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朝誠孝張皇后為例,淺析明朝的選妃制度

王之不留行 發佈 2020-01-14T02:33:10+00:00

以明朝誠孝張皇后為例,淺析明朝的選妃制度說起雄才大略這個詞,我想,大家心裡肯定想的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的蓋世帝皇,可我今天想說的是,雄才大略從來不是男子的專利,古時候仍有不少女子,足以看清天下鬚眉。

以明朝誠孝張皇后為例,淺析明朝的選妃制度

說起雄才大略這個詞,我想,大家心裡肯定想的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的蓋世帝皇,可我今天想說的是,雄才大略從來不是男子的專利,古時候仍有不少女子,足以看清天下鬚眉。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女子不得不提,她就是秦始皇的曾祖母秦宣太后。

太后稱謂,始見於她。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一》云:「《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太后專權,也自她始。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云:「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長達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發展了國力,「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記·穰侯列傳》)。

秦宣太后開創了後宮女子執政的先河,到了前漢時漢高祖髮妻呂雉更是心性膽略、能力胸襟一點也不輸男兒,漢時多有傑出女子為後為妃對朝政影響頗大,如孝文皇后竇漪房、孝武皇后衛子夫、光烈皇后陰麗華等,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唐太宗皇后長孫無憂,及至千秋女帝武則天,她們的一生都為華夏做出了不朽貢獻,留下了千古美名。

可是同時,秦宣太后也開啟了後宮與外戚聯結相專權的先例,這在家天下的時代,無疑是一種顛覆,歷代因此多有動盪發生,更有甚者讓國家一步步走向了毀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有感於歷代後宮專權外戚勢大之禍,專門為大明訂立了一系列的選妃制度。終明一朝,確實沒有出現因後宮所生出的太大動亂,這無疑說明朱元璋所訂立的一系列制度,是行之有效的。

那麼,我們就來以明朝誠孝張皇后為例,來說說明朝的選妃制度。



1. 明朝所選之妃多出自低等階層

《明史》有載: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貴,追封彭城伯。

誠孝張皇后,明朝松江府人。其父張麒,字國祥,在洪武初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繼位開始時期,是一個管理糧食相關的小吏,也就是勉強維持生計,周遭都沒有鄰居、親戚去搭理的。

張皇后就是在如此父親的教育下長大的,活脫脫一個民間女子,這樣的女子成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是一個傳奇吧!可在明朝,歷代皇后多是這樣的出身。《明史》載明祖之制: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皇明祖訓》中如是記載: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

在后妃的人選上,明初規定,凡天子、親王的后妃宮嬪,均通過選秀女方式,從家境清白的低級官員或平民百姓家選取,絕對禁止大臣以各種理由進獻美女。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單門入儷宸極」(《明史·外戚恩澤侯表》),有的后妃甚至連身世都搞不清楚。后妃選配的地域,明初一般在兩京(北京、南京)附近,明中葉以後則主要限於北京附近。還有部分妃嬪由周邊小國定期進貢,如成祖的權妃便來自朝鮮。

不得不說,這是從根本上抵制了外戚這一群體,且因為這些女子的來歷,多是出自低等級層或者番邦,加之明太祖明文規定「後宮不得干政」,《皇明祖訓》有載:「凡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是以明朝的後宮專政、外戚專權就沒有存在的土壤。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政權在血海中奪得,豈能容忍他人覬覦、染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運的大起大落使得他極度自卑又極度自尊,這種矛盾的心態,導致他比一般帝王更加看重皇權皇位,對他人更加猜忌,這之中後宮與外戚自然是他考慮的重中之重。



2. 明朝的選妃範圍極其明確

誠孝張皇后,他的父親也就是小糧官,也就是所謂的正兒八經的人家,家世可是無比清白。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時,才被加官為燕地兵馬副指揮。

