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君主論》,溯源歐洲政治學泰斗馬基雅維里的「羅馬情懷」

和史 發佈 2020-01-09T22:48:42+00:00

文|和史尼科洛·馬基雅維里,作為文藝復興浪潮中的一位奇星,努力通過挖掘歷史的教訓,來破除中世紀神學籠罩下的"道德驅動的政治觀",來建立實用的新政治理念。而在馬基雅維里著書立說的後半生中,他評述、運用了大量的羅馬先例。另外,作為一位親自實踐其軍事思想,組建軍隊領兵作戰,並曾取勝的政

文|和史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作為文藝復興浪潮中的一位奇星,努力通過挖掘歷史的教訓,來破除中世紀神學籠罩下的"道德驅動的政治觀",來建立實用的新政治理念。而在馬基雅維里著書立說的後半生中,他評述、運用了大量的羅馬先例。另外,作為一位親自實踐其軍事思想,組建軍隊領兵作戰,並曾取勝的政治家,馬基雅維里的軍事思想經歷了戰火的考驗。

一、馬基雅維利著作中對羅馬軍事先例的闡發

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里在第十二至第十四章中概括了他的軍事觀點。他不僅援引了大量古典時代與中古時代的先例,更號召君主去大量的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從而獲得治國將軍的經驗與知識。這其中涉及得顯著得多的,便是羅馬的先例。

在上述三章中,馬基雅維里具體援引羅馬實例共有三處。第十二章:"羅馬和斯巴達許多世紀都是整軍經武,從而享有自由……雖然迦太基人派了自己的公民們擔任僱傭軍的頭頭,可是在他們同羅馬人進行第一次戰爭之後就幾乎被僱傭兵所壓倒。"以及第十三章:"人們如果研究一下羅馬帝國覆滅的頭一個原因 ,就會察覺,這是從僱傭哥特人當兵才開始的……",還有第十三章對東羅馬帝國的評述:"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為了反對他的鄰國,派遣上萬名土耳其軍隊到希臘,戰事結束的時候,他們不肯離境,就是希臘受異教徒奴役的開端。"

在這三次舉例中,馬基雅維里清晰地說明了他反對僱傭兵、外國援軍的立場。但對於他的其他觀點,比如君主應該提升自己的軍事知識水平、步兵的重要性以及本國人民組成軍隊的必要性等,作者並沒有再次提到羅馬,但是這些思想的淵源,還是要回到羅馬上去。

事實上,馬基雅維里對重建羅馬軍制的追求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論李維羅馬史》中敘述的更加詳細(相比之下《君主論》則是前者事無巨細長篇大論的一個凝練與總結)。如果讀者能夠將《君主論》的第十二至十四章與《論李維羅馬史》的第十六—三十三部分放在一起閱讀的話,就會發現,儘管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列舉了包括底比斯、威尼斯乃至教皇國在內的一系列軍事先例作為支撐,他的軍事思想的第一來源還是羅馬的軍事遺產。比如在《君主論》中作者抨擊了僱傭軍和外國援軍的不可靠性,而在《論李維》中他則乾脆直接說道"外籍援軍一無是處"。

《論李維》的戰爭部分更加詳細的闡釋了馬基雅維里的軍事觀,而這種軍事觀又在羅馬之後的歷史上不斷得到印證,最終由作者引用到佛羅倫斯的實際境況中。作者親筆寫到:"羅馬模式以外的征略不是明智之舉"、"當今的軍隊背棄古代的軍法"等等話語,都表現出作者對羅馬傳統深切的認同。這也是對上文說法的一個印證,馬基雅維里在當時政治的相關寫作中,雖然引用了法蘭西、威尼斯等等同時代的戰例,但他們的原則都是羅馬的。

可以說,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精鍊闡述的軍事思想,幾乎全部來自他對羅馬軍事史的研究,羅馬遺留下來的恢弘的軍事征服史與羅馬人的不朽記敘,就是馬基雅維里軍事觀的溫床。

二、馬基雅維利對羅馬軍事思想的崇尚

如上文所說,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提出的軍事觀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僱傭軍與外國軍隊的不可靠,組建本國軍隊的必要性,步兵的主體地位以及君主通曉軍事的要求。這幾點,又在《論李維》中得到了源自羅馬時代的驗證,返回來用以批評當時的佛羅倫斯。

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舉出布匿戰爭中,迦太基信用僱傭軍而最終輸給了由公民組成的羅馬軍團的著名實例,警告佛羅倫斯統治者,風行亞平寧半島的僱傭軍終究是不可靠的,想要完成羅馬人統一半島那樣統一義大利的功業,必須要有一支由本國人領導,由本國自由民組成,完全效忠祖國的職業軍隊。如果我們稍稍考究一下中世紀的軍事制度,就可以把西歐,尤其亞平寧的分合與軍制的變化聯繫起來。羅馬人依靠自由民組成的職業軍隊統一了一盤散沙的半島乃至地中海,羅馬帝國的西部則因為蠻族入侵與社會危機的搖撼下封建化,封建化過程中,軍事主體也由羅馬軍團變為依託封建領主的騎士民團和僱傭兵。馬基雅維里認為,如果想要改變半島上諸邦割據,教皇國具有畸形影響力的現狀,就一定要回歸羅馬軍制,建立一支聽命於祖國的職業軍隊,而不是依靠鬆散的封建騎士民團、僱傭兵和外國干涉軍。這也就是說,集權化的大一統被摧毀後,如果想要將之加以重建,首先就要建立能夠重塑集權統一的集中性力量。

