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有哪些不符合歷史的地方?這六處錯誤讓人難以接受

夜讀史書 發佈 2020-01-01T23:30:06+00:00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明風華》中有哪些不符合真實歷史的地方,雖然沒必要與電視劇太過較真,但多了解點歷史知識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不過,真正了解這段時期歷史的人可能會覺得這部電視劇吐槽點頗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明風華》中有哪些不符合真實歷史的地方,雖然沒必要與電視劇太過較真,但多了解點歷史知識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一、「皇上」和「皇帝」在古代不是一回事

《大明風華》中對朱棣的稱呼比較混亂,有時候喊他「皇上」,有時候喊他「皇帝」。在現代人聽來,這似乎都差不多。可是在古代,這兩種叫法是有天壤之別的。按照古代禮法規定,皇帝的父親(太上皇)、母親(皇太后)直接稱呼皇帝,其他人只能叫皇上、聖上、今上、上、陛下、萬歲。《大明風華》中常常有人當著朱棣的面稱呼他皇帝,這在真實歷史上是屬於犯了「大不敬」之罪(十惡不赦的重罪之一)。

二、人設顛倒

在《大明風華》中,女主角孫若微胸懷大義,不計較個人得失。女二號胡善祥雖聰明伶俐,但卻心機深重。後來兩人先後成了朱瞻基的皇后,但胡善祥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遭致被廢的命運。孫若微不爭不搶,反倒成了最後的贏家。可這些人物設定卻與真實歷史相差很遠。歷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貞一,是一位真正的賢后,反而孫皇后是由側室扶為正室。雖然史書上沒說孫皇后在這個過程中耍了什麼手段,但後宮宮斗從來都是你死我活,胡善祥無緣無故被廢,孫皇后不可能沒有干係。而且歷史上的胡善祥在餘生中一直遭孫皇后壓制,直到孫皇后去世,她的兒子明英宗才給早已去世的胡善祥恢復了名分。《大明風華》以歷史人物為背景,卻把好人演成了壞人,這種做法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三、奴兒干都司不是流放地

《大明風華》中屢次提到在奴兒干都司的三萬名「靖難遺孤」,可是歷史上明朝的罪臣都是被發配到南方地區,如今天的海南、廣西。將罪臣及其家屬發配到東北服苦役是清朝幹的事,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著名台詞:「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不知是《大明風華》的原作者還是編劇沒搞清楚這兩者的區別,還不斷重複要釋放奴兒干都司的三萬名「靖難遺孤」,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四、時間軸混亂

《大明風華》第1集後半段是朱棣遠征蒙古阿魯台部勝利後班師回朝,歷史上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在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可是之後幾集中,朱棣卻又一方面命鄭和下西洋,另一方面讓解縉主持編修《永樂大典》。這兩件事情分別發生於永樂三年(1405年)和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這是穿越了嗎?類似這種時間軸對不上的情況在該劇中比比皆是,此處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五、建文帝與朱棣和解?

在《大明風華》第16、17集中,已出家為僧的建文帝與朱棣在一座塔中會面,叔侄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歷史上的建文帝卻是徹底人間蒸發了。自從朱棣率軍攻入南京那一刻,建文帝就不知所蹤。關於他的下落有自焚而死、出家為僧、遁入道門等說法,但都沒有實質證據。而建文帝的兄弟、兒子都先後遭朱棣迫害,所以歷史上的建文帝與朱棣之間是絕對不可能和解的。

六、兵部掌握兵權嗎?

《大明風華》中多次提到兵部,比如第5集中漢王、趙王打算造反就說已經在兵部這邊做好了安排,給人感覺只要控制兵部,就能掌控住整個明朝軍隊。可事實上,明朝前期的兵部只是一個「打醬油」部門,其職能是武官選授考課及軍制、軍械、兵籍管理等軍隊行政事務。真正兵權掌握在皇帝本人和五軍都督府(《大明風華》隻字未提到這個機構)手中,造反能有你兵部什麼事?

除了上述六處錯誤外,《大明風華》中還有不少存在「硬傷」的地方,比如太子朱高熾天天不干正事(歷史上的朱高熾大部分時間在北京負責新都的建設與治理),解縉被流放(歷史上的解縉是被朱棣下令埋入雪堆凍死)等等,不過由於篇幅關係,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雖然《大明風華》只是一部以娛樂為主的電視劇,但既然以歷史為背景,那麼在一些基本歷史常識方面不該出現那麼多錯誤,更不應該為了劇情需要而顛倒人物黑白,混淆視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