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美食、宿舍比租房貴,在英國留學的真實體驗是這樣的

李小花elena 發佈 2020-01-09T22:20:41+00:00

今天這篇文章里,我們先來談談留學日常中的衣食住行,畢竟每一段日子都要落到細微處,才是鮮活的。總的來說,在英國生活,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並體驗豐富多彩的經歷;但英國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讓人吐槽無奈的地方。


如今,留學是很多人都會選擇的自我提升方式,英美留學更是大熱,那在英國留學和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剛剛結束英國一年留學生活的我,想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分享給大家。今天這篇文章里,我們先來談談留學日常中的衣食住行,畢竟每一段日子都要落到細微處,才是鮮活的

總的來說,在英國生活,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並體驗豐富多彩的經歷;但英國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讓人吐槽無奈的地方。文化的差異性,落實到生活細節時,就開始不斷顯現作為一名留學生,是何種感受又是如何應對的?



衣:出國後才明白國內網購有多強大

出國留學後,我最懷念的,一是國內的美食,二是國內的網購和快遞。

這麼說吧,在英國這一年,我基本告別了網購,一夜回到解放前,日常購物全靠我勤快的雙腳。買衣服買生活用品,這一年我把愛丁堡大大小小的店都走了個遍。

因為,英國網購真的太太太不方便了。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21世紀的英國確實也有網購,但重點是,不同於國內的某寶和某東等一系列便捷的第三方購物平台,英國的網購相當直接,你想要哪個品牌的東西,就得去哪家官網去買。也就是說,如果我「黑五」或聖誕節要買些東西,在國內一個平台通通搞定的事兒, 在英國就需要同時刷好多個網站去搶購。看著瀏覽器滿屏的網頁,真是分分鐘崩潰,關鍵是還不一定能買到。



如果你成功買到了心儀的東西,恭喜你進入了下一步:漫長的等快遞時間。對比國內順豐快遞次日達、普通快遞也基本三天就可抵達的效率,英國的快遞可以說是遙遙無期。

去年冬季,忽而發現自己沒有帶厚的棉衣,於是決定網購一件,經歷漫長的找網站和挑選款式尺碼後,我終於進入下單頁面,結果一看「預計送達時間」,就傻眼了,上面赫然寫著「7-10天」。想想我這單薄的身軀,實在無法在寒風中等待10天,只能灰心放棄。當天,查詢了附近的實體店地址,下課後一路小跑,去買了件勉強合身的棉衣。

英國快遞有多慢?後來我聽說,7到10天的快遞時間,在英國算是正常,有時半個月才送到也不足為奇;如果三五天就收到包裹,那你真是幸運兒。就連國際通用的亞馬遜,在英國也變慢了,國內次日就可以送到的快遞,在英國基本也要等個三四天。



就算一切順利,你的包裹成功送達,也別高興太早,因為你還要經歷「最後一關」快遞小哥的考驗。

為什麼說是考驗?因為英國的快遞小哥實在是太傲嬌了!在國內網購,我們習慣了小哥把包裹送到你家裡,就算你不在家,也會給你打電話確認存放哪裡合適;而在英國,想都別想,小哥根本不會給你打電話。以我之前住的學生宿舍為例,因為宿舍沒有reception (相當於「前台」)無人收發,快遞小哥每每就按下門鈴看你在不在宿舍,如果不在,那就慘了,因為快遞小哥就會把你的包裹隨手一放,丟在宿舍大樓門前,然後揚長而去。就是這種操作方式,讓好多同學因為沒及時取到包裹,就跟包裹永別了,還包括不少貴重物品。

此外,在國內微信支付寶等掃碼支付遍天下的時代,英國基本還在用信用卡刷卡,不少地方還只收現金。買個東西,實在沒國內方便。可以說他們老派,也可以理解為,信用卡已是英國延續了一兩個世紀的傳統。最早的信用卡出現在19世紀末,19世紀80年代,英國服裝業首先發展出信用卡,旅遊業與商業部門也都跟隨這個潮流。隨後,信用卡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付款方式。

英國人習慣了刷卡這種方式,且有完善的銀行安全系統;同時,英國銀行卡大多是contactless(也就是免密支付),「滴」一下就能付款,在倫敦還能當公交卡進地鐵。因此,對移動掃碼支付這種新事物,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完全適應,於是就繼續刷卡吧。

鑒於以上種種「考驗」,在英國這一年,培養了我買衣服購物必親力親為的習慣。你說,這是好還是不好呢?真不好說。上街購物對時間精力要求更高,相應地,這一年倒是讓我的購物慾逐漸降低,只有必需品才會買。長此以往,消費欲越來越低,生活也做了些減法。


