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學體制和教學理念有何特殊的?

立思辰留學 發佈 2020-01-14T03:26:40+00:00

不管老師是用知識、幽默,還是美貌吸引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樂於在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搭建自己的知識金字塔,才是「教」制勝的關鍵。  雖然新加坡推行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們能學到的東西就少了,相反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往往更樂意去汲取知識,能學到的

  新加坡是一個亞洲島國,狹小,面積只有洛杉磯的一半,卻占據著重要的港口位置。由於文化繁榮,在新加坡生活,孩子們會覺得非常有趣,但壓力也不小。

  新加坡強調的教學模式是少教多學,這對於大多數老師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少教多學並不是字面的意思減少老師教學任務、增加學生學習內容。

  少教多學體現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學以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興趣為出發點,組織適合的課程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需要有效整合知識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獨立學習和思考。

  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課堂管理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出問題的永遠都是教學法。「學生在課堂里就像一個雷達,不斷地搜索信號,如果老師有意思的話,學生是無法抗拒的;如果老師沒有意思,那麼學生就會繼續搜索焦點。而班級里從來都不缺乏樂於當焦點的學生。這樣的課堂,老師註定是沒有競爭力的。」

  所以,我們常說老師其實就是演員,而每一節課就是舞台。不管老師是用知識、幽默,還是美貌吸引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樂於在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搭建自己的知識金字塔,才是「教」制勝的關鍵。

  雖然新加坡推行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們能學到的東西就少了,相反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往往更樂意去汲取知識,能學到的自然更多。

  並且在崇尚精英教育的新加坡施行教育分流制度,孩子們在小學離校時就要接受第一次分流,雖然這樣的壓力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生來說有點殘忍。但這也敦促了學生要主動去學習,讓學生們明確自己的方向。

  富強如新加坡,優質教育資源也同樣有限。教育部奉行:所有孩子都該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但並不是像美國那樣,所有孩子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所以,新加坡設置了藝術學校、體育學校、數理中學,孩子小學畢業後,就會被細分去向。

  成績最好的孩子,相當於特選生,將升入直通車課程項目,會有很多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考試、直接與名校接軌等,也就是說,孩子小學畢業只要成績優秀,基本上就跨進了精英高等學府的大門。

  成績上中等的孩子,會進入快捷流學校,學完中學的科目。

  中等偏下的孩子,會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讀中學。

  成績最差的孩子,會被直接發送進普通技術學校。

  過早的教育分流,為新加坡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但對於孩子和家庭而言,卻是殘酷無奈的。

  新加坡副總理說:「傳統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就業。而分流後的因材施教,大大降低了輟學率。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高薪工作、滿足感和自主權。讓每個家庭都能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在18歲左右才會停止發育。而小學後的孩子,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心理成長,都還有很大的空間。

  我們的孩子,要到十七八歲才會參加決定人生走向的高考,小學時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到初中或高中可能會進步、爆發。

  緩慢的分層和淘汰學制,給了孩子更多的機會,也排除了孩子發揮不穩定的偶然因素。

  儘管,新加坡的分流教育,讓職業教育和精英教育一樣專業又細化,更注重因材施教,更能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甚至很多家長也認為,分流教育,是對成功的另一種定義。

  相比新加坡,儘管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完美,但對於個體,對每個孩子而言,實際上更公平、機遇也更多。

  我們的中高考,雖然殘酷,但它不強制分流,它遵從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它讓更多孩子看到 「希望」,它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能成為精英,只要你懷揣野心,奮勇前行去努力。」

  在新加坡,考試非常多:課堂測驗、定位考試、評估考試、季度測驗、期末測驗……有的學校從一年級就開始,而有的學校,則從三年級開始。

  甚至有的教師還會「隨學隨測」:課堂上,每個孩子手上有兩個顏色的卡片,如果孩子無法理解老師的講述內容,可以亮出紅色卡片,表示自己「卡殼了」;而如果孩子能理解,就會亮出綠面。

  據立思辰留學介紹,雖然,考試給了孩子很大壓力,但對於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老師能了如指掌,還能隨時根據孩子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從這個角度而言,考試有很積極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