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派出的間諜卻為秦國修了一個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1-15T01:40:26+00:00

此次赴秦,是因為韓國聽聞秦國有滅除韓國的計劃,產生了阻止秦國侵略、削弱秦國國力,使其無力東征的圖謀,韓國遂派遣鄭國前來秦國遊說。

鄭國是韓國人,具體的生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學家,在當時被稱為水工。此次赴秦,是因為韓國聽聞秦國有滅除韓國的計劃,產生了阻止秦國侵略、削弱秦國國力,使其無力東征的圖謀,韓國遂派遣鄭國前來秦國遊說。

鄭國到了秦國之後,立馬建議秦王引涇水——涇水即涇河,發源地在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流經了寧夏、甘肅和陝西三省區;與渭河在陝西省高陵縣陳家灘匯合,涇河水清澈、渭河水渾濁,是故有「涇渭分明」之說。東注北洛水為渠,從而使關中肥沃。秦王欣然採納了鄭國的建議,並命他為主持修渠工程的指揮官。



鄭國肩負國家使命,同時對於自己的作品也是用盡了全力,只是兩者不能兩全,於是,鄭國經常陷入矛盾的心理之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思想鬥爭之後,鄭國最終決定,為了自己的國家,可以效死力,但是自己的作品,也一定要全力以赴,如此,才能夠無愧於心。

然而,不久之後,秦國便發現了韓國和鄭國的圖謀,遂罷黜了鄭國的官職,並意圖殺了鄭國。鄭國無所畏懼,為國為民,死不足惜,只是他的傑作還沒完成,畢生最大的願望還沒有實現,怎麼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間呢?於是,鄭國向秦王申訴,說自己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秦王問他,為何會那麼說?

鄭國直言不諱地說,當初自己來到秦國,的確是作為一個間諜,為削弱秦國而來。可是秦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雖然這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耗損了秦國的國力,延緩了秦國攻滅六國的步伐,卻給秦國留下了萬世不拔的根基。有了這項工程,秦國的千秋萬世都會得到它的好處,秦國恰好利用此段時間,積蓄力量,厚積薄發。自己死不足惜,如此宏偉的工程沒有完成,才是自己、是秦王、是秦國也是後世千秋萬代的遺憾,因此,鄭國請求秦王能夠讓他把工程完成。

秦王很欣賞鄭國的坦誠,也深刻地明白,秦國自長平之戰以後,對東方六國的戰事,進展並不是很大,恰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厲兵秣馬,以待時變,遂答應了鄭國的請求。

秦王不知道,自己此時看似一個微不足道的決定,最終竟然誕生了歷史上功垂千秋的偉大作品——鄭國渠。

鄭國渠從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始修建,歷時10年有餘方才全部完成,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其功用也是奧妙無窮的。它從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出發,引經河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300多里。據酈道元的《水經注·沮水》記載,鄭國渠大致流經今天涇陽、高陵、富平、三原、蒲城等縣。灌溉面積達4萬多公頃,使得每畝土地增產到一鍾(六石四斗),可謂澤被萬民。所以《史記·河渠書》說道:「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秦以後,此渠灌溉範圍雖有縮小,但歷代不絕,至今仍然灌溉著關中地區的許多土地。正應了當地的一句名言:鄭國千秋業,百世功在農。



然而,鄭國雖然得到了秦王的諒解,其他客卿卻遭受了池魚之殃。

在鄭國事件爆發之後,秦國朝堂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群臣中甚至還有人向秦王諫言道:「目前有大量的外來賓客士人,大多數都不懷好意,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以身試法,來秦國搞破壞活動,唯今之計,只有防微杜漸,把他們都驅逐出國家,才能夠免除秦國遭受威脅。」

秦王以為有理,遂下了逐客令,李斯雖然貴為客卿,也在被逐出的名單之列。李斯自然不甘心就這樣離開秦國,遂向秦王寫了一封信,陳述逐客令的弊端和不分國界尋求有才之士的必要性,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鄭國渠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剛即位,韓桓惠王為了誘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無力進行東伐,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執行 疲秦之計。鄭國給秦國設計興修引涇水入洛陽的灌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王的計謀暴露,秦要殺鄭國,鄭國說:當初韓王是叫我來作間諜的,但是,水渠修成,不過 為韓延數歲之命 ,為秦卻 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恤志》)。秦王政認為鄭國的話有道理,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大約花了十年時間這項工程才告竣工。由於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們稱為鄭國渠。(遇冰而化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