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演講到底是雞湯還是乾貨,看你是否會用「批判性思維」提問-1

大強師兄的小思維 發佈 2020-01-01T01:28:42+00:00

2020年,各種跨年演講如約而至,在引起網民圍觀的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到底跨年演講是「雞湯」還是「乾貨」,確實是個問題!

你認為跨年演講是「雞湯」還是「乾貨」?

2020年,各種跨年演講如約而至,在引起網民圍觀的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到底跨年演講是「雞湯」還是「乾貨」,確實是個問題!

我不去從純內容的角度去判斷到底是雞湯還是乾貨,而是希望借假修真,借實際案例向大家介紹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從而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為,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是大熱門,看的人比較多,那麼,今天,我們就用「邏輯思維」來分析下「羅輯思維」的邏輯。

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幾個基本定義

說起「批判性思維」,有一種觀點,將批判性思維理解成「槓精」,啥事兒都得抬個槓。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德雲社應該是「批判性思維」的集大成者,因為相聲演員抬槓沒人能比。但這樣理解一門嚴肅的學科,未免有失偏頗。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作為一門學科理論,它的含義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 要能意識到它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Critical questions);
  • 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這些問題;
  • 積極主動地解決並回答這些關鍵問題的方式方法。

可見,批判性思維是有一個具有完整邏輯體系的思考方式,而並非僅僅是詭辯、耍嘴皮子,其目的是在傾聽和閱讀時,能夠加以系統評判,去蕪存菁,從「海綿式」思維進化成「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吸收所有外部信息,但對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信,哪些應該摒棄,提供不了任何判斷方法,讀到/聽到什麼,相信什麼。

淘金式思維:不僅僅強調知識獲取的結果,更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極與它開展互動,從而判斷知識的可靠性。

好,我們介紹下我們應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跨年演講的一個簡單模型。

1.拈出一段文章/演講的論點、論據——>2. 確定從論據到論點的論證過程。——>3. 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4. 提出關鍵問題——>5.進一步驗證結論的真偽。

對於開場部分的批判性思考

羅振宇原文引用:

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你的心中有沒有一個特定的人,在這一年、在某一刻,曾經點亮了你?

我有。

此刻,我想向他致敬,貝聿銘先生。

2019年5月16日,貝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102歲。

他是一個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紀念碑的人。但是,你如果去讀他的傳記,會發現,幾乎他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難和挑剔,都是歷經千難萬險才來到世間。

曾經有人問他: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你,我,每個人都會有過這樣的「貝聿銘時刻」。不論你做過什麼、在做什麼,你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戰。怎麼辦呢?貝先生的這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第一步,先找出結論和論據。

  • 結論:我們不用考慮外界的問題,只需要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就能成功。
  • 論據: 貝聿銘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第二步:論證過程

論證過程:因為貝聿銘說過,所以這句話是對的。


第三步:初步判斷

  • 對於貝聿銘所說的這句話的關鍵詞語,理解是否一致?
  • 貝聿銘說過的,就一定對嗎?

第四步:提出關鍵問題

  • 貝聿銘定義的"外部這些問題」和我們今天所定義的"外部這些問題」是否具有同類一致性?(即兩個問題是否具有相似的特點,以及相似的解決方案嗎?)
  • 貝聿銘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這個論點?這些情況與今天的情況是否具有同類一致性?(即者兩個問題提出時的外部環境,是否具有相似的特點?)
  • 貝聿銘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占主要地位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是要有這樣一個狀態——「從來沒有考慮過」外界挑剔,「沉浸」在自己的問題中嗎?(是否有足夠的論據可以證明這一因果條件的論證可靠性?)

第五步:進一步驗證。

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羅胖之後的演講中,去找相關內容。另一方面,也可自己去找尋相關的證據,來驗證該觀點的論證力度。但,因為我們是借假修真,這一環節就省下了。

(讀者可能用這個方法,提出更多的問題,不一一贅述。)

需要注意的——「名人名言陷阱」

好的,我們經常在傾聽或者閱讀的時候,總會被「名人名言」而左右,我們稱之為——「名人名言陷阱」。


因為是名人,他們成功過,所以我們就把他們所說的話,當做了真理本身,而不假思索的接受,也不再去思考作者表達的最終論點是否準確,論據是否充分,論證過程和論證環境是否符合條件。

這是我們經常會被遮蔽雙眼的一種方式,因此,相類似的,當我們看到文章中,說到科學家xxx說過什麼,專家xxx說過什麼,企業家xxx說過什麼的時候,要小心,這有可能就是文章作者用以讓你掉以輕心從而接受它的觀點的手段。

這個時候,我們要跳出「名人角色光環」,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論證的邏輯,從而判斷其論點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