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分陰陽,灸了也白灸!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得先搞清楚!

艾灸養生韓瑞丹 發佈 2020-01-01T23:47:55+00:00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要知道,我們養生首先就要分辨體質的陰陽,這是養生的基礎,也是艾灸的第一步!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要知道,我們養生首先就要分辨體質的陰陽,這是養生的基礎,也是艾灸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熱性的體質,還一直灸壯陽氣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這樣一來反而對身體有害!


要知道,我們養生首先就要分辨體質的陰陽,這是養生的基礎,也是艾灸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熱性的體質,還一直灸壯陽氣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這樣一來反而對身體有害!

你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

1陽虛:陽氣不足的寒性體質

寒性體質是陽虛體質的一種,屬於較重的陽虛體質。表現為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

陽虛的狀況是最適合艾灸的了,這點大家都知道,艾灸大椎、命門、關元、湧泉都是可以補陽。

至於食療,建議寒性體質的灸友可以用生薑和大棗熬水來喝,也可以用當歸來泡水來喝。

2陰虛:陰液缺乏的熱性體質

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沒原因的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表現為喜冷寒、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

俗話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它的源頭往往就是陽虛,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很多灸友存在下寒上熱的情況,就是因為中下焦的寒氣太重了,陽氣走投無路被逼到上焦,表現出來往往就是上火,豈不知下焦還是寒的呢!

故而陰虛並非不可以艾灸,只是與陽虛的艾灸有所不同,陰虛更側重補中氣,以引火下行為主,並且艾灸強度也要更低一些。

陰虛的艾灸方法

陰虛的灸友可以逐漸用艾灸調養,剛開始少灸一些穴位,時間灸短一些(10-15分鐘),溫度低一些,如果感覺適應了,就可逐漸的延長艾灸的時間,一個禮拜內休息1-3天或隔天艾灸。

首先,艾灸腎俞、八髎,能補中氣,消除中焦的阻礙,並讓上焦的火氣往下走;

然後,可以艾灸三陰交、復溜、湧泉,把這火氣進一步往下導到雙腳,引血歸源!

那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

簡單的說,氣為陽,血為陰。陽為熱氣,是火;陰為體內津液,為水。

陽氣盛了,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火氣大了,陽為熱,身體老熱著,就好像你燒水,水開了也不把壺拿下來,總在那咕嘟著,水就越燒越少。

而這體內水液就代表陰的,陽熱太盛了,身體就會表現出乾燥,發熱,咽干,眼澀,這就是陰虛的表現,體內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潤器官和內臟了。

反之,要是陰氣太盛了呢,陽就不足了,陰的特點是寒,體內的陰氣太重了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減退,產熱不足,手腳冰涼,怕冷。

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不管疾病有多少種、有多麼難治,它們的病理只有一個,那就是陰陽失調。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肺有肺陰肺陽……

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那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

肝上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就會急劇上升,這時人就會面紅耳赤、頭漲頭痛、急躁易怒,中醫稱之為肝陽上亢,西醫用血壓計一量,很可能發現血壓變高了。

心臟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心臟的心陽不足,人體就如同失去陽光的普照一樣,陷入一片陰霾的籠罩中,變得渾身發冷、精神不振。這時,水汽便會泛濫,出現水腫,結果,心臟的功能必然會受影響,甚至出現心源性水腫,西醫一檢查,發現這已經是心臟病甚至是心衰了。

肺、胃、腎的陰陽也必須平衡,如果肺、胃、腎的陽氣偏盛,陰液不足,那麼,人就會多飲、多食、多尿,患上消渴(消渴又名三消)。

總之,大到心臟病、高血壓,小到感冒發熱,一切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陽高壽短,陰重則病,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不分陰陽,灸了也白灸!

《黃帝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生命是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徹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結束了。所以想要獲得長期的健康,就必須時刻保持陰陽的平衡!

看那些貪涼的人、陽氣虛損嚴重的人,哪個沒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我們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在37度左右,而客觀上講,代表陽氣的,就是溫度。當我們吃進一些零下幾度的食物,想一想,我們要消耗多少陽氣去使它平衡!

久而久之,陽氣虛耗嚴重,四肢最先出現冰涼,月經病,風濕病等等都來了。陽不化氣,陰就會凝結,腫瘤也就會來。

所以養生要懂陰陽,該補陰時補陰,該補陽時補陽,這樣才是養生基礎之法。掌握了這套法則,艾灸起來就能事半功倍!

艾灸補泄,很少人知道!

關於平衡陰陽,神醫華佗曾說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

艾灸即可補,又可泄,基本的施灸規則是:實熱則多灸四肢,虛寒則多灸腰腹部。

另外,艾灸補泄體現在手法上如下:

①艾灸補法

在點燃艾炷後,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儘自滅,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灸畢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氣聚而不散。

如果用艾條灸,可用雀啄灸、溫和灸、迴旋灸等手法弱刺激穴位,以促進機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抵制,引起正常興奮。

②艾灸瀉法

點燃艾炷後,口吹艾火,促其儘快燃燒,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

灸畢不按施灸穴位,以使體內邪氣易從穴位散發,這就是吹灸法。若用艾條灸,也用吹法,促其燃燒,達到強刺激。

艾灸本身就能調和陰陽!

