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尼開始進擊東南亞!青雲如何夾縫求生?

牛華網 發佈 2020-01-14T05:39:20+00:00

2012年成立,三年實現千萬級人民幣稅後凈利潤,入圍《2017上半年全球獨角獸名單》,7年打造出以公有雲、私有雲、託管雲、混合雲"四位一體"統一架構交付的的雲平台,說它是國內公有雲市場躥出來的一匹黑馬似乎並不為過。

作者: 江路

12月25日,也就是2019年的聖誕節,青雲QingCloud宣布出海東南亞,印尼雅加達區將是此次出海征程的第一站。

青雲是誰?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這些耳熟能詳的BAT大佬們而言,青雲或許顯得比較寡眾。然而它這些年的成績卻不可小覷。2012年成立,三年實現千萬級人民幣稅後凈利潤,入圍《2017上半年全球獨角獸名單》,7年打造出以公有雲、私有雲、託管雲、混合雲"四位一體"統一架構交付的的雲平台,說它是國內公有雲市場躥出來的一匹黑馬似乎並不為過。

在東南亞早就被國內一眾雲計算先驅們趨之若鶩紛紛搶占後,青雲的這次出海行動似乎有點晚。面對阿里雲、騰訊雲等的先發優勢,國際巨頭AWS、微軟等的強勢擠壓,還有其它雲創業公司如UCloud、京東雲等的奮力拚殺,留給青雲的機會還有多少?

"兩條腿走路"的出海戰略

國內雲巨頭們的戰爭早已從場內轉移到了海外。

一方面,在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創新口號下,一波本土企業如金融支付、製造等開始走向海外。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這些走出去的企業迫切需要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作為其業務發展的支撐,以滿足用戶對響應速度、質量、安全等的需求。這自然帶動了國內雲服務廠商走向海外的步伐。

另一方面,國內公有雲市場也幾近飽和。除了傳統的IT廠商、運營商之外,BAT等網際網路巨頭早已加入雲計算陣營並迅速跑馬圈地,再加上AWS、微軟等國際巨頭的強勢擠壓,新興雲計算公司面臨的競爭相當嚴峻。尋求增量市場成為這些雲服務商們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出路。

鄰居東南亞便成了這些雲計算廠商眼中的香餑餑。

根據谷歌與淡馬錫在2016年發布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東南亞以2.6億的網民數量和14%的複合年增長率,已成為世界上網際網路應用增長最迅猛的地區。相較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成熟的雲市場而言,東南亞因基礎設施落後,雲計算市場還尚屬藍海。再加上相近的地緣關係,以及政策利好因素等,"到東南亞去"幾乎成了國內雲廠商的不二之選。

比如作為BAT領頭的阿里雲,早在2014年就在香港開通了首個海外數據中心,並以此開始了在全球不斷落地數據中心的雲征程,從北美、日本,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更是阿里雲搶占亞太市場的橋頭堡。

以遊戲和視頻業務見長的騰訊雲也於2016年出海東南亞,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他們一方面服務那些拓展海外業務的遊戲廠商,同時也服務騰訊自身在遊戲、音樂、視頻、微信等業務上的大量海外用戶。騰訊雲還於近日宣布,2019年的出海目標是要達到海外營收同比增長4-5倍。

與大多數雲廠商第一站選在印度不同,青雲把自己出海的第一站選在了印尼。青雲QingCloud運營副總裁林源介紹說,印尼與中國3-5線城市的狀況特別相似,其網際網路整體滲透率高達50%,以15-35歲的年輕人為主。而且印尼以國有經濟為主導,能源、金融和製造為三大支柱產業,不乏大量新湧現的創新企業,他們對IT的需求很高,作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雲計算在這裡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實際上,青雲很早就開始了出海的籌備工作。2014年,青雲開放了位於香港的亞太1區數據中心,2018年開放了同樣位於香港的亞太2區,目的就是以此來輻射整個亞太市場,也是為正式出海做準備。此次出海,也是在公司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對當地經濟形態和網際網路狀態進行了多次摸底後的有備而來。

