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這頭熊育兒有一套|《瑪莎和熊》值得看

曼陀說育兒 發佈 2020-01-14T04:46:49+00:00

比如,我女兒年紀小鬧情緒,在我和她的相處中,我摸索到的就是,讓她深刻地感受到即便她沒辦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但是她哭鬧背後的原因,媽媽和奶奶都懂,在幫她找東西時,我們會耐心地一個個將她可能想玩的東西給她,並順便話嘮一波,用語言轉移她的注意力,挨個地講一遍拿給她的是什麼。

周末,抽空在西瓜視頻看了豆瓣評分9.6分的俄羅斯動畫片《瑪莎和熊》。其實,這部動畫片早就火遍全球,畢竟這是僅用一集就在YouTube獲得33億點擊量並打破了吉尼斯紀錄的神片。

說實話,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這類型的動畫片了。但是看下去之後,我發現那頭名叫米沙棕熊身上有太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那種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壞情緒的家長們,更需要去看一看反思自己,面對孩子作妖時,你的應對可能連熊都比不上。

為何這樣說,因為《瑪莎和熊》揭示了許多親子相處之道,米沙是一頭獲得過無數馬戲表演獎的棕熊,退休後他的日常就是釣魚、下棋,日子過得可以說相當悠哉。可是,平靜的生活里卻突然闖進了一個人類小女孩瑪莎,從此米沙的生活就沒少嘆氣、扶額、翻白眼,可米沙從未將那些壞情緒向瑪莎宣洩。

在《瑪莎和熊》里,我覺得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接納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學會去情緒化管教孩子,培養出高情商、有教養的孩子。

你對孩子發脾氣孩子也會以壞脾氣回你

前兩天,我就聽朋友說住她隔壁家的奶奶情緒失控,對孩子發泄的事情。奶奶嘴裡嚷著「你給我滾!」然後一把將年僅1歲4個月的孫女推出門去,並給關在了門外。

朋友說她聽到走廊里不斷傳來孩子哭得聲嘶力竭的聲音,不忍心下打開門打探情況,卻抬眼就看到小孫女跪在隔壁家的門前,邊哭邊拍門嘴裡吐詞不清地叫著奶奶。

朋友抱起了孩子,慢慢安撫情緒,等安靜之後就敲門,讓奶奶放孩子進去。結果這個孩子一進去看到奶奶,就又開始大哭,奶奶氣著又把孩子給扔了出去,邊扔還變罵,「我收拾不了你了,你給我滾。」

經朋友了解,原來孩子哭是因為,孩子喜歡玩家裡一個細小尖銳的棍子,奶奶看到嚇到害怕孩子不小心戳到嘴裡或脖子,一把將孩子手中的棍子搶過來放在安全地帶。玩具被搶,孩子就氣哭了,不斷圍著奶奶轉哭鬧著要棍子。因為奶奶不允許,這位孩子就開始撒潑打滾,躺地上耍賴,怎麼說都不聽,就把奶奶氣得夠嗆,所以做出了不恰當的事情。

而這也不是我第一次聽見這位奶奶控制不住情緒,傷害孩子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句話早已傳進我們做家長耳中,可不一定進入了我們的心靈。

記得在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里有一期賈乃亮向醫生諮詢孩子的一些毛病是不是遺傳?醫生當時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是受家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實孩子是鏡子裡的你。父母會帶給孩子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所以當家長的需要有一個意識,就是通過孩子要學會約束自己。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些「作妖」行為疲憊煩躁,當看到自己辛苦收拾好的家被孩子搞得亂七八糟時,心中怒火直線升騰;當面對孩子執意要去玩對他危險的物品,你所有的解釋他都不聽,只管撒潑打滾以求達到目的時,心中耐心就會直線告罄……

那位奶奶,就是將壞情緒宣洩給了孩子,結果孩子有樣學樣,也充滿了壞脾氣。如果奶奶知道「鏡子理論」,她也許就會明白,這是孩子的「以牙還牙」,可是她不明白,所以帶出來了一個壞脾氣的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互相傷害。

你對孩子耐心你的孩子就會充滿安全感

在《瑪莎和熊》的第一集,我仿佛看到一個熊孩子在我面前,不斷挑戰我的抗壓能力和承受底線。

瑪莎的出場一點也不討喜,無知無畏,把正在外面釣魚享受退休生活的米沙家搞得一團糟。米沙家裡滿牆的獎盃獎牌紀念著他輝煌的過往,這也是米沙珍視的過去。可是這些在瑪莎眼中卻只有一種解讀,「哇,好多玩具。」

因為瑪莎的誤闖,米沙家可以說是遭遇了一場「蝗災」,屋外屋內一片狼藉。回家的米沙看到這幅景象滿是驚訝,看到正在床上蹦躂得開心的瑪莎,米沙只是把她拎起來放在門外,沒有打罵。

雖然都是驅逐孩子出門,但與前文中奶奶的做法完全迥異,何況此時瑪莎對於米沙來說還是一位陌生人。

即便如此,不斷被瑪莎打擾的米沙,還是會因為想到瑪莎深夜在森林裡不安全,晚上打著手電筒去找瑪莎。這個舉動,讓我看見了藏在米沙碩大身子裡的那顆「慈心」,就好像那些因為懲罰孩子做法失當之後,後悔不已的大人們。

隨後,米沙冬眠被瑪莎強行打斷,沒個安生日子。戰勝困魔,強行打起精神,不得不站在廚房裡為瑪莎做飯,還得防著瑪莎搗亂的米沙,也像極了那些個在冬天與溫暖被窩抗爭,不得不起床為孩子們做飯的我們自己,敏捷防備的手段都是和小惡魔們鬥智鬥勇過程中鍛鍊出來的條件反射。

