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做胃鏡20次,看病花20萬,這不是胃疾,是心病

揚州晚報 發佈 2020-01-09T22:10:04+00:00

因為感覺胃不舒服,她總覺得自己胃上有腫瘤,近一年來到各大醫院做檢查,僅胃鏡就做了近20次,各種檢查花費20萬元,而每次檢查結果均顯示為淺表性胃炎。

如今,市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小陳(化名)也是如此。因為感覺胃不舒服,她總覺得自己胃上有腫瘤,近一年來到各大醫院做檢查,僅胃鏡就做了近20次,各種檢查花費20萬元,而每次檢查結果均顯示為淺表性胃炎。醫生也一再告訴小陳,她的胃只是小毛病,吃藥就能緩解。但小陳始終不信,認為醫院沒能查出她的病。在揚州五台山醫院,醫生診斷小陳患的是疑病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有焦慮、憂慮、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症狀。


一年做胃鏡近20次,總覺得自己患癌了

32歲的小陳,這一年來幾乎都在看醫生,她始終覺得自己胃不舒服,覺得胃部有疾病,懷疑是胃癌,「總是噁心想吐,反流反酸。」於是輾轉於各大醫院檢查,「一開始在揚州醫院檢查,兩三次後,醫生說我沒有問題,但我不信,就去南京、上海等大醫院做檢查。」近一年來,小陳做了近20次胃鏡,每次都顯示是淺表性胃炎,但她始終不認可檢查結果,認為是醫生沒檢查出來,「我肯定是胃有問題了,很痛苦。」

醫生表示,小陳的胃只是小毛病,只要調整飲食、合理用藥就可緩解,可小陳就是不信,這一年花費了近20萬看病。

懷疑自己患肝炎,走遍全省大醫院

60歲的趙先生情況類似。他的兒女在外地工作,平時他都是和老伴看看電視打發時間。有一天,趙先生在電視中看了有關肝炎的宣傳片,了解到肝炎容易誘發肝癌。他想起早年間有一個同事有肝炎病史,結果越想越害怕,覺得自己也可能感染了肝炎。

之後,他多次到綜合性醫院檢查,陰性的檢查結果和醫生的耐心解釋,都不能打消他對肝炎的顧慮。他帶著檢查報告單走遍全省大型醫院。有時候,他也感覺這樣的檢查似乎沒有必要,但心中強大的焦慮感又促使他一次次到醫院檢查。

這是種心理疾病,常伴有焦慮和抑鬱

在揚州五台山醫院心理科,小陳和趙先生都被診斷為疑病障礙。「疑病症患者是堅信自己身體有病,認為現有醫學檢查手段查不出,反覆要求做各種檢查,看的醫院、醫生級別越來越高,就算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認同,這其實是心理疾病範疇。」心理科主任卜茹表示,這類患者一般都是感覺軀體不適,繼而情緒不好,常伴有焦慮、憂慮、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症狀。由於患者的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集中於健康問題,以致明顯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

卜茹還接診過一個發作頻繁的疑病障礙患者,48小時內打了3次120急救電話。「嚴重一點的就成了驚恐障礙,也是一種常見的焦慮障礙。」專家介紹,當嚴重的焦慮(驚恐)發作,患者會常常突然產生心悸、胸痛、哽咽、頭昏和非真實感;同時,幾乎不可避免地繼發害怕會死(瀕死感),失去控制或發瘋,這種擔心是對某種軀體感覺的習得性恐懼。

引起疑病症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人格因素,如有孤僻、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敏感、脆弱、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二是社會環境因素,得知自己親屬或朋友死於某種嚴重疾病,就會懷疑自己也會步其後塵;三是心理因素,有人認為此病起因於知覺和認知異常,患者的認知系統會對一些軀體感覺和變化做出不恰當的解釋,導致疑病觀念。

支招:這麼做可擺脫疑病症困擾

心理調適。疑病症出現多源於患者的恐病心理以及由這些病所帶來的後果,因此,通過心理調適,參透疾病和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這樣整個人就會輕鬆下來。

良性的自我暗示。疑病症患者一般受暗示性較強,不妨每天花點時間,對自己說「我沒有病,我很健康」,長期堅持下去,疑病情緒就會慢慢減退。

身體鍛鍊。所謂疑病,還是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抵禦疾病的侵蝕能力有所懷疑,因此,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鍛鍊,不僅可強身健體,也能趕走自卑,提升自信。

如果情況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建議到正規醫院,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記者 王詩韻

編輯 晴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