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將遊戲帳號寫入遺囑,處理虛擬財產需解決這些問題

南鄭檢察 發佈 2020-01-09T21:57:23+00:00

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帳號、遊戲帳號、購物帳號等虛擬財產,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此之前,就有「90後」電競選手在綜藝節目中給自己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微信、支付寶、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寫入遺囑。

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帳號、遊戲帳號、購物帳號等虛擬財產,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2019年12月的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分割案,上海市第二中級法院二審判定公號價值340萬元,四人平分,這一事件讓虛擬財產再次引爆輿論。而關於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及其背後暗藏的複雜法律關係,多數人並不知曉(1月8日《法制日報》)。

事實上,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分割案,並非虛擬財產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在此之前,就有「90後」電競選手在綜藝節目中給自己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微信、支付寶、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寫入遺囑。據報導,截至2019年8月底,全國範圍內訂立遺囑的「90後」達236人,很多年輕人會將手機支付里的電子財富、遊戲帳號等寫入遺囑,虛擬財產繼承人多為父母。

「90後」「00後」們都是抱著手機長大的一代人,對他們而言,手機App里的「財富」或許比現實生活中的物質所得更為珍貴。隨著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這代人所帶來的問題或關注的問題,正在對現有法律發起挑戰。如何處理好虛擬財產,就是其中之一。

通過梳理相關報導,筆者發現,對於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似乎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首先,雖然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早已得到認可,但其法律屬性究竟是物權還是債權,抑或是其他類型的權利,學術界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其次,2019年12月16日公布的民法典草案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意味著,虛擬財產同樣受法律保護。可究竟如何保護?草案並沒有更為細緻的規定。此外,對於虛擬財產的價值缺少專業的評估機構、用戶和網絡平台的法律關係難以釐清、相關糾紛案的證據保全或公證難度較大等,也為處理虛擬財產製造了諸多困難。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近年來,立法解決虛擬財產處置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大。筆者認為,要處理好虛擬財產,立法先行固然重要,但還不夠。

其一,各種新型案例不斷湧現,考驗著執法、司法人員的辦案理念、智慧和能力。作為執法、司法人員,是否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其二,提供具體服務的網絡平台,是否及時發現並滿足了用戶保護和處置虛擬財產的新需求?相關服務協議是否及時體現?假如對用戶相關權益造成了侵犯,監管能否及時跟上?

其三,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公民開展的法治宣傳也應當與時俱進。針對虛擬財產糾紛案中取證難等問題,可否通過強化法治宣傳和引導,幫助用戶樹立虛擬財產保護意識、維權意識和留存證據意識?

在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恐怕這三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案也需同步跟進才行。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楊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