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扇千華」展覽亮相河北博物院

河北新聞網 發佈 2020-01-09T22:44:52+00:00

百餘把精品扇再現歐扇繁華往事「歐扇千華」展覽亮相河北博物院雍容華貴的歐洲女子手持摺扇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曾風靡歐洲的摺扇其實源自中國。

百餘把精品扇再現歐扇繁華往事

「歐扇千華」展覽亮相河北博物院

雍容華貴的歐洲女子手持摺扇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曾風靡歐洲的摺扇其實源自中國。1月8日,「歐扇千華」展覽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5、16號廳揭幕。記者提前探班,感受了一場歐洲古董扇文化的藝術盛宴。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8日。

120多件歐洲扇亮相河博

「本次展覽精選125把歐洲扇,扇面題材以園林風景、神話傳說、貴族人物為主,採用象牙、玳瑁、漆木、母貝、羽毛等珍貴材質,運用彩繪、透雕、描金鍍銀等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王文麗介紹,這些風格多樣、材質各異的歐洲扇大部分是法國製造,還有一些來自義大利、英國等其他國家。

據悉,整個展覽分為「歐式華美」「東風來儀」和「別出心『材』」三個部分,從一把約1700年前製作的「黛安娜和仙女」象牙摺扇開始,以1920年的一把「風神」扇子結束,展示歐洲扇典雅唯美、時尚浪漫的審美情趣,展現古代絲綢之路共享、共融的特徵和精神。

中國摺扇 曾風靡歐洲

16世紀初,葡萄牙船隊首次將中國摺扇引入歐洲,早期曾在皇室流行,隨後風靡歐洲,開啟了歐洲扇發展的新時代。

王文麗介紹,「歐式華美」單元主要展示歐洲扇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繁華風貌。在西方,扇子的使用者主要為女士,代表了主人的審美情趣,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同場合會使用不同題材的扇子。

當時歐洲流行的各類藝術風潮在扇子上也有反映。展品中的「街頭一景」「舞台上的聚會」等扇子充滿洛可可藝術風格;「新哥特風」「梳妝」等則受到新哥特風的影響,在扇面上出現了哥德式的城堡,扇骨也雕刻成哥德式的裝飾圖案;「河邊聆聽」「歐若拉的戰車」等扇子,扇骨由象牙製作,製作者有可能是中國工匠。

王文麗說,當時歐洲流行一種通體由象牙製成的卜瑞斯扇,是一種在中國加工後盛行於歐洲的成扇,利用密而寬的象牙扇骨相疊形成扇面,採用複雜的雕工和彩繪來裝飾,製作工藝登峰造極。

歐洲扇上的「中國風」

「從歐洲扇的發展可以看到,歐洲扇起源於中國,受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本土化發展,之後又不斷從中國吸取製作技術和裝飾元素,歐洲扇文化是一個互融和共生的發展歷程。」王文麗說,展覽第二部分「東風來儀」展現的是在歐洲扇上颳起的「中國風」。

18世紀正值中國的康乾盛世,中國外銷工藝品在歐洲掀起「中國熱」。展品中有一把18世紀中期的扇子,扇面上有一條中國龍的形象;而另一把名為「兩個老翁」的摺扇,描繪的是中國道士在樹下對談的場景,但其中的人物面容和服飾顯然都不太「中國」。

王文麗說,展覽現場對比展示了一件河北博物院藏的民國時期的無款設色人物摺扇。「一中一西兩件扇子對比著看,你會發現,一些歐洲扇中對中國的描繪雖不甚準確,但卻讓我們欣賞到以歐洲人視角看中國文化的具體細節,展現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別有意趣的碰撞。」

展覽的第三部分「別出心『材』」,主要闡釋歐洲扇多種多樣的材質之美,觀眾可以看到用母貝、象牙、玳瑁、角、羽毛等不同材質製成的歐洲扇。

「在歐洲,扇子早期僅限於皇室和貴族使用,裝飾和材質都非常珍貴,後來慢慢從貴族擴散到中產階級,材質也發生了變化。」王文麗說,中外歷史中都留下了扇子優雅的身影,小小的扇面上,人們可以覓得技術之更新、藝術審美之變化、中西交往之融合。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實習生 馬怡妃 文/圖)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