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工作與死亡(2016) 紀錄片

夢裡仍有清風 發佈 2020-01-14T02:43:11+00:00

2020,在這樣一個新的十年里,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5G時代,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人類的生與死。其實,對於當下的某單個人,這確實會意味著人的就業機會被剝奪,生存的體制被打破,因為這些產業興起所帶來的就業機會遠少於被它淘汰的崗位數量,而對於下一代人,幾代人來說,這是一種社會的進化,

工作與死亡是有共通點的:它大部分情況下都在不是我們希望的情況下發生。人們用大好的時光來換取生活資源,又因失去了大好時光而衰老。

2020,在這樣一個新的十年里,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5G時代,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人類的生與死。你有對於人工智慧超過人類的恐懼嗎?你有面臨自動化取代工作的壓力嗎?是所謂的職業塑造了我們嗎?當自動化海嘯來臨時,我們該以何種方式生存?

反觀工業革命,我們難道不覺得科技的車輪又一次席捲而來了嗎?現在的智能機器不正相似於當時的蒸汽機,紡紗機嗎?目前還處於弱人工智慧時期,當非類人的人工智慧興起時,人類是否會爆發出又一次的「盧德運動」?摩爾定律失效的後矽時代又會是怎樣的?人類2.0時代什麼時候來到?其實,對於當下的某單個人,這確實會意味著人的就業機會被剝奪,生存的體制被打破,因為這些產業興起所帶來的就業機會遠少於被它淘汰的崗位數量,而對於下一代人,幾代人來說,這是一種社會的進化,涉及到了每一個人的生與死。從直覺上來說,大部分人都明白,日復一日乃至年復一年的機械工作只是在浪費時間,我們一直都在探索生存意義的船舶停靠在哪裡才能獲得寧靜。人類在哪裡結束,科技就將在哪裡興起。我們不支持死亡文化,所以我們探索生命延長科學,我們通過承諾無人見過、永無止境的天堂來安撫對死亡的恐懼,而死亡一直獲得勝利,我們不是畏懼死亡,只是對死亡的過程感到恐懼,但衰老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的。永生的課題是連接生與死永恆的橋樑,伴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它也變得更加明亮通透,通透得以至於我們不敢停下研究甚至放慢研究它的腳步。基因編輯與胚胎工程,3D列印與器官移植,腦波輸出與VR、AR興起,超人類主義者與賽博格人種的出現……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大腦不過是一條可理解的物理鏈,身體只是各個元件的有序組合而已,自然法則已經變得模糊,人為干預變得越來越強。

身處在這樣一個人均壽命早已突破80歲,死亡離我們越來越遠去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整個社會對這種發展的看法,我們整個人類面臨的道德與制度的限制,智能如果不擺脫人類的束縛則不可能達到強人工智慧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該何去何從?對於將來智能的觀點,一部分觀點是悲觀的,認為智能機器會主宰人類;但是我屬於樂觀的一派,人類的思想意識絕不僅僅是一張物理電路板,誰能說得清智力的本質呢?善於人際交流與具有創造力的人類說不定會帶來什麼驚喜呢。

我憧憬著可能不遠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也暢想著隨之而來的第四產業乃至第五產業。整個人類的聰明才智是社會進步,進化與延伸的根本,科學將我們的想像轉變為現實,未來就是那個你和我將要度過的地方,我對此頗感興趣。

我們不能放棄想像,你絕對應該相信這個世上早已有人過著你幾十年以後才能擁有的生活,早已享受著你幾十年以後才會了解到的科技。當然在我看來,真正想像力豐富的人或許早已與目前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了,找不到合適的接口對接真實,他們活在未來,活在想像之中不斷打磨自己,將他們無限的意識安全地保存在宇宙之外。所以,不要停止好奇與想像,或許我們不能思考得很遠,但我依然認為,想像力是治療無知必不可少的一味解藥,有時,難以置信就是無知的代名詞,意識不到變化的迅速性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目前生命中最可悲的莫過於科學聚集知識的速度要快於社會聚集智慧。----艾薩克 阿西莫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