面對自己精心準備的聖誕樹被瑪莎給毀了,米沙選擇了帶著鋸子和瑪莎一起去雪地里重新再尋找一顆新的聖誕樹。面對瑪莎對森林動物腳印的好奇,在兔子和狼的腳印區分上,不管米沙怎麼教瑪莎還是會講錯,米沙也沒有發脾氣……

短短几集,米沙就讓我們當家長知道,在孩子的成長中,你的脾氣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但是包容、理解可以。

正是米沙的好脾氣,瑪莎擁有充足的安全感,所以才敢在米沙面前各種折騰,當一個熊孩子,好奇地用一種看似破壞的方式去了解這個世界。

育兒我們需要謹記我們都曾是孩子

當媽媽以後,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從未對女兒發過脾氣。雖然,她才一歲多大,朋友們也常笑我,「以後有得煩,看你能堅持多久。」

確實,隨著月齡的變化,她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特別會走路之後,育兒模式就從我們讓她呆哪裡,她就在哪裡變為了她想去哪裡,就得去哪裡。不受我們大人管控,在家裡也喜歡丟東西,翻箱倒櫃的搗亂,不讓干就會不開心、哭鼻子。

可是,對於她不受控的情緒,我們大人就得跟著亂來嗎?大人和小孩的區別之不就在於大人懂得自控嗎?我曾經看過一篇漫畫文,圖文並茂地向我們大人傳遞著一個幼小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多麼奇妙,大人眼中的稀鬆平常在孩子們眼裡卻大不一樣。

我們眼中裝著物品的普通盒子,在他們眼中卻是蹦躂出許多驚喜的神秘禮盒,所有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那麼的新奇和古怪。所以,孩子們喜歡這裡摸摸,那裡咬咬,一個簡單的把小球裝進杯子裡,又把小球搖晃著,摔出來的動作,即便一次性重複十遍以上,下一次做他們依然興致盎然。

我們大人與小孩子的認知程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以大人的思維去評判、評價孩子的行為,不啻於對孩子進行「降維打擊」。

我很慶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有了這樣一個育兒意識:學會將自己歸零,讓自己重新變為孩子,以孩子的心情和狀態去理解我們的孩子。

基於這樣的思想,再去看待孩子的壞情緒和破壞王表現時,我有了一顆平常心,漸漸懂得育兒是一條從失控慢慢接軌到有序的過程,這是一個接納、理解成長的過程,需要極度的耐心和自控,讓我們在孩子的生命中從掌控者慢慢變為旁觀者。

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可以嘗試去情緒化管教

在對孩子行為有同理心後,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我的經驗是可以先對自己提出三連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對我們大人壞情緒的一個積極暫停,可以讓我們從發怒中跳脫出來,思考我們行為目的。

  • 1、為什麼孩子是這種表現?

有時候,即便面對我那才一歲多的女兒,她一些行為做法,都會讓我產生一種,「她是故意氣我」的假想,感覺她怎麼這麼煩人。

這一刻,我會警惕自己的表現,試圖理解小朋友詞彙量有限,很多她需要的物品用言語無法表達,她就會雙手指向一片物品吼吼或是尖叫,要是沒拿對她想要的東西,就會急到氣哭,要哄一段時間才行。

當我們帶著好奇心去挖掘這種不當行為背後的緣由,我們就能明白孩子這些行為其實是在說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控眼前的境況。

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從理解的角度給出孩子們需要的反饋。

  • 2、針對他的行為,我想教育他的是什麼?

不管孩子怎樣不當的行為,我們會希望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們明白比起用發脾氣這種簡單粗暴地手段,孩子們有更多和諧的方法達成所願,有更好的方式讓我們家長注意到他們。

我們希望他們吸取經驗教訓,用一點一滴的小事,慢慢地傳遞出有關自控、分享、理解、負責任等等道理,在不同的事件里學會找到自己的對人對事的方式方法。

  • 3、怎麼做的教育效果會更好?

因為想教育的不是以暴制暴,那麼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發育階段就應該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我女兒年紀小鬧情緒,在我和她的相處中,我摸索到的就是,讓她深刻地感受到即便她沒辦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但是她哭鬧背後的原因,媽媽和奶奶都懂,在幫她找東西時,我們會耐心地一個個將她可能想玩的東西給她,並順便話嘮一波,用語言轉移她的注意力,挨個地講一遍拿給她的是什麼。

也許因為明白需求會被看見,所以她很少出現哭起來就止不住的情況,常常眼淚還沒出來,聲音就收了,又開心地玩起來了。

大齡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與他們進行情感連接,在評價孩子行為前,先表示你明白為何他會有這樣的舉動,對他的感受進行認同,然後再示範怎樣表達會更好。

總結:

育兒路上,我們每個大人面臨的情況會不一樣,但是保持自省的態度,先對自己發問,不用恐嚇的手段對待孩子,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更好的辦法,除了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當下面臨的問題,也能夠讓孩子漸漸培養出遇到事情做出明智決策的高效大腦,從長遠來看,怎麼都比發泄情緒來得更好不是嗎?

孩子是鏡子裡的自己,這場育兒育己的修煉,沒得偷懶,我們一起共勉。而這部《瑪莎和熊》能讓我們家長反思自己育兒做法,讓孩子收穫歡樂的動畫片,也確實值得一看。

我是曼陀,歡迎關注 曼陀說育兒 以史為鑑,以科學為本,育兒路上的那些坑,我們一起面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