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詩韻,象外心畫——趙勤玉的山水畫欣賞

隴塬明珠 發佈 2020-01-01T01:24:17+00:00

趙勤玉近照趙勤玉,1963年生於安徽六安,現居北京,韻玉堂主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

  

趙勤玉,1963 年生於安徽六安,現居北京,韻玉堂主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自幼習畫,早年學習傳統山水。在軍旅生涯中研習油畫、烙畫。現主攻水墨山水。曾受韓美林、賈又福、郭公達先生親授,以古為基,崇尚宋意,構圖雄渾,用筆凝練,著色簡潔,師古出新。作品《黃山朝暉》被人民大會收藏,《天堂寨秋韻》被中央黨校圖書館收藏,曾在人民日報大廈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趙勤玉山水畫》等。

趙勤玉的山水畫,崇尚「返樸歸真」,通過「搜盡奇峰打草稿」,營造「象外」「心畫」的山水畫藝術繼承了中國山水畫傳統。他不僅繼承了從宋元諸家到安徽新安畫派、石濤的文人山水畫傳統,而且繼承了現代新浙派及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新山水畫傳統,他不僅繼承了文人山水畫和新山水畫兩種傳統的筆墨技法,而且涉獵中國古典詩書畫論,重視詩、書、畫的內在關聯,開拓山水畫詩意的境界,不斷從物境、情境向意境升華。


  安徽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曾經孕育過新安畫派,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長江、淮河也為他的山水畫創作提供了靈感和創作題材,他曾經多次到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去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但這種寫生並不是對自然景觀的機械描摹,而是「搜妙創真」,經過了畫家情感化、意象化的加工提煉取捨,滲透了畫家的真情實感和藝術個性,還有畫家對山川之美的獨特發現和獨特表現。他畫了多幅巨幅作品這些作品把山川的靜穆氛圍和奇偉雄姿,群峰聳峙,萬木崢嶸,飛瀑流泉,雲蒸霞蔚,在靜穆中蘊涵著生機,在雄奇中顯露出朝氣。他的畫構圖不拘泥於「分疆三截兩段」的刻板章法,取勢大開大合,境界極其壯闊,起伏穿插變化靈活,氣脈連貫,表現出自然山水的雄渾節奏和畫家開闊的胸襟與激盪的情感。他的筆墨更表現出畫家返樸歸真的本色,他用筆骨力勁健,粗豪沉著,用墨渾厚蒼如潤,濃淡分明。他用筆的骨法「大膽沉厚」「剛正暢達」,正如荊浩《筆法記》所說的「生死剛正謂之骨」,有時柔中見剛,深得黃賓虹老人用筆的秘訣,這種老拙沉厚、剛正暢達的骨法用筆,也正是畫家樸厚沉穩、剛直豁達的內在性格的外化。趙勤玉作畫注重大處落墨,不事瑣碎雕琢,整個畫面以濃重的墨線勾皴和豐潤的水墨渲染為主,除了緋紅的旭日和峰頂岩面上淺絳設色的霞光,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的艷麗色彩,接近純水墨的黑白效果,畫出了山川本真的雄魂毅魄,也畫出了畫家本真的質樸性情。他重視物境的形似,也重視情境的氣韻,更追求物境和情境交融的境界,旨在返樸歸真,搜妙創真,同時表現自然生命之真與藝術生命之真,營造象外心畫的山水境界。所謂「境生於象外」,「首先應當承認境生於象,沒有象就沒有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實際上就是生於象而又超乎象的「心畫」。「心畫」被文人畫家解釋為「士氣」。而按照荊浩《筆法記》的說法,「心畫」應該理解為「形質」與「真氣」的融合,不離形似而又脫略形似,「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氣質俱盛才是真正的「心畫」。趙勤玉所畫的不同地方的山水,都具有不同形貌和季候特徵,也相應採用了不同的筆墨技法。黃山的雄奇,九華山的險峻,太平湖的秋色,峽江的幽深,天山的青曠……都以不同濃淡虛實的筆墨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黃山朝暉》的筆墨濃淡虛實處理尤為精妙。而這些不同地方的山水又都一致呈現畫家個人獨創的風格,渾樸厚重,蒼勁沉雄,真力彌滿,氣質俱盛。點綴在山水之間的高度簡化的現代點景人物和「乃」字形的風帆,也是畫家獨創的符號。


