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西洋樂器的看不起學民樂的?不為考級,他們是發光的二胡少年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14T03:22:51+00:00

學西洋樂器的看不起學民樂的,這是樂器界曾經存在的「鄙視鏈」。更可貴的是,評委們發現,越來越多孩子不為考級學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民族音樂的執著追求讓人感動。

學西洋樂器的看不起學民樂的,這是樂器界曾經存在的「鄙視鏈」。電影《閃光少女》里,學校民樂團大膽和交響樂團「斗琴」,民樂「逆襲」讓觀眾拍手稱快。

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學習古箏、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樂器的孩子越來越多,直追學西洋樂器的孩子。

1月11日至12日在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舉行的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吸引來自長三角地區近200名學二胡的孩子參加,有評委說他們的表現讓人「看到了二胡的希望」。更可貴的是,評委們發現,越來越多孩子不為考級學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民族音樂的執著追求讓人感動。這些「閃光少年」,懷抱二胡,閃耀在屬於他們的舞台上。

參加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的孩子們

「二胡是我最好的玩具」

13歲的朱璟璇,憑藉《一枝花》和《豫北敘事曲》兩首曲子贏得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少年組「金二胡獎」。揚琴演奏家王瓏把朱璟璇演奏的視頻發到朋友圈,馬上有人留言:「這麼好的苗子,不學小提琴可惜了。」雖是一句玩笑,但也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偏見。

朱璟璇沒想過學小提琴。6歲時,外公有一次帶她去長風公園玩。她聽到幾位老爺爺在演奏樂器,覺得很好聽,挪不動步子的她坐在旁邊一聽就是兩小時。那時,她甚至不知道這件樂器叫什麼名字,就跟外公說自己想學。

二胡音色獨特,表現力豐富,但對初學的孩子來說,太難了。它只有兩根弦,沒有品位和指板,全憑耳聽手摸,音色和音準很難到位。「一開始拉了兩年都是鋸木頭的聲音,多虧鄰居們的包容和支持,不然我怎麼能堅持到現在。」朱璟璇伸出手指,上面都是老繭,「以前很疼,現在不疼了。」

學了二胡就沒時間玩了怎麼辦?朱璟璇瞪大眼睛說:「二胡就是我的玩具。我傷心的時候,無聊的時候,有二胡陪我玩,它是我最好的玩具!」

和朱璟璇自己找老師學二胡不同,同樣13歲的劉玫妤是在學校學的。她就讀的海華小學,民樂教育是一大特色。一年級學生都要選擇一件樂器學習,接受啟蒙教育。升入二年級,變成了小班教學。經過選拔,孩子們還可以加入民樂隊。

以民樂為特色的中小學不止海華小學一家。在金山區山陽中學,特級教師吳永祥50年耕耘,帶動了山陽鎮民樂教育的普及。如今山陽鎮3.5萬人口,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會吹拉彈唱。

除了中小學,上海市16個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幾乎都有民樂團。13歲的潘子鑒就是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民樂團一員,他在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獲得少年組銅獎。他還學過鋼琴和小提琴,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二胡。潘子鑒的媽媽韓晶晶說:「樂團每周都有訓練,到了寒假暑假還有集訓。集訓時每天練8個小時,挺苦的。但孩子經常有演出機會,比賽也拿了不少獎,越來越自信了。」

在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二胡專業副教授任華清看來,越來越多孩子學二胡,離不開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也離不開這些年上海中小學和各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對民族音樂的大力普及。「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孩子通過民族樂器,將中國人的印記、傳統文化的素養繼承下去。」

專業還是業餘?

許多從小學樂器的孩子,等到上了初中或高中,隨著課業加重,就面臨是否要放棄的抉擇。花太多時間練琴,會不會落下功課?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評委、二胡演奏家鄧偉民這些年教過100多個學生,他發現二胡學得好的孩子,一般數理化都不會差。「我常跟家長說,如果孩子二胡水平提高了,文化課下滑了,補課費我來出。學習樂器可以培養專注力,對細節的重視,會潛移默化幫助提升孩子的學習。」

參加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的孩子

學了多年二胡,比賽也拿了不少獎,要不要走專業道路?這也是許多家庭面臨的糾結。劉玫妤的媽媽嚴語心告訴記者,家庭成員已經為此開會討論了很多次。「孩子喜歡,想要考專業的音樂學院,長大成為二胡老師,我也很支持。但她爸爸不是很支持,覺得這條路太辛苦,要學成也不容易。」

朱璟璇的家長似乎更加堅定,因為孩子對二胡到了近乎「痴迷」的狀態。因為父母工作忙,71歲的外公劉棣仁陪外孫女學了五年二胡,被她的熱情和毅力打動了。她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練40分鐘二胡再去上課。晚上回來有時做好功課已經深夜10點了,還要把琴拿出來練一會兒才肯睡。小小年紀的她拿了不少二胡獎項,潛力十足。劉棣仁說:「有專家說,我們孩子就是吃這口飯的。她非常喜歡二胡,每天談論的都是二胡。而且她性格外向,敢拉,敢在舞台上表現自己。」

在任華清所在的上海大學,既有二胡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學數學、物理的學生拉得一手好琴。「學校民樂團里很多其他專業的學生,二胡拉得非常好。拉得好不一定就要走專業道路,他們也能有其他更豐富的人生志向。」

要踏進專業門檻並不容易,鄧偉民對那些有天賦和毅力的孩子的建議是:「不僅要學二胡技巧,更要多學習文學、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拓展藝術視野。要成為藝術家,就要形成自己的藝術觀,增加自己藝術表達的內涵。」

到民間發現好苗子

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發起人、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汝藝發現,近年來為了考級而學二胡的現象越來越少。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招生政策的改變,只有部分學校在招收藝術特長生時可能會參考考級成績,名額也非常少。另一個原因在於,越來越多家長樹立了正確的藝術教育理念,不再急功近利,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提升。

汝藝和部分獲獎選手

然而,市場上一些培訓機構中仍不乏以考級為賣點的,教學不規範、不嚴謹、不專業。上海音樂出版社副社長、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評委劉麗娟就發現,有一些孩子為了比賽,跌跌撞撞拉了難度很高的曲子,無論音準節奏還是對曲子的理解都沒跟上,效果適得其反。鄧偉民說,有的孩子考完十級後不到幾個月,就不會拉琴了。「學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和家長都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長。」

展演現場,許多家長都提到,要找到一個好的二胡老師太難了。二胡大師閔惠芬生前常常走到少年兒童當中表演、開講座,努力推動青少年二胡人才的茁壯成長。汝藝說:「閔惠芬老師是中國二胡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我們也希望向她學習,為孩子們的成才提供幫助。」

選手上場前,場外老師幫忙調試二胡

為解決基礎二胡教育優質師資缺乏的問題,汝藝在2016年把自己的二胡工作室開到了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將高校專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這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是首創。「學二胡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希望在民間發現好苗子,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土壤,展現他們的天賦。」

參加首屆上海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的孩子

作為一項公益展演,首屆閔惠芬·青少年兒童二胡藝術展演將為獲獎選手持續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未來,展演將集結全國各地二胡專家,為獲獎者開設免費的大師班。今年還計劃在江蘇宜興、閔惠芬的故鄉,為獲獎的孩子開一場小型演奏會,同時請專家「會診」,探討培養青少年二胡人才的方法和規律。汝藝希望,能有更多二胡專家關注青少年兒童的二胡教育,因為民族音樂是中華藝術的瑰寶,希望就在青少年身上。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視頻為13歲的朱璟璇演奏二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