除了上面講的艾灸手法,艾灸本身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夠自行調和陰陽,能補也能泄,就拿女性的婦科病來舉例吧:

當患有盆腔積液時,用艾灸可以消除積液;

當患有畸胎瘤時,用艾灸可以消除畸胎瘤;

當流產不全,用艾灸可清宮,幫助修復子宮;

當患有卵巢囊腫,用艾灸可以縮小卵巢囊腫;

當患有子宮肌瘤時,用艾灸可以控制其生長,並可以使肌瘤縮小;

看到這裡,你也應該看出來了,艾灸具有強大的活血化瘀功能,主要是因為艾葉具有強大的藥效作用: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其中, 「 可升可降 」 ,包含:艾葉即可以止血,又活血;既可以溫陽,又可以滋陰,它的作用是雙向的。所以說,艾灸本身就能調和陰陽。

大椎穴:調和陰陽有奇效!

大椎穴,中醫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在後頸的骨頭凸起處,而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

《甲乙經》: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所以才陽氣非常足。

這時就產生一個疑問:是不是大椎穴就只能補陽?

這樣想可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既然被稱為「大椎」,當然就要其「老大」的作用,也就是其調和陰陽的作用。要知道,它的作用不限於補陽,當陰陽相爭的時候,刺激大椎,就可使陰陽平衡。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椎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清熱解表;二是補虛治勞,下面主要說一下它清熱解表的作用:

大椎穴最顯著的作用是助長陽氣。

如果身體「陰氣盛而陽氣衰」,尤其是後背經常感覺冷,那麼可以採用艾灸的方法。大椎穴是陽氣很足的穴位,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比如孩子不適合做全身艾灸,如果已經做了神闕穴的艾熏,那麼為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就可以適當在大椎穴艾灸幾分鐘。

具體方法:艾灸時與神闕、三陰交、湧泉穴等辨證搭配,每次艾灸15-20分鐘,溫度以能夠承受的溫熱為宜。

內熱引起的痤瘡可以通過大椎穴來調理。

對於成年人來說,採用大椎穴放血的方法,對於瀉熱的治療效果很好,幾乎可以立竿見影。

具體方法是:用左手的食指與拇指將大椎穴的皮膚稍稍提起,然後用消好毒的三棱針(或者血糖針)在提起的皮膚(消毒)上迅速刺幾針(1-2針即可),同時用手擠出2-4滴血即可。

當然,如果不想針刺,也可以採用按摩、刮痧的方法來刺激,一樣有效果。

你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

1陽虛:陽氣不足的寒性體質

寒性體質是陽虛體質的一種,屬於較重的陽虛體質。表現為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

陽虛的狀況是最適合艾灸的了,這點大家都知道,艾灸大椎、關元、湧泉都是可以補陽。

至於食療,建議寒性體質的灸友可以用生薑和大棗熬水來喝,也可以用當歸來泡水來喝。

2陰虛:陰液缺乏的熱性體質

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沒原因的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表現為喜冷寒、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

俗話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它的源頭往往就是陽虛,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很多灸友存在下寒上熱的情況,就是因為中下焦的寒氣太重了,陽氣走投無路被逼到上焦,表現出來往往就是上火,豈不知下焦還是寒的呢!

故而陰虛並非不可以艾灸,只是與陽虛的艾灸有所不同,陰虛更側重補中氣,以引火下行為主,並且艾灸強度也要更低一些。

陰虛的艾灸方法

陰虛的灸友可以逐漸用艾灸調養,剛開始少灸一些穴位,時間灸短一些(10-15分鐘),溫度低一些,如果感覺適應了,就可逐漸的延長艾灸的時間,一個禮拜內休息1-3天或隔天艾灸。

首先,艾灸腎俞、八髎,能補中氣,消除中焦的阻礙,並讓上焦的火氣往下走;

然後,可以艾灸三陰交、復溜、湧泉,把這火氣進一步往下導到雙腳,引血歸源!

那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

簡單的說,氣為陽,血為陰。陽為熱氣,是火;陰為體內津液,為水。


陽氣盛了,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火氣大了,陽為熱,身體老熱著,就好像你燒水,水開了也不把壺拿下來,總在那咕嘟著,水就越燒越少。

而這體內水液就代表陰的,陽熱太盛了,身體就會表現出乾燥,發熱,咽干,眼澀,這就是陰虛的表現,體內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潤器官和內臟了。

反之,要是陰氣太盛了呢,陽就不足了,陰的特點是寒,體內的陰氣太重了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減退,產熱不足,手腳冰涼,怕冷。


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不管疾病有多少種、有多麼難治,它們的病理只有一個,那就是陰陽失調。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肺有肺陰肺陽……

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那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

