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京制兩套中央機構,留都南京的中央機構最大作用是養老

宋安之 發佈 2020-01-01T00:52:58+00:00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實施兩京制,顧名思義就是設立兩個京城,當然兩個京城還是有主次之分的。說起實行兩京制的朝代,明朝的兩京制度相對其他朝代來說最為特殊,因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機構,可以說有著兩個朝廷機構,那麼擁有完整中央機構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南北二京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實施兩京制,顧名思義就是設立兩個京城,當然兩個京城還是有主次之分的。像隋唐時期,東都洛陽在很長時間內屬於是輔都性質,而長安屬於正都位置,所以兩京制度也叫陪都制度。

說起實行兩京制的朝代,明朝的兩京制度相對其他朝代來說最為特殊,因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機構,可以說有著兩個朝廷機構,那麼擁有完整中央機構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南北二京沒有起過衝突嗎,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定都於金陵也就是南京。當時朱元璋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可以視為明初的兩京制。不過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撤銷了汴梁的北京封號,所以說明初的兩京制並沒有確立。

到了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以後,他先是將自己的根基之地北平改名為北京,後來遷都於北京,至此明朝確定了兩京制的格局。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京和南京的地位都有些尷尬,北京是一直被稱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而南京身為名義上的都城,卻自明成祖以後就沒有皇帝回去長時間駐紮辦公。也就是明成祖的兒子明仁宗在位時期想遷回南京,不過這位仁宗皇帝在位僅僅十個月而已,所以沒來得及付諸行動就駕崩了。

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明英宗通過頒詔的形式,確定了北京的正都位置和南京的留都位置。從此北京各衙署去「行在」二字,南京各衙署加「南京」二字,意味著明朝兩京制度的最終確立。

因為南京是明初的都城,加之其他各種原因,所以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機構。南京和北京一般,設有完整的六部班子,還有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北京相同。

可以說留都南京的中央機構,就是明朝朝廷的備份。

那麼這兩套的中央機構有何不同呢,認真來說南京的中央機構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畢竟皇帝在北京,因此真正的決策權出自北京的中央機構。而南京沒有皇帝這個主心骨,所謂的中央機構也名不符實。所以就實權來說,北京有決策權,南京沒有,權力劃分很清楚,因此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


南京的中央機構主要管理是南直隸的相應事務,也不能說沒有實權,但相比於北京,肯定是遠遠不如。

正因為如此,所以南京各衙門多為虛職,很是清閒,任職官員被稱之為「吏隱」。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南京的中央機構實際上已經成為養老機構。還有就是黨爭失敗的官員,往往看似是平級調動到南京,實則是貶到了南京。

所以說明朝留都南京自中後期開始,說白了主要是起到了養老和安置被貶官員兩個作用。

當時在留都南京最具有實權的分別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提督南京軍務勛臣。這三方中兵部尚書代表了中央機構,太監代表了宦官勢力,勛臣則是代表了明朝開國元勛的後裔團體。

到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以後,當時南方半壁江山還處於明朝控制之下,留都南京更是有著完整的中央機構,按理說可以起到很好作用,不說復興明朝,但守住半壁江山還是沒問題的。


但歷經276年的明王朝早已自上而下的腐朽至極,北京淪陷以後,南京龐大的官僚機構並沒有第一時間確立皇帝,而是陷入內亂之中,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黨跳過距帝統血緣最近的福王,非要立潞王。

而首席大臣兵部尚書史可法則是猶豫不決,既傾向於東林黨,又認為按照繼承順序要迎立福王。

最後福王是無奈之下尋求江北三鎮的支持,才得以繼承皇位,是為弘光帝。但如此一鬧,明末本來就軍閥化嚴重,弘光帝又由武將擁立,使得當時武將飛揚跋扈,不遵朝廷命令,所以南明弘光朝一開始的矛盾重重,問題多多,最後勉強堅持不到一年,清軍南下便輕輕鬆鬆將其攻破。

所以說到了王朝末世,帝國內部其實已經是從上到下已是腐朽至極。諸如明朝留都南京,擁有完整的中央機構,本可以在帝國覆滅之際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結果因為內部鬥爭,一開始就是矛盾重重,因此並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