趙勤玉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風格純粹,不含雜質。這裡的「純」不完全是指他純粹接受了文人畫的技法,雖然他在這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在章法、筆墨、意境上力求體現傳統文人畫的風采,他吸收了西畫的技法,將其巧妙地、不露痕跡地融會在以筆墨為基礎的國畫語言中,形成自己的藝術面貌。平面的空間造型,自由、率意的書寫,放縱中有嚴謹法度,以景寫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筆墨雄渾蒼茫不失滋潤清新,氣勢宏大兼有細節的精緻微妙,畫面富有詩意。這是他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長期艱苦探索的結果。


包括山水畫在內的中國畫需要通過寫生以認真觀察和體驗客觀自然並搜集創作素材,但直接寫生不是解決國畫創作問題和提高作品意境的唯一途徑。山水畫家能畫真山真水固然是一種本領,但真正的功夫是能寫對真山水有親切感受,寫胸中丘壑。要做到這一點,藝術家更要有廣闊的胸懷,要有吞吐自然的膽識,也就是說要有品格和修養。

趙勤玉諳熟古代經典,足跡又遍及全國名山大川,飽受自然煙雲供養,手頭功力和心中修養完美結合,使他的藝術創作達到隨心所欲和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的畫好看又耐看,有品味,有文化內涵。



 趙勤玉擅長巨幛大幅,也擅長尺幅小品。他的山水小品題材非常廣泛,不限於名山大川,也包括村落、山寨、深潭、古寺、草原、不論清曉、黃昏、秋色還是雨景、雪景,都仿佛信手拈來,皆成妙境。他的山水畫大幅和小品體裁與功能不同,創造心態和筆墨趣味也有所區別。大幅類似宏大鋪陳的漢賦,小品類似精悍雋永的唐人絕句。大幅適宜布置豪華的大廳會堂,小品適宜裝飾雅致的書房居室。大幅猶如主題性創作,創作心態鄭重其事;小品純屬即興之作,創作心態輕鬆隨意。大幅章法比較嚴謹,筆墨沉實厚重,更帶有新山水畫趣味;小品章法更加自由,筆墨恣肆奔放,更帶有文人畫趣味。不過,無論大幅還是小品,都可以看出畫家返樸歸真的性情,而小品在構圖的疏密虛實處理和筆墨的濃淡乾濕變化上,特別是在各種皴法和積墨、破墨、潑墨的運用上,比大幅更為豐富多樣,許多畫面疏朗松秀,清虛空靈,水墨氤氳,元氣淋漓,更為脫略形似,更直接地從物境進入情境乃至意境,更自由地營造象外心畫的山水境界。此中似與不似、真與失真、象與象外的辨證關係,頗值得玩味。

  

山本如人意,天地美不言。大自然的靜美才是最純真、最動人的美,大自然中的雲海飛瀑才是最富有詩意的靈動,大自然的雄奇瑰麗才是最難以抗拒的魅力。這一切,在趙勤玉的山水畫作品中均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畫是無聲詩,趙勤玉的畫有著令人難以捉摸的詩意,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之境,似信手拈來,無為而為。又如道家所言之"道","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他的山水畫里,暗含生命的哲學。藝術並不是虛無的,是有內容的、有精氣的、真實可信的存在,更承載著藝術家的精神追求和嚮往。趙勤玉在創作上心無旁騖,不停琢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歷經了歲月的洗滌,他的作品還在變化,更加趨向於淳樸、寧靜、簡單和統一。  

面對趙勤玉筆下那無邊蒼然、意境渾然的山水林木,我體悟到了空間的遙遠,也體會到了時空的無限。在一種近乎永恆的氛圍中,山水意象已被畫家轉化為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古今詩心的文化關懷。 藝術是一門永遠不會有頂峰的功課,藝術家需要一生都如同孩童般保持著天真、熱情,保持著熱愛和豐富的情感,才能使創作葆有生命力和活力。趙勤玉的作品,賦予了自我的內涵與靈魂。畫之歲華,可讀、可居、可游,煩擾者靜其心,智者思其道,可上下求索。

文/黃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