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之朱棣:一個為戰爭而生的人,註定會選擇為戰爭而死

歷史也很逗 發佈 2020-01-01T23:36:43+00:00

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正酣,以至於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剛剛出身的朱棣,就上了戰場,連名字都沒有來得及取。

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正酣,以至於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剛剛出身的朱棣,就上了戰場,連名字都沒有來得及取。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感覺天下大勢已定,才有空思索如何給自己的兒子取的名字,朱棣才算是有了這個名字,而這時朱棣已經七歲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還不是嫡生子,按照一般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制立儲君選擇,朱棣這個出身只能選擇老老實實的做個藩王。然而,朱元璋尚且健在,洪武二十五年,大兒子朱標病死;洪武二十八年,二兒子朱樉病死;洪武三十一年,三兒子朱棡病死,於是朱棣發現,不經意間就活成為了諸兄弟的老大。

於是朱棣就萌生了點想法,正發愁怎麼壓制的時候,兩個毫不相關的男人又同時點了兩把火,一把來自朱允炆,一把來自姚廣孝,前者對朱棣說,我要削藩;後者對朱棣說,我要送你一頂白帽子。朱棣心一橫,對他們兩個說,我要起兵靖難。

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朱棣以自己在北平積攢的嫡系人馬,加上中途從寧王朱權那裡忽悠過來的朵顏三衛,在北平起兵靖難。

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打的很艱難,朱棣深得常遇春、徐達等人真傳,面對朱允炆的征剿大軍,屢屢上演以少勝多的好戲,但是朱允炆的兵源來自全國,而朱棣的將士死一個就少一個。所以打了近三年,朱棣還在河北山東一帶轉悠,最遠也就是跑到濟南,還被鐵璇氣得半死。

幸好還有一個神奇道衍和尚,為他定了一條足以載入史冊的戰略方針,「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於是朱棣揚鞭揮馬,直逼南京,最終在建文四年攻破南京城,趕走朱允炆,坐上了夢寐以求的龍椅。

然而,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最完美的結果,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那種,這讓朱棣非常不安,他擔心未來某一天,朱允炆突然站在朝堂上,對文武百官說,這天下本應該是他的。

於是,就有了被囚禁十幾年的傅冾,就有了震古爍今的鄭和六次下西洋,但這兩個事情都沒有讓朱棣慌亂的內心得到一絲平靜,甚至反而讓他更加不安。

無奈之下,他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證明自己,或者說麻痹自己,那就是無休止的戰爭。

與大明王朝的疆土相比,安南就是一個彈丸之地,這個地方距離明朝統治中心極遠,又屬於養不熟的那種,三天兩頭鬧獨立,於是朱元璋將其列為了「不征之國」,主要是打下來也沒有用,效費太低。但朱棣說,那不行,必須拿下來,於是不顧群臣勸誡,堅決出兵安南,以極大的代價打下了這個小國。

元朝已經被朱元璋他老人家趕回了大漠之中,藍玉更是把人家的傳國玉璽以及皇室的老婆孩子都給搶了回來,但是朱棣感覺僅僅這樣還遠遠不夠。於是自自永樂八年開始,朱棣先後發動了5次北伐,而且每次都是選擇御駕親征,第三次親征遭到群臣的劇烈反對,兵部尚書說沒人,戶部說沒錢,朱棣說你們都給我滾,於是撤了兩個尚書,繼續親征。

事實上,朱棣除了第一次親征有所建樹,其餘四次基本沒啥收穫,因為蒙古採取的策略是,你來我跑,你走我來,根本就不與明軍正面衝突。於是朱棣的親征的腳本每次基本雷同,都是帶著幾十萬大軍,在塞外轉上幾圈,給養吃完了,然後班師回朝。第五次親征,更是尚未回到京城就去找朱元璋報到了。

在戰火中出生,亦在戰火中死亡,朱棣的人生也算是圓滿了。

但是我相信朱棣的內心是不圓滿的,因為皇帝之位「來路不正」是他永遠無法邁過的心坎,於是他重修《太祖實錄》,篡改自己出身;編纂《永樂大典》,彰顯自己功績;組織下西洋,傳播自己威儀;頻繁發動戰爭,彰顯自己能力。

是的,這些事情他都干成了,但是他還是不能做到完全心安,他害怕朱允炆再回來,也害怕有人突然指著自己罵「燕賊篡位」,他窮儘自己所有的能力,戰勝了身邊所有的對手,但是他還是害怕,還是不安,因為內心的那個對手,他始終無法徹底戰勝。

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