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狩獵活動對漢朝軍事實力的影響

二弟聊歷史 發佈 2020-01-14T04:38:16+00:00

西漢武帝時期,為了解決漢朝騎兵訓練不足的問題,漢武帝敏銳的意識到校獵活動在改善軍隊訓練,提升軍事實力有著巨大的作用,於是開始積極推動校獵活動的舉行。

導讀:

西漢前期,匈奴的大舉入侵促使戰爭形態從傳統的步兵與步兵之間的對決,轉變為騎兵與騎兵之間的對決。西漢武帝時期,為了解決漢朝騎兵訓練不足的問題,漢武帝敏銳的意識到校獵活動在改善軍隊訓練,提升軍事實力有著巨大的作用,於是開始積極推動校獵活動的舉行。

校獵活動的場所,由於能很好地模擬騎兵不同的作戰環境,既能強化士兵的騎射與格鬥技藝,提高了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又便於皇帝檢驗各軍的真實軍事實力,從而逐漸興起。

校獵活動訓練提升士卒軍事技能,重振軍威,表明校獵活動和漢朝軍力提升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一) 漢朝校獵活動興起的原因

①.校獵活動興起的歷史原因

漢朝校獵活動是從商周時期國君大規模的田獵活動發展而來。周朝雖然已經步人農耕文明,但是狩獵在當時仍然占重要地位,周朝的田獵活動已經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禮制。周天子舉行田獵活動雖然有多重目的,由於祭祀在當時周代社會是頭等大事,所以祭祀(「乾豆」指獵取野獸以做祭品)自然成為田獵活動的首要目的。

《禮記·王制》中就規定:「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漢朝的校獵制度雖然是由田獵之制演變而來,但是此時的校獵制度已經演變成為重要的軍事制度,祭祀的含義相對而來就大為的減弱了。總的來說,漢朝校獵活動是由帝王主持,大量士卒參與的大規模、有著特定的組織形式與程序儀式,並以訓練軍隊、較量武功及娛樂為目的的活動。

②.校獵活動興起的現實原因

西漢建立初期,匈奴就已統一大漠南北、征服西域。當時匈奴的軍事實力、疆域面積等方面都超越漢朝,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匈奴大肆侵略漢朝。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迎擊匈奴,不料卻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上,險些遭遇不測。漢朝統治者從「白登之圍」的失利中認識到,漢朝與匈奴之間軍事實力存在著巨大的懸殊,因而決定以隱忍的「和親政策」維護漢匈之間的和平,但卻始終未能如願,漢朝始終處於匈奴鐵騎的軍事威脅之下。

《馬遷.史記》記載:「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蕭關,......使奇兵人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

為了徹底解決匈奴之禍,西漢開始不斷加強對騎兵隊伍的建設,希望有朝一日能憑藉武力打退匈奴入侵。匈奴人自幼練習騎射,騎射本領非常高超。而漢族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不擅長騎射,因而匈奴騎兵的兵員素質要明顯高於漢朝騎兵。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

在西漢與匈奴騎兵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之下,通過軍事訓練提升漢軍騎兵實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校獵活動由於能同時滿足大批將士進行騎射、格鬥等軍事技能的訓練,演練的方式還最貼近實戰化,因而受到漢朝君主的高度重視。漢代校獵活動,正是從武帝起逐漸興起。

(二)漢代校獵活動的具體情況

①.漢代校獵活動的主持者與參與者

皇帝是兩漢校獵活動的主持者,而軍隊則是校獵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參加校獵的軍隊主要包括以北軍「五校」(「五校」具體是指中壘、虎賁、射聲、步兵、屯騎,因為他們全部隸屬北軍,所以又被稱為「北軍五校」)為代表的京師駐軍,期門、羽林等宮廷禁軍以及皇帝身邊的車駕扈從等。

《上林賦》中記載:「『孫叔奉乘,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文穎曰:『凡五校,今言四者,中一校隨天子乘輿也。」

校獵活動由於能夠很好地訓練和檢閱軍隊,便自然成為北軍將士進行軍事訓練的首選。北軍戰鬥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西漢京師乃至全國的安定,因而西漢的君主歷來對北軍的訓練格外重視。

②.漢代舉行校獵活動的時間與場所

周代的田獵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田獵之禮」,它要求天子田獵要不以嗜殺為目的。

《禮記·王制》里就規定君主:「不麝、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

漢朝校獵制度繼承了周代珍愛生命的思想,為了不危害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危害,漢代校獵活動多是在冬季舉行。特意在萬物凋零的季節舉行的校獵活動,是不以殺戮為目的,是出於一片珍愛生命的仁慈之心。

