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後50餘年,漢朝就滅亡了,只因他性格中這個弱點

肖屾小聲讀史 發佈 2020-01-01T01:05:13+00:00

漢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王朝,從漢文帝開始到漢宣帝,在漢朝幾代君主的努力,漢朝不斷壯大,成為在當時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的王朝國家。但是,很快西漢王朝就走向了下坡路。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人物就是西漢的第11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漢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王朝,從漢文帝開始到漢宣帝,在漢朝幾代君主的努力,漢朝不斷壯大,成為在當時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的王朝國家。但是,很快西漢王朝就走向了下坡路。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人物就是西漢的第11位皇帝,漢元帝劉奭。

漢元帝本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通史書、好儒術,在為期間有眾多的改革,同時也有著名的陳湯平滅北匈奴和昭君出塞的大事,促進了西漢王朝和匈奴關係的和諧發展。然而,對內,漢元帝卻不是一個好君主,甚至他還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滅亡。

漢元帝劉奭,一個差點被廢除的太子

在西漢第10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在位時,對當時的太子劉奭並不滿意,曾不止一次地想廢除他。原因很簡單,漢朝的前幾任君主,在位時推行的都是窮兵黷武,「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方略。這樣的統治方式,雖然帶來了國力強大、國庫充盈,但是民生卻很凋敝。連年的征戰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此時,號召「以柔治國」為「蒼生立命」的儒生們,都站起來反抗這樣的政策。從漢昭帝,社會上的矛盾已經開始尖銳化,甚至一些儒生藉助讖緯之說,提出劉姓家族,命數將近的言論。到了漢宣帝在位的時候,他面對的則是各位激烈的衝突。

這是,漢宣帝選擇的是堅持漢武帝的策略,而且他把漢武帝視為明君雄主,這樣一來,就激起了更多的儒生的反抗。此時作為太子的劉奭,則是一個熱愛儒學、尊崇儒家經學的人,他擔心父皇的政策會激起社會上更大的矛盾,於是曾向父皇婉言覲見說,希望減少一些刑法,多重用一些儒生。

他的諫言沒有得到漢宣帝的認可,反而引得漢宣帝大怒。一個堅持「王道」與「霸道」政策的人,怎麼能聽得進去儒家的德治理論呢。於是,漢宣帝大罵:亂我家者,太子也!也因此心生了廢太子的念想。他看重的是次子淮陽王劉欽。劉欽不僅聰明、能幹,而且也是法家理論的堅持擁護者。

但是,漢宣帝也意識到,太子劉奭沒有失德,如果貿然將他廢除,可能會引起朝堂上的動盪,而且劉奭也是自己與髮妻許平君愛情的結晶。在廢除劉奭上,劉詢也心存不忍。

登基後重用經學之士,卻讓宦官鑽了空子​

公元前47年,漢宣帝駕崩,劉奭繼位,史稱漢元帝。漢元帝崇尚儒家經學,因此他在用人上也很重視經學之士。漢宣帝臨終前,為漢元帝留下了三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

漢元帝對經學的重視,讓蕭望之等儒臣有了推行新政的信心,但是隨著漢元帝對兩位師傅的重視與信任,引起了史高內心的極度不平衡。於是,他便於大宦官弘恭、石顯結盟,誣陷蕭、周二人,最終導致蕭望之飲鴆自殺,周堪被罷官禁錮。

蕭望之死後,史高因年老退休,石顯以中書令的身份干政。後來,漢元帝把很多大權交給了石顯,在他專政期間則培植黨羽,導致朝堂混亂,將西漢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41年後漢朝滅亡。

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導致他成為了西漢亡國的根源

在蕭望之自殺後,漢元帝本是非常傷心的。他責怪弘恭、石顯等人,但是卻沒有拿出君主的魄力在整治他們,只是口頭上責問了他們兩個人,事後依然寵信他們。後來,漢元帝想重用周堪,但是卻遭到了石顯等人的反對,甚至上書控告周堪。漢元帝非但沒有為周堪撐腰,反而卻要各打五十大板。性格的上的軟弱,成為了他身上最大的軟肋。

班固在評價漢元帝劉奭時,曾說「壯大,柔仁好儒」。其實,好儒並不是劉奭的錯,儒學、經學也不應該為西漢的覆滅背鍋。相反,身為一代君主,卻沒有的君主的魄力,才更應該為亡國負責。漢元帝寵信宦官,是秉持一個單純的想法,他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盤根交錯,相互勾結。但是,他忽視了宦官之間的相互結黨。在後期,漢元帝非常放心地把大權交給了石顯,而作為君主,把重要的決策權拱手讓出,不得不說是一個大忌。

而且,漢元帝的優柔還體現在立儲的問題上。太子劉驁是個花天酒地的人,漢元帝之前曾想立多才多藝的山陽王劉康為太子,但是卻舉棋不定。最終,劉驁即位,整天昏庸無比,最終由外戚掌握了大權,並為王莽篡漢埋下了隱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