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試論諸葛亮的屯田思想

煙雨史記 發佈 2020-01-01T23:13:24+00:00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這個發明令司馬懿都震動不已,後者甚至直呼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導言:

蜀相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極為罕見的戰略型人才。在外交、內政、後勤、軍事等領域,諸葛亮都建樹頗多。後人亦感念諸葛亮之大才,將其列入武廟十哲之一。本文從諸葛亮的後勤能力入手,探究其在屯田納糧上的卓越先見。

正文:

受小說《三國演義》深遠影響,諸葛亮在世人心中,逐漸轉變為一代"智聖"。在此情形之下,不少讀者對諸葛亮的看法出現了兩極分化。部分讀者認為諸葛亮有大智慧,能窺測天機料敵於先;但不少讀者卻持反對意見,覺得他軍事能力薄弱,是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到底能力如何?其實劉備的態度便能說明一切。作為一代雄主,劉備白手起家,短短數十年內便創立偌大的蜀漢政權。可見他在知人善任的能力,應該是十分出色。劉備進駐漢中之後,在百官所書《勸進表》中,諸葛亮暫時屈居在第五位。而許靖、法正、馬超等人,地位尚在諸葛亮之上。但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卻直接被拜為丞相,一躍成為蜀國二號人物。

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十分放心。事實上,諸葛亮的首秀,早在他遠赴東吳談判之時便有所體現。儘管諸葛亮外交能力出色,但劉備卻更加看重諸葛亮的內政與後勤能力。蜀國之建立,其實全靠劉備南征北戰。而諸葛亮此時的貢獻,便是為主公籌措和運輸糧草。如此一來,劉備方才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的屯田納糧思想,便是在此時期形成的。

一、諸葛亮重糧的思想傾向

蜀漢政權草創之初,諸葛亮負責劉備大軍的後勤任務。在長期實踐之中,諸葛亮對糧草問題愈發看重。在《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中,諸葛亮曾與陸遜通信,言"糧谷,軍之要最"。此外,諸葛亮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敘述到糧草對於國家以及軍隊的戰略重要性。

在漢末三國時期,糧食問題幾乎能主導戰爭的最終走向。以曹操為例,這位北方最大的梟雄,也曾因為糧草問題幾度陷入困境。如兗州之戰期間,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由於蝗災頻發,曹操一度打算放棄兗州這個根據地。在官渡之戰期間,曹操因為糧草缺乏,也差點抵抗不住袁紹的進攻。好在許攸及時來降,曹操率輕騎襲取烏巢,斷了袁紹糧道,這才奠定了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在負責後勤期間,逐漸發現糧草對一場戰爭的重要性。如劉備創業前期,諸葛亮負責籌措糧草,這才讓劉備步步占得先機。赤壁之戰後,孫劉兩方瓜分荊州,諸葛亮受命都督南陽等郡。在諸葛亮"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的前提下,劉備對益州的軍事行動得以順利進行。《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當然,較魏吳兩國相比,蜀國地處偏僻,難免也要為糧草供給問題發愁。而蜀軍一旦缺少糧食,便往往會陷入被動之中。劉禪即位之後,諸葛亮親征伐魏,所以糧草一旦出現問題,便會經常制約到他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北伐之戰,馬謖丟失街亭,致使蜀軍運糧要道被切斷,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兵行險招進攻糧草充足的陳倉。但曹真早有預料,派郝昭死守陳倉,諸葛亮久攻不下,只好倉皇退兵。第四次北伐期間,諸葛亮再次北伐,無奈李嚴卻延誤了糧草押運。"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頜追至青封。"回到朝中,一向對李嚴和氣的諸葛亮雷霆大怒,將其貶為平民。

在長期軍事生涯中,諸葛亮通過實踐確定了糧草的重要位置。結合蜀軍特有的地理優勢,諸葛亮獨創性的在軍中推行屯田制度。從史料記載來看,諸葛亮此舉頗有成效。

二、推行蜀國特有的屯田制度

關於屯田問題,三國時期屢見不鮮。最早推行屯田制度的,是曹操許下屯田。以青州兵這一世兵為例,軍士們戰時出征、閒時務農,讓曹魏財政得到有效緩解。後來的名將鄧艾、陸遜,其實都曾主持過屯田制度。