食:英國人吃飯只是為了活下去

民以食為天,在英國,我卻嚴重懷疑人們對食物的敬意。

因為,在我看來,英國人吃飯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

世界人民對英國食物的吐槽早有耳聞,真正到了這裡生活之後,這種感受才更深刻。與其說他們不會烹飪美食,不如說他們根本不花時間研究


簡單來說,多數英國人一日三餐的構成是這樣的:早餐一杯咖啡、午餐一個三明治搞定,晚餐能在家正經吃個飯算比較正式了,大多時候是隨便吃個快餐搞定。吃這麼少餓了怎麼辦?那就能抓到什麼吃什麼,零食、麵包或路邊小吃都可以。

其實,牛排西餐之類,在英國只有在非常正式的晚餐才會出現,壓根兒不是日常生活。如果英國人能請你去他家,並親手準備一頓烤了牛肉、拌了沙拉的「豐盛」晚餐,那你在他心中一定是極其重要了。

好多個中午,在校園或辦公室,眼看著老師和同學們啃個三明治做午餐,我就不免升起深切的同情:太可憐了,這也算吃飯嗎?(當然後來我也逃不過「真香定律」)。

英國到底有沒有美食? 說實話, 也有一些,比如炸土豆、烤土豆和燉土豆。英國國菜fish&chips (炸魚薯條),核心配方也有土豆。有蘇格蘭國菜之稱的haggis, 一種羊雜碎布丁,我實在接受無能。所以,有這麼一個說法是:英國最好吃的菜,是外國菜。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國內和朋友聚會,往往是先挑個上好的餐廳,吃飽喝足再去娛樂一番;而在英國,聚會似乎默認排除了「吃飯」這個選項,常見的同學朋友聚會是,一群人找個酒吧,一人一杯啤酒,就能愉(ga )快(liao)度過一晚上。所以在國外生活的一個必備常識是,參加聚會前,一定吃飽了先。

一句話總結:英國人對待吃飯這件事太隨意了。關鍵是,他們也並不覺得自己這種飲食方式有什麼問題,大家都這樣,自然也成了習慣。

作為有著中國胃的留學生,在英國該如何生存呢?答案很簡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留學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一日三餐,親力親為。一年下來,嗯,學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廚子。



談到英國和國內飲食方式的差別,其實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中國,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讓我們骨子裡就講究烹飪,講究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吃飯,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填飽肚子,更重要的是感受生活的煙火氣,是傳承文化。而英國就沒有這方面的烹飪傳統,對多數人而言,填飽肚子就好,其他倒不必講究。

相比飲食文化,英國人到更看重「酒文化」「酒吧文化」在英國非常盛行,比如在愛丁堡城區,就有大大小小几百家酒吧,下班下課後,和朋友喝點小酒、聊聊天,是他們日常生活一部分,也是娛樂社交的重要方式。一种放松的姿態,算是他們日常幸福感的來源。



住:每月近6000元的學生宿舍了解一下


對留學生來說,「住」也是個大問題。


在英國讀書,有兩種住宿方式,一是學生宿舍,二是校外租房。


對比這兩種,可能有人會說,那肯定選學生宿舍啊,便宜又方便。然而,事實是,英國的學生宿舍非但不便宜,反而比校外租房還要貴;另外,要住上宿舍也並不容易。

不同於國內高校的入學即自動安排宿舍,英國大學的學生宿舍要靠「搶」,晚一步就沒了。


以我為例,愛丁堡大學每年的入學時間是9月初,而「搶宿舍」的截止日期是7月31日,想要入住學生宿舍的學生,必須在此之前在學校官網選宿舍,並提交5個志願。沒錯,就是5個,因為學校沒法保證一定能分到你想住的宿舍,分配原則就是「先到先得」,但也可能一個都沒搶到。也就是說,如果想住到心儀的學生宿舍,你必須早早提交志願,才有更大勝算。

否則,一旦沒分到,就必須馬上著手找校外的公寓或者找人合租,而且這種事越臨近開學難度越大。幸運的是,最終我分到了學生宿舍,雖然只是第四志願,也滿足了。



那英國的學生宿舍長啥樣?跟國內的大學宿舍不同,英國(及大多歐美國家)的學生宿舍沒有國內的上下鋪格局的四到八人間,而大多是單間學生宿舍,最多是兩張單人床的的twin room。

英國學生宿舍分三種:standard single room (共享衛生間的單人間),en-suite (帶獨立衛生間的單人間)和studio(帶獨衛獨立廚房的套間),三種房型的舒適度依次提升,價格也隨之上升。