肝上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就會急劇上升,這時人就會面紅耳赤、頭漲頭痛、急躁易怒,中醫稱之為肝陽上亢,西醫用血壓計一量,很可能發現血壓變高了。

心臟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心臟的心陽不足,人體就如同失去陽光的普照一樣,陷入一片陰霾的籠罩中,變得渾身發冷、精神不振。這時,水汽便會泛濫,出現水腫,結果,心臟的功能必然會受影響,甚至出現心源性水腫,西醫一檢查,發現這已經是心臟病甚至是心衰了。

肺、胃、腎的陰陽也必須平衡,如果肺、胃、腎的陽氣偏盛,陰液不足,那麼,人就會多飲、多食、多尿,患上消渴(消渴又名三消)。

總之,大到心臟病、高血壓,小到感冒發熱,一切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陽高壽短,陰重則病,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不分陰陽,灸了也白灸!

《黃帝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生命是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徹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結束了。所以想要獲得長期的健康,就必須時刻保持陰陽的平衡!

看那些貪涼的人、陽氣虛損嚴重的人,哪個沒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我們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在37度左右,而客觀上講,代表陽氣的,就是溫度。當我們吃進一些零下幾度的食物,想一想,我們要消耗多少陽氣去使它平衡!

久而久之,陽氣虛耗嚴重,四肢最先出現冰涼,月經病,風濕病等等都來了。陽不化氣,陰就會凝結,腫瘤也就會來。

所以養生要懂陰陽,該補陰時補陰,該補陽時補陽,這樣才是養生基礎之法。掌握了這套法則,艾灸起來就能事半功倍!


艾灸補泄,很少人知道!

關於平衡陰陽,神醫華佗曾說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


艾灸即可補,又可泄,基本的施灸規則是:實熱則多灸四肢,虛寒則多灸腰腹部。

另外,艾灸補泄體現在手法上如下:

①艾灸補法

在點燃艾炷後,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儘自滅,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灸畢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氣聚而不散。

如果用艾條灸,可用雀啄灸、溫和灸、迴旋灸等手法弱刺激穴位,以促進機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抵制,引起正常興奮。

②艾灸瀉法

點燃艾炷後,口吹艾火,促其儘快燃燒,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

灸畢不按施灸穴位,以使體內邪氣易從穴位散發,這就是吹灸法。若用艾條灸,也用吹法,促其燃燒,達到強刺激。


艾灸本身就能調和陰陽!

除了上面講的艾灸手法,艾灸本身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夠自行調和陰陽,能補也能泄,就拿女性的婦科病來舉例吧:

  • 當患有盆腔積液時,用艾灸可以消除積液;
  • 當患有畸胎瘤時,用艾灸可以消除畸胎瘤;
  • 當流產不全,用艾灸可清宮,幫助修復子宮;
  • 當患有卵巢囊腫,用艾灸可以縮小卵巢囊腫;
  • 當患有子宮肌瘤時,用艾灸可以控制其生長,並可以使肌瘤縮小;


看到這裡,你也應該看出來了,艾灸具有強大的活血化瘀功能,主要是因為艾葉具有強大的藥效作用: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其中, 「 可升可降 」 ,包含:艾葉即可以止血,又活血;既可以溫陽,又可以滋陰,它的作用是雙向的。所以說,艾灸本身就能調和陰陽。


大椎穴:調和陰陽有奇效!

大椎穴,中醫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在後頸的骨頭凸起處,而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


《甲乙經》: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所以才陽氣非常足。

這時就產生一個疑問:是不是大椎穴就只能補陽?

這樣想可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既然被稱為「大椎」,當然就要其「老大」的作用,也就是其調和陰陽的作用。要知道,它的作用不限於補陽,當陰陽相爭的時候,刺激大椎,就可使陰陽平衡。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椎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清熱解表;二是補虛治勞,下面主要說一下它清熱解表的作用:

  • 大椎穴最顯著的作用是助長陽氣。


如果身體「陰氣盛而陽氣衰」,尤其是後背經常感覺冷,那麼可以採用艾灸的方法。大椎穴是陽氣很足的穴位,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比如孩子不適合做全身艾灸,如果已經做了神闕穴的艾熏,那麼為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就可以適當在大椎穴艾灸幾分鐘。

具體方法:艾灸時與神闕、三陰交、湧泉穴等辨證搭配,每次艾灸15-20分鐘,溫度以能夠承受的溫熱為宜。

  • 內熱引起的痤瘡可以通過大椎穴來調理。


對於成年人來說,採用大椎穴放血的方法,對於瀉熱的治療效果很好,幾乎可以立竿見影。

具體方法是:用左手的食指與拇指將大椎穴的皮膚稍稍提起,然後用消好毒的三棱針(或者血糖針)在提起的皮膚(消毒)上迅速刺幾針(1-2針即可),同時用手擠出2-4滴血即可。

當然,如果不想針刺,也可以採用按摩、刮痧的方法來刺激,一樣有效果。


⊙特別申明: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提醒:本平台分享出來的方劑、配穴建議、養生方案等僅供同道參考和交流,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網絡推斷不會太精確。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讚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