朱元璋時曾規定從天下士民中採選宮女,入宮之秀女應在在13至16歲,非醫、非巫、非商賈和百工的女子才有資格參加選秀。

醫者,這在滿是女子的後宮,可是無比危險的所在,《皇明祖訓》有言:「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人入內。」連正規醫者都有明文規定,不許找來歷不明的人入宮來,畢竟懂醫者幾乎都懂藥理,要是心有怨氣,立馬就是大害,君不見歷代後宮大戲哪怕不懂醫者也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巫者,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說文解字》)古時候科學技術落後,人們大多是相信世間有神鬼的,而神鬼與凡間的溝通,正是通過巫者這一類人,是以不僅為了維護自己才是上天與凡間的唯一使者這一身份,又因為歷代斷之不絕、為害甚大的巫蠱之禍,是以不許巫者入宮;

商賈,這一類人,在人們印象里,都是惟利自重的。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 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

之得(《論貴粟疏》),而且那時候,國家所行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加之商賈多有算計,這樣的人留在朱家子孫身邊,朱元璋肯定不安心的;

百工,這些指士農商以外的其他。古代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這一點怕是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是認同的,不然也不會有如此一條。


3. 明朝選妃過程極其規範

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張氏在任太子妃時,為兒子也就是後來明宣宗選拔嬪妃,那一個個從各地來的女子,其衣食住行的每一丁點,可都被宮人詳細記錄,以作考評。

事實上,明朝宮女選秀過程甚是複雜。用現在的話說,差不多得經過海選、面試、初試、複試、試用等過程才能入得宮內。

清人紀昀在《明懿安皇后外傳》上記載過明朝宮女的整個選秀過程。那是明代天啟元年,明熹宗曾派各路人馬到全國物色13至16歲五千名女子。負責選秀的內監在看中了某家女子之後,會付出一些銀幣作為聘禮,然後責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里把她們送到京師。待所有的美女雲集京師後,然後分組。

分組後的第一天依然由內監來察視挑選,首先從整體外形上將一批女子淘汰,比如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均排除在宮女之外;第二天則挑選得更為仔細了,內監會從五官入手,檢查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等是否有不周正的,若有一處不周正即淘汰,看了五官還得聽聲音,侍侯皇帝老子或者妃嬪們,不能話都不清楚。因此,被選者被要求說出自己的籍貫、姓名、年歲等,若聲音混濁、嗓音粗濁,或應對慌張的即被淘汰;第三天,內監又有了另外的考核標準,先是拿尺量女子的手足,然後讓她們行走數十步,對那些腕稍短、趾稍巨,或者舉止稍輕躁者加以淘汰。

如此三天下來,差不多隻剩了千人左右。穩婆會將她們依次引入密室,進行更詳盡的觀察和挑選,比如探其胸部,嗅其腋,捫其肌理,再次篩選出三百人。

這三百人被禁在宮中生活一個月有餘後,相當於現在的試用期。在這一個多月里,穩婆等人會根據其性情、作風、智愚與賢惠及帝王的喜好,再選出「秀色奪人,聰慧壓眾」的五十人為妃嬪諸人。

就是這樣,過關斬將,一個備選女子才能進入帝王家,在那把人心當戰場的大明後宮,艱難生存,可能一生都難得見君王一面,最終孤獨而終,也難怪大明一朝民間女子對於選秀女這件事多是持消極態度。


明太祖朱元璋為後世朱氏子孫,可謂費盡心思,而事實也正如最初預料,大明一朝始終無後宮外戚之憂。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曾經說過:「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的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人們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歷來,政治文化的形成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出自人們對自己所處的客觀現實的思考與認識;二是過去時代政治文化的積澱和遺傳。作為明代后妃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其上述政治文化觀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治國方針和政治情感,說到底其核心都是不遺餘力地維護皇權、擴大皇權和鞏固皇權,使朱家皇朝的統治千秋萬代,傳之永遠。

參考文獻:《明史》《皇明祖訓》《大明風華》《史記》《明懿安皇后外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