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黑龍江省特有的食蟲植物——貉藻

易花得木 發佈 2020-01-14T02:44:55+00:00

食蟲植物|國家Ⅰ級瀕危珍稀物種——貉藻文:花木君自然界有很多具有捕捉和食用動物功能的植物,其中一類由於沒有消化酶,只捕捉而不消化吸收,諸如貝爾特羅嘉寶鳳梨,因而被叫做「捕蟲植物」,大概有300多屬都具有捕蟲功能,這些眾多的植物大概是植物界比較「貪玩」的。

食蟲植物|國家Ⅰ級瀕危珍稀物種——貉藻


文:花木君


自然界有很多具有捕捉和食用動物功能的植物,其中一類由於沒有消化酶,只捕捉而不消化吸收,諸如貝爾特羅嘉寶鳳梨,因而被叫做「捕蟲植物」,大概有300多屬都具有捕蟲功能,這些眾多的植物大概是植物界比較「貪玩」的。

捕蠅草

然而,另一類卻是屬於「饕餮」類型,不但捕捉蟲類,還分泌消化酶之類,把捕捉到的獵物消化吸收,從而促進自己的生長,這類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有的還會捕食小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因而有的食蟲植物也稱為「食肉植物」,諸如豬籠草等。

茅膏菜

據統計食蟲植物共計有630多種,分屬於10個科約21個屬。食蟲植物裡面,有的不食用蟲類也可以生存生長,諸如瓶子草等;而有的則需要消化昆蟲提供養料,才能開花結果繁殖,比如狸藻,看來食蟲是其自然生長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植物進化的結果。

豬籠草

前面我們介紹了不少食蟲植物,每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獨門暗器」,諸如瓶子草、豬籠草之類的大肚囊「陷阱」,捕蠅草的快速「夾子」,捕蟲堇、茅膏菜的粘液,狸藻的捕蟲囊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各具特色。並且這些食蟲植物形狀奇特,花色艷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今很多被開發成園藝品種,成為暢銷花卉。

捕蟲堇

然而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域,我國的食蟲植物種類相對較少,被列為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的更是鳳毛麟角。在我國稀少的食蟲植物裡面,其中有一種,是國家Ⅰ級保護瀕危植物,這就是——貉藻

貉藻(Aldrovanda vesiculosa L. Sp. Pl.),又名囊泡貉藻,為石竹目、茅膏菜科、貉藻屬浮水草本植物,長6-10厘米。葉輪生,每輪6-9片,基部合生;葉柄長3-4毫米,頂部具4-6條鑽形裂條,裂條長5-7毫米,葉片平展時腎狀圓形,長4-6毫米,寬6-10毫米,具腺毛和感應毛,受刺激時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外圈緊貼,中央形成一囊體,以此捕捉昆蟲;

花單生葉腋,具短柄;萼片5,基部合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3-4毫米;花瓣5,白色或淡綠色,長圓形;雄蕊5,花絲鑽形,花葯縱裂;子房近球形,側膜胎座5,花柱5,頂部擴大多裂;果實近球形,不開裂;種子由果皮腐爛而出,5-8粒或更少,黑色。

貉藻是單種屬物種,僅有1種,在我國分布在黑龍江省,另外在歐洲中部、南部,亞洲北部和東南部,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然而整體數量稀少。

據科學家研究,貉藻早在8500萬至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就在熱帶島嶼上與恐龍為伴,經過漫長地質年代頑強生存下來,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因而非常珍稀。

貉藻的捕蟲機制如同捕蠅草,其葉片通常呈現半透明的綠色,具有腺毛和感應毛,水中的水蚤和蚊子幼蟲等幼小昆蟲,經過時葉片迅速合併,細毛可以阻擋獵物逃脫,然後葉囊分泌消化酶,對昆蟲進行消化吸收。約一周時間,將獵物消化完後,捕蟲夾會重新打開,準備下一次的"狩獵"。



貉藻的捕獵速度驚人,據研究其捕捉小蟲子的反應速度大概在10毫秒左右,甚至比捕蠅草還要迅速,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反應最為迅速的植物之一。貉藻的捕蟲葉可以捕捉並消化獵物3-5次。當被捕捉的獵物太大時,它的捕蟲夾也會由於"消化不良"而壞死、脫落。

貉藻之所以稀少,是因為對水質要求很高,水體PH值要達到6才有生存可能,因而貉藻又是水質的監測員。然而,由於世界上整體污染嚴重,因而貉藻生境堪憂,面臨瀕危境地。在1999年,貉藻被列入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級別為國家Ⅰ級瀕危重點保護;在2016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評定級別為瀕危(EN)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環境監測力度的加大以及對瀕危物種保護的措施增強,貉藻的生存環境得到較好的改變。比如在2017年9月份,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保護區又發現了貉藻這一瀕危物種,植株數量接近一萬餘株,為世界罕見。希望不久的將來,貉藻能夠早日脫離瀕危境地。

2020-01-14易花得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