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大V出走,知乎對科學類創作者「下手」了

刺蝟公社 發佈 2020-01-14T04:55:43+00:00

作者| 語境編輯 | 石燦「人在北京,剛下看山。」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知乎的看下活動,簽到後拿到一個小袋子,上面印著Solgan「致敬知識,格物致知」,袋子裡還有小驚喜——一個劉看山職人系列盲盒。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人在北京,剛下看山。」

知友Havo在知乎問題「參加「致知計劃之科學季」榮譽盛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寫下自己的感想。

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知乎的看下活動,簽到後拿到一個小袋子,上面印著Solgan「致敬知識,格物致知」,袋子裡還有小驚喜——一個劉看山職人系列盲盒。

「致知計劃之科學季」瞄準了極具專業價值和獨特性的科研從業人員和科普愛好者,初衷是對這些「寶藏型創作者」進行更大激勵,推動平台優質內容持續產出。它由知乎聯合國內6家頂級專業科普機構共同發起。

活動從2019年11月1日開始,到12月31日結束。兩個月里,有超過5萬名科學領域專業創作者參與到活動中來。

1月11日頒獎典禮的女主持人,是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暗涌」,也是「致知計劃之科學季」的參賽者。順利完成下午的主持任務後,她在最後頒獎環節上,抱回了「科普徵文大賽」和「圓桌獎」兩個獎項。

這場知乎「科學家」大聚會,吸引了近500名像「暗涌」一樣在知乎熱愛分享的創作者到場。他們來自航空、物理、生物、醫學、心理學等專業性較強的「硬核」知識領域,在知乎的樂趣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科普」和「闢謠」。這也是頒獎典禮的兩大主題。

知乎上有一個「有味道」的問題,「能不能科學的解釋一下屁能傳播多遠」。

物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子乾經分析得出,「屁的分子平均初始速度跟子彈差不多,但由於在空氣里會受到非常劇烈的擾動,因此我們隔一會兒才能聞到」。但他的分析可不是「鬧著玩」,理論依據都來源於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專業書刊和論文。

科普不僅意味著普及嚴肅知識,更在於用科普的思維和理論去解釋問題。在知乎,除了分享硬核知識點外,創作者們也喜歡用科學解釋腦洞大開的問題。

在科學領域的高品牌認可度和強內容影響力,是知乎區別於其他內容社區的一大特點。

「科普到底是什麼?我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

「太空精釀」是知乎航空航天領域的優秀回答者,「科學季」共誕生了9期周榜的榜單,「太空精釀」因持續分享周周榜上有名,可謂是此次活動的傳奇。有人說他的創作內容衝突感鮮明,好似上九天攬月飲一壺好酒。

他是知乎科學領域創作者的代表。「如何看待2020年將要發射的長征八號可回收火箭?」「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2019年航天界有哪些值得被記住的事件和成就?」在這些問題下,他細緻的梳理、嚴謹的解讀和準確的表達,獲得了數萬網友的贊同。

作為第一位分享嘉賓,「太空精釀」明確了科普的重要性,他認為科普擁有改變行業、甚至改變世界的力量。

「科普本質上也是被我們的需求而創造的,因為有人讀科普,想知道我們的未來在哪裡。科普之後,人知道的更多,反而創造了更多需求。」這是一個正循環。

對於知乎上的創作者來說,在平台輸出科普內容後,獲得其他知友們的反饋和更多互動提問,進而繼續科普工作。這也是一個正循環。

如何讓知友關注自己的回答,讓大眾看懂科普內容,也是創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太空精釀」舉了一個例子——如何用簡單的方式,讓人們接受「西部人民還在吃草,航天有什麼用」。

「比如告訴美國人,你一年在哈勃望遠鏡上花了1.6美元,你為卡西尼號花了0.8美元,但哈勃望遠鏡為你工作了30年,卡西尼號在土星工作了16年,只要你買一瓶啤酒交的稅就夠養活這些任務。」

圓桌環節的嘉賓阮光鋒也同意科學降維的做法,「有時候科普,得把一些複雜的科學道理得轉化成大家生活裡面特別貼近的東西,去告訴我們的公眾。」

對於許多科學工作者來說,科普過程中最不能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謠言。現實中「被收智商稅」的情況層出不窮,如何科學闢謠,也是科普工作的一個重難點。

在這場頒獎典禮上,知乎與「科學闢謠」平台,聯合發布了2019年度知乎網友闢謠榜。

2019年8月30日,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共同啟動了「科學闢謠」平台。知乎作為具有「最高知的用戶平台」稱號的內容社區,一直將科學領域當作重點運營內容,也正順應了國家對普及科學技術和闢謠工作的趨勢。

闢謠榜公布了量子波動速讀開發大腦、 口紅用「胭脂蟲」屍體做成、痛經剋星「布洛芬」可能致死等十大謠言。其中「量子波動速讀開發大腦」的闢謠者,就是習慣用「不正經」圖文正經科普的「網紅」,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畢導。

圓桌環節的幾位嘉賓也對榜單謠言進行了科學的解釋。物理老師陳征經常在網上處理像「牛頓的棺材板按不住了」這類問題。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內容不夠、平行宇宙」。他覺得量子的確是這兩年被「玩壞」的名詞,並預測下一個中招的可能會是「天使粒子」。「謠言鑽的是缺少答案時感到恐慌的空子,永遠會層出不窮,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基本的科學思維去打破它。」

在知乎,科普闢謠的道路上並不孤單。不僅有優秀回答者和知友較真糾錯,平台還與各種各樣的院所、夥伴機構們展開合作。

本次「科學季」也設置了機構獎,頒給了混亂博物館、星球研究所、果殼、KnowYourself、中國科普博覽五個機構帳號。

網絡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在網際網路上、在新媒體環境下做科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包括中國科普博覽在內的許多科學院、研究所,都在推出自己的公眾號新媒體平台,把知識包裝起來。

「機構科普」為知乎的內容生態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增加了平台的專業度和權威性。

「科學探索在不斷地認知邊界,而科普卻在科學與大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知乎聯合創始人、CTO李大海告訴觀眾,為了搭建和維護橋樑,知乎投入了很多算法、產品和運營的資源和力量,讓優質專業的內容能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流量。在2019年,知乎對優質專業內容的發現識別量是過去八年的2.5倍,並且分發比例提升15%。

在過去的兩個月期間,為全方位加速創作者的成長,知乎提供了10億流量和80萬元獎金,舉辦了4場「科學創作訓練營」和「行業專家面對面」活動。報名總人數達到5.4萬,產生優質的回答和文章共計3.7萬篇,新增內容的曝光次數達3.64億 ,獲得贊同數超過400萬。

知乎的「致知計劃」是個長期項目。未來,知乎還將擴大範圍,陸續舉辦「致知計劃」之藝術季、文學季等主題活動,激勵更多領域的內容創作。

儘管知乎在商業變現這條路上阻礙重重,平台的優質、專業的內容依然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致知計劃」這個能為創作者謀福利,也讓知乎競爭力變強的項目,可能是在知乎9歲之際,送給自己和9年來支持自己的用戶,最好的生日禮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