再來說說費用。通常,英國的學生宿舍和校外學生公寓都是按周算的,倫敦地區平均一周200磅起,一個月下來費用為800-1000磅(約人民幣7000-9000元每月);倫敦以外的其他地區,每周平均租金在130-200磅不等。比如在愛丁堡,我選的宿舍價格較低,每周租金約140磅,算下來每月560磅(約5000多元),這個價格是在英國已經是很便宜了。而想想我在國內讀大學時,一學期宿舍費才1000多元,簡直天壤之別。

相比而言,在校外租房的價格就要便宜一些。比如在愛丁堡,如果與人合租,每月平均400磅就能住到不錯的兩居或者三居室。當然相比於學生宿舍,校外租房需要自己承擔水電費,相對也少了些和同學們一起做菜、生活的氛圍。



宿舍配置上,single room 和en-suite的房型,都配有公共廚房在這裡,同學們生活起居、切磋廚藝的場所,那裡有無數熱騰騰的回憶此外英國的每棟學生宿舍樓,都配有common room(公共空間),一般設在大廳層,這是大家聚會娛樂和聊天的絕佳場所。我所在宿舍的common room還有自習桌,我很喜歡在那兒看書。除了臥室,過去一年,common room也承載了我們無數個挑燈夜讀和歡聚暢聊的日夜。


行:火車飛機的「花式晚點」讓你嘆為觀止

在英國出行,最常見的交通方式就是公車、電車、火車和步行。

為什麼不說地鐵呢?因為英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地鐵,除了倫敦,及格拉斯哥Glasgow(蘇格蘭最大城市)和紐卡斯爾Newcastle(英格蘭北部港口城市)。所以大家日常出行還是公車和電車為主,城市之間旅行就是火車。

很多人調侃,英國的地理劃分其實只有兩個區域:倫敦和非倫敦。確實,除了倫敦這種國際大都市,英國其他城市其實都不大。比如我所在的愛丁堡,好歹也是蘇格蘭首府,但其核心城區Old town方圓其實不超過三公里,日常出行連公車都用不著,步行完全夠了。其他多數英國城市,也都類似。


在城市內出行,稍微遠一點會用到公車和電車。其中,英國的電車(tram)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19世紀末就引進了第一輛電車20世界20年代電車風靡整個英國,當時大大小小的城市都使用了這種有軌電車,且運行方便、票價低廉。目前,在英國大多城市,電車和公車都在同時使用。



在英國,火車和飛機是兩種非常「神奇」的交通方式,因為它們完全不按套路出招。


首先,英國的火車,經常晚點或者取消,而晚點和取消的原因也五花八門,比如下雨了不好開、車次衝突了之前沒發現,或者乾脆是司機睡著了給忘了準時上崗。


而且,火車的站台還能隨時變動。你要乘坐的火車本來可能在8號站台,臨開車10分鐘才知道「不好意思,我們臨時換到10號站台」了。如果你按照之前查好的站台信息匆匆忙忙去趕車,十有八九就上錯了車。關鍵是,他們還不會在展廳語音通報,它就默默顯示在電子屏上,相當任性。我至少三次遇到這種臨時改站台的情況,等半天才恍然大悟站錯了地方,十分氣人。



而英國的飛機就更厲害了,除了時常發生的晚點、延誤和取消,它還能早飛。沒錯,就是提前飛走了。

有一次,我預定了早上7:20愛丁堡到貝爾法斯特的的航班,早早就到了機場,經過安檢進登機口等一系列程序,早上6點半左右抵達登機口。理論上,登記時間都是在起飛前半小時,這麼算來我6:50前抵達登機口是剛剛好的。而實際情況是,我6:40也就是提前40分鐘到了登機口,工作人員卻告訴我「不好意思,你現在無法登機,因為飛機馬上要起飛了,擺渡車已經沒了」,我,一臉茫然,為什麼?明明還有40分鐘才飛。隨後,我得知,這趟航班7點就要飛,整整提前了20分鐘,所以提前結束登機。我當時驚訝到掉下巴,還能說提前就提前的?任性!

後來朋友告訴我,英國的航班有這麼一個特點:中午和晚上的航班容易晚點,而早上的航班,一般乘坐的人少,有時它就提前飛了。這種操作,真是嘆為觀止。


在英國的這些生活經歷,想起來,總是又好氣又好笑。總而言之,這些留學生活是有苦也有樂。

其實每一段經歷都是如此,有閃光的一面,自然也有不那麼美好和順利的一面。但也正是這些酸甜苦辣的經歷,構成了一段最真實的生活。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都可以輕輕一笑,感謝那時認真體會的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