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然而背後卻隱藏著採珠人的血淚史

派拉特之書 發佈 2020-01-01T00:28:56+00:00

《淮南子:人閒訓》記載,秦始皇經略嶺南一個重要原因,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珠璣者,珍珠也,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


珍珠自古以來為中國人心中財富象徵,古代社會、政治及經濟生活等諸多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無不以珍珠作為喜愛和追求的對象。《淮南子: 人閒訓》記載,秦始皇經略嶺南一個重要原因,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珠璣者,珍珠也,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


到了漢代,喜愛珍珠程度不減,《後漢書·安帝紀》記載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詔書中提到京師甚至出現「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璣」的情況。於那個時代的文人如張衡、繁欽、曹植等作品中,以及大量漢魏樂府詩歌中,都有描寫珍珠。


先秦以來,嶺南就是著名珍珠產地,番禺則是《史記》中唯一提到的珍珠匯聚的都市。漢代徐聞所在的合浦郡,是嶺南最主要的珍珠產地,聞名全國,採珠業和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西漢一名大臣王章,因章上表諫帝要疏遠專權的王鳳,最終被王鳳構陷下獄死。王章死後,妻兒等流放合浦,據《漢書·王章傳》載:「鳳薨後,弟成都侯(王)商復為大將軍輔政,白上還章妻子故郡。其家屬皆完具,採珠致產數百萬。」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了解,王章下獄死於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 年),王商任大將軍是在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因此,王章家屬就是在9年間,靠採珠致產百萬。徐聞在西漢是合浦郡的郡治所在,當時採珠業和商業的繁榮可想而知。


【嶺南史話】系列早前講到當時合浦人還有一套採珠絶技。合浦的珍珠,自古以來一直是當地向朝廷進貢貢品。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開國君主高祖劉龑,他除了以荒淫殘暴之君聞名,更非常憧享受生活,他大興土木,廣修宮殿檔次非一般,《南漢書·高祖紀二》載:「作昭陽、秀華諸宮殿,以金為仰陽,銀為地面,榱桷皆飾以銀;下設水渠,浸以真珠……造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


玉堂珠殿珍珠需求甚殷,到了後主劉鋹時期,更在大埔海設媚川都,二千人被徵募落海採珠。據《南海志》記述,大埔海媚川都,就是現今香港大埔,珍珠產量更與著名產珠地廣西合浦齊名。不過,即使大埔珠民擅於潛探深海,但面對龐大珍珠上貢量,珠民飽受疾苦,喪命者不計其數。


在古代,採珠風險極危險-採珠人多是腰栓大石,手拿豬尿泡等可以儲氣的裝置,赤身下海-採珠人潛入海底,承受大水壓之餘,更有被暗流捲走、漩渦吞沒的風險,也有毒海蜇、海蛇和惡鯊的突襲。因應採珠慘況,宋朝開寶五年(公元972),實行仁政的朝廷廢止民眾採珠。福建莆田文人方信孺有一詩詞《媚川都》,寫下的就是一段大埔採珠血淚史:「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



不過大埔採珠業到元明兩朝依然著名。到了元代,當地採珠業周而復始,時營時禁。由於朝廷過度採集珍珠,採珠業迅速萎縮。到了明初,大埔海採珠近5個月,卻僅得珍珠半斤。朝廷認為珠量已經凈盡,明令廢止,採珠業才告一段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