(一)兵出隴右的戰略性

談及諸葛亮北伐,世人皆知他"六出祁山"。從戰略上看,諸葛亮北伐,直接奔著隴右地區而去。而魏延"子午谷奇謀",則被他直接棄用了。第一次北伐之戰時,諸葛亮出其不意,一舉取得了天水三郡,並收攏了數千戶民眾和大批糧草。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放著長安不打,反而對隴右地區念念不忘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隴右地區與漢中相連,諸葛亮若取下此地,便可在蜀國北部構建一道天然防線,進可攻退可守。

其二便是隴右地區的糧食產量,要遠遠高於荒無人煙的漢中。不過從諸葛亮的軍事安排來看,他此時還沒有屯田漢中的打算。

(二)漢中屯田的必要性

沒過多久,諸葛亮便在糧草問題上吃了個大虧。因為在此期間,蜀軍所用糧草,皆從益州運送而來。在古時候,糧草押運便是頭等大事。諸葛亮從益州調糧,是極其消耗財力物力人力的。李白便曾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很受糧草運輸成敗問題的掣肘。在街亭和陳倉接連遇挫後,諸葛亮最終下定決心,要推行屯田制度,地點便選在了漢中。

諸葛亮推行的屯田制度,還有一定的開創性。如魏、吳屯田,多半是選在自己勢力的腹地,以免遭受敵軍侵擾。而諸葛亮卻將屯田放在了與魏國接壤的漢中。甚至有些區域,已經屬於魏國的管轄之內。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屯田制度的看重。在他心裡,糧食問題已經上升到了一個足夠高度。

大體上來看,諸葛亮選擇漢中這個地方,是有一定依據性的。首先是漢中的地利之便。《三國志·張魯傳》記載:"漢中戶出十萬,財富土沃。"西涼陷入動盪之時,便有數萬民眾逃到此地避難。《華陽國志·漢中志》也提到,漢中歷來便是富饒之地,其所出賦稅足以養活整個蜀地。

張魯投降曹操後,便將漢中百姓盡數遷往了中原地區。所以劉備取得漢中後,只得到了一大片的荒蕪之地。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漢中土地的肥力經過常年休養,極其適合耕種。事實上,諸葛亮在漢中推行屯田制度後,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便收穫頗豐,已經不再靠益州來解決糧食問題了。此外,諸葛亮在漢中實行屯田,避免了蜀軍在運糧期間的花費。諸葛亮北伐期間,也不用返回成都,他依靠漢中自給自足,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三)屯田制度的有效性

漢中屯田制度的推行,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高瞻遠矚。《三國職官表》中記載:"蜀置督農,供繼軍糧,屯漢中。"蜀國首位督農,叫做呂乂,他只負責漢中的屯田事宜。事實證明,諸葛亮將漢中的軍務與屯田分開而行,極大促進了日後漢中經濟的發展。

除了蜀國經濟得到穩步增長以外,諸葛亮在漢中屯田的最大好處,便是直接解決了北伐大軍的糧食問題。除此之外,諸葛亮此舉也將漢中打造成了一個堅固的戰略要地。後期姜維屢次北伐,便依賴於這個天然的軍事基地。後來姜維在朝中受到宦官排擠,也曾效仿諸葛亮,遠至沓中屯田,此舉極大促進蜀國農業的發展。

三、木牛流馬是一個偉大發明

儘管諸葛亮在漢中推行了屯田制度,但糧草的運輸問題,也依舊是個不小的問題。《三國志·鄧艾傳》便記載:"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在當時,有五千人參戰,便至少有五千人負責糧草押運問題。由此可見,糧草押運也是重中之重。

在此情形之下,木牛流馬的誕生,彰顯出諸葛亮偉大的創造力。蜀軍行進之處,多為山路崎嶇所在。為節省人力,提高運糧效率,諸葛亮終於研發出了木牛流馬。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這個發明令司馬懿都震動不已,後者甚至直呼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通過對諸葛亮屯田思想的分析,不難發現他在軍事方面上,依舊有著卓越的先見之明。事實上,諸葛亮堅持北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蜀國地處偏僻,如果不以攻代守,遲早會自取滅亡。為貫徹北伐理念,諸葛亮常年駐守漢中,花費無數心血推行屯田制度,將漢中打造成了蜀國最堅實的一道壁壘。


參考文獻:

《三國志·諸葛恪傳》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國志·鄧艾傳》

《三國志·先主傳》

《三國志·後主傳》

《三國志·張魯傳》

《三國演義》

《諸葛亮文集》

《三國職官表》

《華陽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