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筆記整理Part4衝突與和解

懵懂君 發佈 2020-01-01T01:08:15+00:00

前三部分筆記見:純乾貨: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筆記整理Part1純乾貨: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筆記整理Part2社會影響純乾貨: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筆記整理Part3偏見與親密關係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社會關係中的利他主義,衝突與和解。

社會心理學是由統計、調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前三部分筆記見:

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社會關係中的利他主義,衝突與和解。

利他:幫助他人

利他主義(Altruism)是自私自利的反義詞。一個利他的人即使在無利可圖或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也會關心和幫助別人。

1、我們為什麼有幫助行為?

(1)獲得回報,避免懲罰;

*社會交換理論

*內疚感;我們在犯錯之後的行善願望反映出,我們既需要減輕個人的內疚感,也需要恢復動搖了的自我形象和期望確立積極的公眾形象。

消極心境:

壞心情-好行為;

利他主義對於成人一種自我滿足,可以帶來自己內在的回報。

而儘管年幼的孩子能表現出共情,他們也不會從助人中得到快樂;幫助行為來自於社會化過程。

這些結果與「人生來自私」的觀點相一致。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幫助行為也隨之自然地發展起來了。

好心情,好行為;

幫助行為能環節不好的心境,也能維持好的心境。

*互惠規範(reciprocity norm):普遍的道德準則

*社會責任規範(social-responsibility norm):人們應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我們把別人的需要歸因為不可控的困境,我們就會幫助他們;如果歸因為他的個人選擇,公平的觀念就並不要求我們取幫助他們,我們會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

(2)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使基因存活下來。基因的自私性卻預示我們有兩種獨特的無私的,甚至是自我犧牲的幫助行為:親緣保護和互惠。

2、我們何時會幫助,或者不會幫助?

經典案例——吉諾維斯案:旁觀者效應。

(1)旁觀者數量

*注意:人多分散注意力

*解釋:每個人通常都以他人的行為作為現實情況的線索。

透明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高估了他人了解我們內心狀態的能力。

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人們其實對他人關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無知的。

*確定責任:責任分散導致不作為。

*結論:在場的旁觀者會抑制個體的幫助行為,尤其是當緊急情境不甚明了,或旁觀者是不容易理解彼此行為的陌生人時。

(2)當別人也提供幫助時:親社會的榜樣能夠促進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沒時間

(4)相似性:我們更多地對那些跟我們相似的人產生共情,也更樂於幫助他們。

3、如何獲得幫助?

(1)去除對幫助的抑制

*減少模糊性,提高責任感:任何能使旁觀者變得能凸顯出個人特徵的事情——個人請求、目光接觸、告知名字、會面的預期——都增加了幫助的可能。(比如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住一個人求救,而不是喊help)

獻血:朋友的懇求和邀請比海報和媒體宣傳有效的多。

*內疚和對自我形象的關心:

留面子技巧(door-in-the-face):先提一個大要求,再換小要求。

貼上樂於助人的標籤也能加強人們樂於助人的自我形象。

(2)利他主義社會化

道德排除(moral exclusion):相反的作用——將某些人(或動物)排除於自己的道德關懷之外;

*樹立利他主義榜樣:親社會的電視榜樣所起的作用遠大於反社會榜樣的作用;

*把幫助行為歸因於利他主義動機:而不是回報;

*習得的利他主義:如,學習旁觀者效應

衝突與和解

衝突體現了參與、承諾和關心。如果能夠被理解和解決,衝突可以促進人際關係的變化和發展。
1、 什麼會引起衝突

(1)社會困境

*囚徒困境

在人們獲准持有槍枝以維護個人安全的國家中,整體上的安全程度往往不如那些禁止私人持槍的國家。

*公地悲劇

現實生活中的多數衝突,就像囚徒困境或是公共地悲劇一樣,是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s)。

*解決社會困境:

適當的管制;

小即是美:在更加小的集體中,每個人都能更加明確地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自己對集體的影響。

溝通:開放、明確而坦誠的交流也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2)競爭

威廉·戈爾登的小說《蠅王》——單純的小孩天生就會為了資源競爭。

(3)知覺到的不公正

當一個人越是感覺自己有較高的能力和價值時(他們對自己的投入評價越高),他就會越容易感到懷才不遇並意圖報復。

一些非資本主義國家並不認為公正就是公平,而是將公正看做平均或按需分配。

(4)誤解

群體思維的一個表現就是將自己所屬的群體描述為高尚而強大的,並將對立的群體描述為卑劣而弱小的。

*鏡像知覺(mirror-image perception):

雙方對對方的誤解常常具有令人吃驚的一致性。

如果一個人做了一件令你討厭的事,而讓你站在他的立場去思考,這無疑是道德訓練中後果最難的一課了。

2、怎樣獲得和解?

(1)接觸 contact

*友誼;

*地位平等的接觸

(2)合作 cooperation

*共同的外部威脅;

喬治·歐威爾小說中就描寫了這樣的一個策略:領袖利用增加和其他兩個強大勢力的對抗來減少內部的矛盾。敵人不停地變化,但敵人永遠存在。對於整個世界、一個國家、一個群體,一個共同的敵人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量。

*超級目標(superordinate goals)會促進合作;

成功的合作能夠增強兩組人之間的吸引力。

如果曾經敵對的組在一個合作任務上失敗了,並且他們又可以把失敗的責任推卸到對方身上時,他們之間的衝突反而會惡化。

*合作學習能夠改善種族態度

(3)溝通 communication

*談判 bargain

*調解 mediate:(第三方)把「非輸既贏」變成「雙贏」;

*仲裁arbitration:第三方做一個決定;

(4)調和 conciliation

GRIT原則:逐步(graduate)、互惠(reciprocat)、主動(initiative)、減少緊張(tension reduction);

3、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利之間的衝突

隨著個人主義的流行,到目前為止漸漸暴露出許多弊病,不僅僅是抑鬱情緒的增加,還有一些社會的退化——比如西方社會一直處於明天上升的離婚率,青少年自殺,青少年暴力和單親家庭。

End

下一部分是社會心理學的應用(臨床、司法和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