而且,馬基雅維里在強調羅馬的光榮與成就時,也沒有忽略避免羅馬晚期的錯誤的必要性。第十三章中作者要求大家回憶羅馬帝國西部滅亡的原因,也就是引入哥特人作為援軍,結果卻是引狼入室。這不僅僅是對僱傭兵與外國援軍的可靠性的再次否定,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時人不要重蹈晚期羅馬之覆轍。

當然馬基雅維里的軍事觀點既汲取了羅馬的精華,也在他的論述中,又結合了當時中世紀晚期半島的現實情況,附帶個人的判斷。在《君主論》和《論李維》中,作者極力強調步兵的核心與決勝作用,貶低騎兵;其中緣由,包括作者對謀求聲勢而不是本國利益的騎兵所有者的不信任,也可能有騎兵對於城市共和國來說更為昂貴的緣故。但有趣的一點是,作者在《論李維》中也用了相當的文字貶低火炮的作用,他認為的火炮的作用有長有短,不可以濫用炮兵或將之視為決勝的關鍵。作者也許想要表達"羅馬的軍隊靠的不是炮兵也不是騎兵,還是步兵"這樣的看法。羅馬軍隊的確是依靠步兵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火槍的普及與進步也有可能逐步削減騎兵的優勢。但筆者認為,馬基雅維里對火炮的看法還是受到了(他所描述的)當時火炮技術的局限,從而合理地將之"去神話化";只不過到了"勝利女神永遠站在炮兵更強的一方"的拿破崙時代,則是完全另一番場景了。

之於馬基雅維里要求君主學習軍事,通曉戰爭知識,這不僅僅是對羅馬尚武傳統的追溯,而是對閃耀在古典時代,而在中世紀幾乎銷聲匿跡的偉大征服者們,如居魯士、亞歷山大和凱撒的崇尚,也是作者所認為練就統一大業所需要的明君必要的一環了。如作者所說:"君主還應該閱讀歷史,並且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應當像過去那些偉大人物那樣做。"分裂鬆散的亞平寧需要的不是割據一方的領主公爵或者商業家族,而是能夠統軍作戰,縱橫捭闔的征服者。

三、馬基雅維里本人的羅馬情懷

如前文所述,作為文藝復興的政治學戰場先鋒,馬基雅維里將被教會神學掩蓋了數個世紀的古典時代政治軍事遺產重新發掘了出來。在他的文字下埋藏著對當時亞平寧一盤散沙的不甘和對統一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輝煌的崇尚。《君主論》最後一章的標題赫然寫為"奉勸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放出來";很顯然,作者所鄙視的"蠻族",不是半島上土生土長的拉丁人,而是南下的神聖羅馬帝國勢力為代表的日耳曼人。這就是一個典型"羅馬範式"的蔑稱。對於文藝復興早期的馬基雅維里而言,想要拯救圈地自大的亞平寧諸邦,排除北方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盤踞在中部,依靠無上教權發號施令的教皇國的干涉;唯一的道路就是從政治到軍事上儘可能的將羅馬時代的遺產發掘出來再次運用。對於構成過去的羅馬帝國西部和未來的統一義大利的主體的拉丁人來說,追憶被遺忘的光輝先祖的遺產也的確是唯一的辦法。羅馬帝國在西部的統治瓦解之後,半島先是被東哥特人統治,接下來又是倫巴第人,最後是法蘭克人,面對這些羅馬人口中的"蠻族入侵",本土的拉丁人必然要追尋羅馬。這時,作者不具有對古羅馬的深厚情懷,是不可能的。

而這種情懷,又被馬基雅維里滲透到他的方法論中,《君主論》就是一本散發著羅馬氣息的著作,在剛剛我們重點討論的三章中,他寫到:"君主應該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思想離開軍事訓練問題,而且他應該在和平時期比戰爭時期更加注意這個問題。"這句話十分容易使人聯想到賀拉斯的名言"智者在和平時期備戰",或者一句羅馬人的諺語"武力維繫和平"(。作者所打破的神學光芒背後,即是塵封的羅馬軍事征服理念。

文藝復興最知名的事跡是米開朗基羅、列昂納多等人代表的藝術與文化上的借古創新,但最深沉,最務實地對古典時代的再運用的,必然有馬基雅維里一席之地。他將李維、西塞羅、加圖乃至凱撒等一批古典時代先賢重新搬到政治軍事研究的上位。作為一個務實當下的理想主義者,馬基雅維里並不能預測到,他究其一生所規劃的,所嘗試的統一義大利偉業,要直到近四個世紀之後才由薩伏伊王朝完成。但他作為中世紀以來將古典時代的務實政治軍事思想復活的第一人,永遠值得研究。他在著作中、在政治與軍事思想中所體現出來的,羅馬傳統與中世紀晚期現實相結合的理念,值得更加深入細緻的探討。

參考文獻:

《君主論》、論李維》,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