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偶像劇,為什麼只有內地的遭唾棄(1)

暗夜的流浪貓 發佈 2020-01-01T23:50:22+00:00

然而,如果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國產"兩個字,似乎總會讓人下意識地眉頭一皺。心血來潮之下,以一己之見來個不完全盤點和歸總。

本文為作者原創正版,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感謝您的閱覽。


【2020新年第一篇文,獻給追劇中的你們。】


一提起"偶像劇",相信大多數的80~00後的心中,總有那麼幾部躺在坑底,寧願長醉不復醒的"白月光"。

然而,如果在這個詞前面加上"國產"兩個字,似乎總會讓人下意識地眉頭一皺。

按理說,國產偶像劇動不動就"斥巨資打造",數量也算每年扎堆的高產,為何總是不受網友們的待見呢?

心血來潮之下,以一己之見來個不完全盤點和歸總。

看看和全球其他地區的劇集相比較,"國產偶像劇"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本人觀劇量較少,論點難免有所偏頗。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想法更正確,歡迎在評論里告訴我,謝謝。


一、歐美篇

翻翻老黃曆,古早時期已有偶像劇的概念

"偶像劇"一詞,似乎跟歐美扯不上關聯,源於其題材廣泛,劇情跌宕起伏,用"個人英雄"來形容更為貼切。

苦思冥想許久,"考古"記憶中為數不多的劇名,竟然發現了不少算是"偶像劇"概念的老劇。

偶像劇代表:《神探亨特》《俠膽雄獅》

以上兩部電視劇,都是於上世紀80年代末由央視引進並公映的歐美劇。

將它們放在一起,是兩部劇的男女主都是從相識相知的搭檔關係為起點,逐漸過渡到情感羈絆的角色特徵。

由於歐美社會背景離國內的文化體系較遠,因此國人大多是以"吃瓜群眾"的心態去看劇的。

但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對經典劇情的鑑賞力和熱烈追捧。


立足於現實劇情的人物情感輔助

之所以說歐美無法具象化地定義某劇為"偶像劇",根本原因是它走的是"精專劇情"線路,主題更偏重於社會群像、家庭倫理或懸疑等方面,而極少有《慾望都市》、《同志亦凡人》、《緋聞女孩》那樣專門描寫角色戀情的電視劇。

這跟韓劇的設定是巨大的反差。

因此,觀眾能得到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更關注劇情走向和人物的命運如何,而不會過渡期待角色CP的情感線。

角色情感表達相對直白,加上喜歡設置懸念搞事情,是歐美劇的特點。

但它的核心招數是"人設對,情節到位,觀眾驚嘆的神操作"。


記憶中,其他屬於偶像劇範疇的古早歐美劇,大概還有這麼幾部,《鷹冠莊園》、《重返伊甸園》、《吸血鬼獵人巴菲》就放這兒了。


二、台灣篇

雖有地域文化差,但劇情核心可作為模板嵌套

跟台灣鄉土劇的奇葩、狗血相比,給年輕人看的偶像劇反倒貼近社會,避開雷點而顯得別具一格。

這種"遺世而獨立"的影視劇氛圍,跟我們內地的情況正好相反,可謂是一大"奇景"。

偶像劇代表:《後菜鳥的燦爛時代》

點名這部相對小眾一些的台灣偶像劇作為示範,除了整體劇情的綜合水準引起極度舒適外,更有部分原因,是基於劇中關於如何復興"招牌產品"的"事業線"劇情。


職場養老院眾生相

"業務三課",我給它一個新頭銜"鰥寡孤獨關懷院",是後菜鳥們集中養老的科室。

幾位"廢柴"員工,當年都是本土產品的強力推手,其銷售業績令旁人可望而不可及。卻因自身性格問題或者家庭牽絆,只求安穩不求上進。

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24孝"寶媽和孤身一人的孟課長。

"24孝"寶媽,反映女性員工在家庭責任方面的重擔,往往導致職場晉升和發展受限;

孟課長,像是印證了寶媽的另一種選擇 —— 成為女強人,但被迫犧牲了家庭。

這些人設雖性情迥異,然而,對職場老人們心態的捕捉和表現是準確的。

自己也曾在工作崗位上經歷"後菜鳥"時期,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找不到方向,也無法跳脫出窠臼。

所以特別喜歡看幾位同事重新振作,在努力推廣沒落國貨的道路上,遭遇種種坎坷和起落的過程。

感同身受,冷暖自知。

另,根據2019年12月的最新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全球排名第103位。

這是否是造成女職員更容易出現"後菜鳥"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呢?

值得深入分析……


令人唏噓的"國貨存亡史"

另一方面,劇中提到的"美美香皂",隨著歐美高端品牌的大量入侵,無法適應激烈競爭,逐漸為主流市場所淘汰,從"潮流尖端"的神壇跌落,成為苟延殘喘的"沒落貴族"。

令我不禁想起,性價比高但命運多舛,幾乎被人遺忘殆盡的美妝國貨。

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劇中產品的發展歷程,更類似國貨存亡史的寫照。

散發著清雅氣味的檀香皂,家家不屯個幾塊?

便宜實在、外觀奇特的"紅黃藍"組合,洗乾淨了多少學生時代翩翩飛舞的白襯衫?

小罐子的潤膚霜,又是多少家庭化妝檯上的必備品?


作為一個81年生人,不怎麼靠後的"80後",對這些從小用到大的國產老品牌,真是耳熟能詳。

拋開男女主曖昧又膩歪的感情線,復興本土老牌產品的劇情邏輯,非常符合當下的"國貨VS洋貨"的市場競爭狀態。

成分簡單的香皂成為無人問津的低端產品,而含有先進美容技術的高端舶來品,成為炙手可熱的爭搶目標。

如何打破僵局,重新燃起國人對產品的信心和期待感?

是"業務三課"所有角色的使命。

見到有人評價說,這劇後半部分崩了。

【但是我認為】:劇名劍走偏鋒地使用"後菜鳥"這個頭銜,在角色們的人生經歷、情感起伏、心態轉變的刻畫上,貼合了大多數職場老人的狀態。且去掉劇中角色的名字和地區,它可以放在國內任何一個領域去描寫,是可以當做劇情模板嵌套的核心內容。

別無他招,就是獨步天下一擊必中的"王炸情感牌",讓觀眾在劇里找到了曾經的自己。


類似的精品偶像劇還有如下幾部,就不一一品鑑了,各位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觀劇吧。

今天暫時盤點到這裡,下一篇,繼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