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極力封禁的一本書,作者過世多年,都差點被拉出來鞭屍

送歷史個救生圈 發佈 2020-01-14T04:46:54+00:00

眾所周知,在清朝歷史上,滿清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搞了很多起「文字獄」。郭嵩燾,字筠仙,號雲仙、筠軒,是晚清名臣,湘軍的創建者之一。

眾所周知,在清朝歷史上,滿清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搞了很多起「文字獄」。一些人因為一首詩或幾個字,被抄家砍頭是時有的事。除此之外,滿清統治者為了愚弄百姓,還封禁了很多書。如清朝末年,有位外交官就因將自己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寫了下來,被群臣攻擊。統治者不僅將他的日記毀版封禁,在他死後,還差點將他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這位倒霉的大臣是誰呢?他就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

郭嵩燾,字筠仙,號雲仙、筠軒,是晚清名臣,湘軍的創建者之一。他出生於嘉慶二十三年,道光十五年中秀才,次年進入著名的嶽麓書院讀書。在讀書期間,他受湘學影響不淺,摒棄玄虛浮詞,主張經世致用,堅韌不拔的理念。道光十八年、道光二十年,他在北京參加會試,兩次名落孫山後,跑到杭州給浙江學政當了幕僚。

鴉片戰爭爆發後,由於浙江地處前線,所以一向視英法等國為「島夷」的郭嵩燾見識到了這些西洋人的厲害,從此他改變了對歐美等國的看法。不甘游幕生涯的郭嵩燾再次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終於在道光二十七年,第五次會試時中了進士。後來他協助曾國藩創辦湘軍,成為曾國藩的得力助手。當他因公務路過上海時,見識了外國人創辦的圖書館和建造的輪船,思想再次受到觸動。

此後,郭嵩燾在官場也是起起伏伏。直到雲南發生「馬嘉理案」,英國藉此要挾中國,要求中國派官員前往英國道歉,郭嵩燾才被再次啟用。郭嵩燾因為熟悉外務,所以在光緒元年八月被加授為出使英國大臣,他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駐外使節。消息傳出後,頑固派紛紛對郭嵩燾進行指責、批評,還有一些文人寫對聯諷刺他是漢奸、賣國賊。慈禧太后為了寬郭嵩燾的心,數次召見他進行勉勵。

光緒二年冬,郭嵩燾正式率領官員啟程赴英。由於當時清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洋人的厲害,所以便要求駐外使節將自己在國外的見聞都詳細地記錄下來。換句話說,就是要他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除了郭嵩燾之外,其他駐外使節都是挑國外比較不堪的地方進行記錄,目的就是凸顯出清朝天朝上國的優越感。但郭嵩燾卻比較實誠,詳細的記錄自己赴英途中的所見所聞。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該進行研究和學習。

他的這些見聞都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使西紀程》中,並讓人快馬加鞭的送到了總理衙門。結果此書被少量印發後,立刻遭到了頑固派官員的口誅筆伐。湖北人何金壽更是彈劾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朝廷的士大夫們都認為郭嵩燾的這本書會引起國家大亂,應該進行封禁銷毀,郭嵩燾則應該被撤職查辦。慈禧有心替郭嵩燾說話,但也無法駁群臣的意見。

最終,《使西紀程》被下令毀版封禁,並禁止流傳。而郭嵩燾也迫於壓力稱病辭歸。郭嵩燾死後,李鴻章上奏請國史館為他立傳,並賜諡號,但並未獲得朝廷批准。清廷還再次發布上諭:「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的書籍,頗受外界爭議,所以不為其追贈諡號。」後來中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大力打擊洋人。便有官員向朝廷建議,將與洋人「勾結」的郭嵩燾掘墳鞭屍,以儆效尤。還是朝廷考慮到此舉有傷風化,所以郭嵩燾的墓才逃過一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