隨後就召來了丁奉,丁奉一聽皇上要殺孫綝,立馬獻出計策,打算在臘祭之日設宴誅殺孫綝。到了這一天,孫綝單人赴會,立馬就被兩旁衛兵擒住殺死。丁奉也因此功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自此走上了政治生涯的頂峰。

此後的十幾年中,丁奉不顧年邁,依舊奮戰在吳國的前線,屢次立下戰功,直到271年,一輩子東征西討的丁奉終於與世長辭。丁奉的一生歷經了漢末到晉初,為吳國南征北戰長達六七十年,可謂是東吳的一代名將。

丁奉不僅擅長軍事,在內政上也很有一套。公元237年,吳國君主孫權命令丁奉領五路總兵銜,鎮守宣城一帶。他的主要任務並不是直接打仗,因為當時的宣城基本無戰事,由於相對平安,所以人口也較為集中,可以說人丁興旺。人口多需要糧食,前線戰爭頻繁也需要糧草,從某種意義上說糧草決定著戰爭的走向,丁奉和孫權當然更清楚糧草之於戰爭的重要性。為解決東吳的糧食問題,同時備足征戰糧草,丁奉的主要任務是屯墾造田,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糧倉。當時,宣城北鄉的金錢湖為皖東南五湖之一,是一個有20多萬畝面積的大湖灘。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河道暢通。丁奉看到了這塊風水寶地,欣喜萬分,這是上蒼的恩賜,這是神助丁大將軍。丁奉當即決定就在這裡屯墾造田,啟奏後,孫權准,並令他總管督造,欲將這塊荒灘建成東吳的大糧倉。

丁奉一邊率軍駐紮水陽江邊操練水師,一邊發動軍民,親自指揮築圩堤。十萬軍民披星戴月,經四年時間,終於築成金寶圩。當時堤長104里又49步,堤寬約丈余,堤高二丈余,堤底寬五丈。圩內,高處築旱田,低處挖溝渠、建水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如此工程,當然主要是靠人力而為之。百里長堤上軍民們揮汗如雨,日復一日的肩擔手提,用汗水和血淚攪拌著泥土沙石,終於築成了10萬畝的大糧倉。漫漫四年的勞作是艱辛困苦的,然而軍民們的情緒還是較為高漲的,因為總管丁奉,總是親臨一線,晝夜辛勞。他或輕騎簡步深入工地督察;或微服出訪,體察軍民疾苦。民間相傳:丁奉偶爾也到工地上與民工們一道擔土打夯,餓了便席地而坐,與軍民們共進午餐,睏了便在草棚中倒頭就睡,醒後飲酒練拳--醉里挑燈看劍,夢回沙場秋點兵。民眾比較相信,這樣才是真實的丁奉,因為他畢競從最底層的士官做起,骨子裡有樸實勞作的一面,他的文化水平很低,作為武將,以這種形式放鬆、抒懷,情理之中。他又一次醉了,微醉,醺醺然中他好象回到了故鄉。故鄉是在長江以北,那相對貧瘠的土地,父老鄉親很難溫飽,常常是饑寒交迫,兒時的他在貧困中拚命掙扎。由此,他更加熱愛水陽江邊這塊肥美的土地、熱情的民眾、以及就要出現的充足的糧草。「赤烏四年(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大半。」正是丁奉率部將金寶圩的大批糧草運送京城,才使吳國免遭滅頂饑荒。近兩千年風雨滄桑,三國時古蹟依稀辨存。總管橋。它是為紀念丁奉而建的,此橋既有通達全圩、便利交通的作用,又有上下水位分洪閘口的功能。在橋的北側,有座「總管廟」,內有丁奉塑像,外有五層座塔,名曰「承淵塔」。據傳,丁奉死後不久,圩人感恩不已,遂立廟塔祭奠。千餘年來,廟塔多次毀於戰亂天災,現僅存一塊字跡模糊的古字碑。

1993年,金寶圩人民自發集資數十萬元,重造了「丁奉紀念館」,館內供奉著金寶圩創始祖丁奉塑像。凝視著塑像和兩邊的對聯「五路總管圍湖墾田築金寶,一代名將橫刀立馬保東吳」和橫批「江東遺愛」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肅然起敬。

丁奉墓位於安徽廬江縣西門外龍子口。1953年發現。墓冢占地160多平方米,高5米多,墓室為卷拱形,高3米多,寬2米,長5米,均系古錢紋和幾何圖案的青磚砌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