《七激》記載:「季冬歲暮。玄冥終統,庶卉零悴。王在靈囿,講戎簡旅。」

《西京賦》亦云:「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百卉具零,剛蟲搏摯......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陳虎旅于飛廉,正壘壁乎上林。」

長安上林苑是西漢皇帝經常舉行校獵活動的地方,上林苑遼闊的面積為校獵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多樣性的地形還可以模擬出各種不同的作戰環境,上林苑之內有著不計其數的野獸,則為狩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獵物,因此可以說上林苑是最優良的校獵活動場所。

《上林賦》云:「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

(三)校獵活動對漢朝軍事實力提升的影響

①.近乎實戰的方式訓練士卒,便於皇帝檢驗各軍的真實戰力

漢朝尤其重視騎兵的騎射技能,從而進行訓練。傳統訓練步兵的練兵場地由於空間上的限制,很難模擬出騎兵在長途奔襲中遇到的各種地形,以及騎兵之間對決時所面臨的複雜戰況。然而漢朝騎兵卻可以在上林苑頻繁舉行的校獵活動中練就高超的騎射技能,這是因為校獵活動中騎兵射殺的獵物是飛禽走獸,並且要求士兵在騎馬移動中準確射殺獵物,射殺的難度非常大,這種最接近實戰的校獵活動,也是最能檢驗漢朝騎兵的最真實水平。

《上林賦》描寫了皇帝乘車觀看大軍狩獵時的神態:「睨部曲之進退,覽將帥之變態。

皇帝通過狩獵活動檢閱各軍的戰鬥力,皇家苑囿中有很多飛禽走獸,士兵如果沒有高超的騎射、格鬥技能很難將獵物捕殺。狩獵活動中皇帝只要留心觀察各軍的表現,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士兵們的武藝如何,各軍的戰鬥力如何,以及將領們是否具備軍事作戰指揮的才能。

《西都賦》云:「然後收禽會眾,論功賜胙。」


狩獵活動結束之後,全軍將士首先要清點獵物,以供皇帝檢閱。皇帝對獵物檢閱完畢後,會根據殺獲獵物的多少對有功的將士進行大加賞賜,這種狩獵活動之後的論功行賞,勢必會激發全軍上下練習武藝和騎射的熱情,鼓舞三軍士氣的同時,進而提升漢軍整體軍事實力。

②.能夠提升士兵的軍事技能,鍛鍊軍隊運用戰陣作戰的能力

兩漢的軍事訓練活動主要是在校獵活動中展開,在活動中漢軍的騎射、格鬥等軍事技能都得到了有效訓練。無論弓射、弩射還是騎射,漢朝士兵都能做到箭不虛發,這足見漢軍射術的精湛。

《子虛賦》:「乘遺風,射游騏,......弓不虛發,中必決眥。」


雖然騎兵在武帝時已經成為漢軍第一大軍種,但是漢軍中仍保留大量步兵。為了提高步兵戰力,漢朝重視對步兵進行攻防格鬥技能的訓練,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漢朝士兵一般是通過徒手搏擊猛獸的方式來練習攻防格鬥技能。

《上林賦》就描繪出士卒與猛獸搏鬥的一連串畫面:「縱獵者......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蒙鶚蘇,絝白虎。」

自古以來,圍獵都是軍隊進行戰術演練的重要途徑,漢朝在校獵活動中已經懂得用圍獵的方式對大軍進行戰術訓練。校獵活動前野獸已經分類圈圍,圍獵主要鍛鍊軍隊的開合、聚攏和分割包圍等多種戰術,以達到合成訓練的目的。漢朝軍隊正是在一次次圍獵活動中熟練掌握了戰陣作戰的本領,並使之成為漢軍的一大優勢。

《七激》云:「部曲周匝,風動雲旋。合團促陣,禽獸駭憚。」

總結:

西漢建立初期,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戰爭形態從步兵向騎兵的轉換中,西漢意識到自己騎兵實力與匈奴騎兵實力存在著巨大的懸殊。如果想要憑藉武力打退匈奴的入侵,就必須提升漢朝騎兵的軍事實力。狩獵活動得天獨厚的條件,正好滿足西漢統治者訓練提升士兵軍事實力的目的。

在漢武帝和後繼君王的大力提倡下,校獵活動開始興起,並逐漸成為兩漢訓練提升軍事實力的主要手段。正是由於漢朝君臣對校獵活動的軍事意義有清醒認識,才使校獵活動在兩漢得以推行數百年之久,在這數百年中漢朝軍事實力因校獵活動的頻繁舉行而長盛不衰,在面對匈奴、鮮卑等外來侵略的戰爭中也是屢屢獲勝,即維護了漢朝邊疆的長期穩定與安寧,也為漢朝贏得了「強漢盛唐」的歷史美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