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以倫理規制秩序 用道德溫潤社會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9T22:25:45+00:0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怡情志于山水之間,是古今中國文人的一種生活理想。作為倫理學人,首先要當一名仁者,如山一樣平靜穩定、守成持重、寬容仁厚,像群山一樣張開雙臂,容得下萬物滄桑。」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怡情志于山水之間,是古今中國文人的一種生活理想。作為倫理學人,首先要當一名仁者,如山一樣平靜穩定、守成持重、寬容仁厚,像群山一樣張開雙臂,容得下萬物滄桑。」中國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李建華如是說。從事倫理學、政治哲學、公共管理學等的學習、研究、教學近四十年,他在喧囂中辟一方幽靜,腳踏實地、孜孜以求,致力於以學術忠誠換來寶貴真知,溫潤道德社會。

1959年8月,李建華出生於湖南省桃江縣。懷著求知以明辨是非、改變命運的樸素願景,他於1979年考入湘潭大學哲學系。此後,又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深造,於200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枯燥,是不少人對倫理學的刻板印象。但李建華覺得,這是一門很特別的學科,既要按哲學範式來研究,做出濃郁的哲學味,又有很強的實踐性,積極介入社會生活、調節倫理關係。「自身並無完備、豐富的概念系統和知識體系,這讓倫理學充滿開放性。研究倫理學,知識面要廣,甚至要懂一點自然科學。同時,倫理學貼近生活、切入人性、倡導善良、固守正義,這正是相關研究的魅力所在。」李建華介紹。

自1983年走上工作崗位,李建華先後執教於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用心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為祖國培育棟樑之才,在學界留下精品力作。平時,他常教育學生,要知行合一、樂觀進取,在學習中擔當,在擔當中學習,成為追求真善美、對社會有用的好人。作為一名學者,他對知識滿懷敬畏,堅持學思並重、嚴謹治學。他將書房命名為「三思書屋」,經常在這裡閱讀、筆耕,樂在其中。所謂「三思」,就是尚思、勤思和出思,意為既要崇尚思想、勤于思考,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批判精神,還要努力把思想形成文字,寫出幾部有價值、有獨創性的著作。

迄今為止,李建華共培養了60多名博士、100多名碩士,在《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各類報紙、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出版《道德情感論》《國家治理與政治倫理》《倫理與事理》等專著20餘部。「人的潛力究竟有多大,是無法估量的。人活一世,怎樣建功立業?對於時間,切勿輕易浪費,而要做到合理安排,提高利用效率。」李建華坦言,成功無捷徑,一個重要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受柏拉圖《理想國》的啟發,李建華有個觀點:哲學家是最好的治理者。那麼,自己多年來研究哲學,是否可以嘗試管理一所大學呢?「大學不應局限於知識的傳播、技術的發明,而應成為社會的燈塔,不斷創造新思想、新文化,引領社會更好地發展。」李建華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換個崗位,從全新角度來認識大學,近距離接觸大學的本質。2010年11月,他通過公選成為湖南城市學院院長,以一位倫理學人的獨特情感和智慧,開始了「溫情管理」。「人和人的關係處理好了,才能團結一心求發展。」李建華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13年8月,他的《大學的管理與倫理》一書正式出版。全書結合生動的治校實踐,探討了如何推進高校治理能力建設,閃爍著人倫之光,備受關注與好評。

「倫理學,是研究人倫關係的學問;人倫,是潛在人性的顯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倫理學就是人學,是最經典的人文學。只要有人存在,人還有價值追求,還有對人的終極關懷,就有倫理學。」李建華談到,倫理學的初心是讓人過上美好生活。這一初心,與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天然契合的。就此而言,今天的倫理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顯得更加重要。倫理學如果脫離了時代、遠隔了現實、冷落了生活,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務之急,是構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倫理學,來凸顯中國倫理文化、反映中國時代風貌、對接中國重大問題,具備在國際領域平等對話的能力,與其他倫理思想一道牽引人類的道德生活。」李建華指出。除此,在他看來,倫理學還需拓展新的功能,其中之一便是「連接」。「這個時代的倫理危機,不是西方倫理學家麥金太爾所說的規範性危機,也不是德性重要還是規範重要的問題,而是『連接』的危機。具體來說,倫理規範與規範、倫理主體與主體,甚至德性之間出現了斷裂,需要有一場倫理連接的整體化行動。」李建華分析,自由、平等、公正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倫理秩序。它避免了仇視、冷漠與爭鬥,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承認,也應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麼倫理學就是時代道德的精華。今天,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人民的急切呼喚。」李建華表示,2019年10月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他認為,未來的公民道德建設,在理念思路上,要儘快完成道德從被動適應社會需求到主動引導社會發展的轉變;在具體舉措上,要建立社會道德協同共治機制、編織全面立體的道德引導與規制網絡,還要為社會道德交往提供製度保障,充分發揮先進模範的示範作用。那麼,如何發揮先進模範的示範作用?李建華建議,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讓好人好事家喻戶曉;二是加大獎勵力度,獎得讓人羨慕、令人動心,而不只是「以精神獎勵為主」。(光明網記者李姝昱)

【李建華簡介】

李建華,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哲學)成員,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評審專家等職,主要從事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研究,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出版著作 20多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教學獎勵40多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