然而,不管東南亞市場,還是印尼地區,競爭都相當嚴峻。在印尼,除了國際雲計算巨頭AWS、微軟外,國內先行出海的阿里雲、騰訊雲也占據了先發優勢。尤其阿里雲,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雲在亞太市場占有率高達19.6%,穩居第一。而且阿里雲還於2018年開通了在印尼的數據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對此,青雲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兩條腿走路,即"產品+服務"。這與青雲2014年在國內開疆拓土時布局的戰略如出一轍。

林源表示,青雲提供的不但有公有雲服務,也有私有雲的產品。在印尼,存在大量的創業公司和網際網路企業,但更多支柱型行業如政府、金融、製造等,由於行業監管的原因無法直接擁抱公有雲服務,這也是青雲輸出私有雲產品的原因。

"我們前期調研發現,在印尼當地還有很多大型企業沒有上雲。他們還在用傳統的IDC,但是已經有了雲化的需求,需要一些新工具、新技術來幫助他們上雲。"

具體到產品,青雲在印尼第一波主打的是標準化、簡單型的產品,而不是全棧的軟體服務。主要有三款:超融合易捷版、桌面雲和容器雲。他們可以滿足企業對IT基礎架構高性能、高可靠、可擴展、簡單易用的需求,降低企業上雲門檻,幫助企業快速搭建雲平台,低成本實現"上雲"。

然而,傳統企業問題複雜,往往需要混合IT做支撐。尤其是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企業既需要私有化的產品,也需要公有雲服務,這就為青雲的服務提供了可增值的空間。"全維雲或超級混合雲是我們最終的服務方式。未來的客戶一定是混合雲的架構。"林源自信地表示。

目前,青雲已與印尼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合作,擁有印尼本地最核心的機房,它可以對接主流的網絡運營商,確保用戶在本地的網絡訪問質量。

深度本地化,而非單打獨鬥

雲廠商在出海時,都會從自己最擅長的區域切入。比如阿里雲的電商、金融業務,騰訊雲的視頻、遊戲業務等,QingCloud也不例外。

林源介紹說,QingCloud將以其擅長的網際網路金融和跨境電商為主,主要服務本地三個客戶群:一是中國出海東南亞的企業,比如互金、電商等。他們主要以採用青雲的公有雲服務和網絡服務為主;第二類是在東南亞有分支機構的中國企業。這類客戶主要是對網絡的需求,用網絡連接分支機構。青雲的SD-WAN接駁了印尼本地網絡和國內網絡,這樣雲服務不但覆蓋印尼本地,還輻射東南亞,甚至回國。國內的分支機構可以用SD-WAN解決東南亞跟國內互聯的問題,同時,出海東南亞的企業也可以利用青雲的網絡服務,連接海外最終用戶和自己的雲服務。

第三類是,在東南亞本地或者印尼本地的支柱型企業,比如金融、政府、能源、製造業等,這類客戶的需求是以私有雲產品為主,這也是青雲在海外的重頭目標。

"類似於國內正在做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當地支柱型行業客戶對IT的需求更高,份額更大,也更穩定。這部分客戶將是我們的重中之重。所以私有化產品的售賣甚至會超過公有雲服務。"林源表示。

在具體的打法上,與阿里雲、騰訊雲類似,QingCloud也選擇與本地合作夥伴合作,共同開拓海外市場,而不是獨自衝鋒陷陣。這很好理解,一方面,國內雲計算廠商出海,第一必須要做到合規,全面滿足當地市場及政府監管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溝通的本地化,只有印尼當地人才能充分了解客戶的訴求。

如何實現本地化運營幾乎是所有雲廠商出海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林源認為,"最關鍵的是能否找到當地最適合的那個人,而且要賦予其足夠的決策權。否則很難施展。"

林源透露,今年的目標是先把本地化團隊組建起來,包括產品的本地化,如產品的介面、文檔、安裝部署、培訓等實現英文化或者印尼語化。明年的重點是本地化團隊運作和本地化市場的商業化開拓。第一批客戶將以中國企業出海業務為主。

在青雲的整個出海戰略里,印尼只是第一站。接下來,青雲的戰線還將陸續觸達印度、非洲、南美等地。

"出海的路線一定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且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更專注於增量而非存量市場,這是青雲出海的宗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