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唐朝留學制度,不僅要有文采,還有項條件讓人難以接受

古風君 發佈 2020-01-14T03:49:21+00:00

近期有個話題非常火熱,那就是武漢大學,清退了100多名外國留學生。這些國外留學生,在校期間可能因為學分沒有達到標準,所以武漢大學果斷採取了清退措施。其實我國在唐朝時期,大約有近萬名國外留學生來到長安、洛陽兩地進行靜心求學。諸如阿倍仲麻呂,就是留學生當中的傑出代表。

近期有個話題非常火熱,那就是武漢大學,清退了100多名外國留學生。這些國外留學生,在校期間可能因為學分沒有達到標準,所以武漢大學果斷採取了清退措施。其實我國在唐朝時期,大約有近萬名國外留學生來到長安、洛陽兩地進行靜心求學。諸如阿倍仲麻呂,就是留學生當中的傑出代表。可是,想要在大唐做一名稱職的留學生,不僅文化課要過關,同時手中還必須要有足夠的盤纏。

據《儒學傳序》記載:高麗、百濟、高超、吐蕃等諸國酋長子弟,入於國學之類。整個貞觀期間,總共大約有1萬名留學生,來到長安洛陽兩地。這些留學生來到長安洛陽之後,被分配在國子監進行學習,他們和正常的太學生享受同樣的教育培訓。我國封建時期的文化知識,大多還都是學習《論語》《尚書》,以及通俗點來說,就是四書五經。這些科目放到今天,我們地道的中國人或許都難以學習,因為其中的道理實在太過生澀。可是這些留學生,先要搞定語言和文字上面的障礙,更是難上加難。

同時於國子監內求學,每隔一段時間還會進行院內考核。考核的目標無非就是《論語》《尚書》《春秋》,以及讓這些留學生和本地學生,進行寫作比拼,最終採取優勝劣汰。且國外留學生想要進入國子監,還得要經過2~3次入學考試。只有在入學考試中達到一定的分數,才可以進行國子監求學。這點,有些類似於我們如今的某些名校進行的入學測驗,如果這些國外留學生連第1關都沒有過,那麼只能原地返回,畢竟唐朝是不允許國外友人逗留太長時間。

再加之古代水陸路並不通暢,來回往返時間較為漫長,且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還有不少的留學生在入學考試這一關,就被拒之門外,因此嚎啕大哭,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儒學傳序》中記載,有兩位日本學生和一名韓國學生,於貞觀16年,因為入學考試沒有通過,而被立馬遣返回家,所以古時的求學之路比如今更要艱難。不過這些留學生即使通過了入學測驗,而且也克服了語言和漢文字的難題,此後生活也並非那麼順暢。這些留學生要保持一定的優異成績之外,還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費而發愁。

舉個簡單的例子,從貞觀到開元期間,這些國外留學生,其家中背景都並非常人。其中,有一份簡單的數據,可以帶大家較為直觀的了解,每年需要花費多少積蓄學習貞觀13年,有一位新羅留學生,正式學滿回家。這位留學生在晚年時期寫了一本自傳,這本自傳中詳細記錄下,他剛到大唐身上帶了300兩白銀作為盤纏和學費。這300兩白銀,已經是全家積攢多年的積蓄,300兩銀子按照同等比例的貨幣換算,放到今天,最起碼也最起碼得有90~100萬人民幣左右。而這位留學生在長安呆了大約8年左右的時間,期間這位學生每天刻苦讀書,很少有課外活動,所以在吃穿用帶方面已經是較為節約質樸。可即使這樣,學成之後也已經是「彈盡糧絕」,期間還修書讓家人接濟。

這位新羅學生,每年在大唐學習要接近花費數10萬人民幣,這放在今天也是一筆巨款。如今,我們普通的大學生,每個3000元的生活費已經過得綽綽有餘。加上住宿書本費,一年至多不超過6萬元,這已經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所以來到大唐留學不僅文采要高,家底還得豐厚,不然真架不住這麼多年的巨額花費。不過這些留學生,真的從國子監畢業後,回到各個國家都是棟樑之材,也算是付出就有收穫。可是也有不少留學生,沉迷於大唐的盛世煥彩,不願回到故土。

但是這些「留守」留學生如果在未有於本國娶妻,想要求得一位大唐女子,還必須要入贅。根據《唐律》規定,這些外邦有人想娶大唐的女子,必須要入贅,而且一輩子就得留在中國,想要回家,只能算作省親。但是這些條條框框,依舊未能阻礙國外學子來到大唐求學的想法。所以想要在唐朝,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不僅要才思敏捷,且必須要有一定的家底,這點不管是留學生還是本地學生,都是一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