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8個字道出真相

百曉生侃中國史 發佈 2020-01-14T05:41:36+00:00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並起,之後天下三分,曹操北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據守江東,劉備占據川蜀富饒之地。

所謂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並起,之後天下三分,曹操北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據守江東,劉備占據川蜀富饒之地。各方政治集團中的能人志士們有的是以一當十的悍將,有的則是運籌帷幄的指揮家,這類人物數不勝數,人們也許都記不住他們的名字。然而倘若提及諸葛亮,那可就是家喻戶曉了。

此人字孔明,號臥龍,年輕之時就自比為管仲樂毅,但卻不曾入仕,只是躬耕於南陽。即使如此,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仍然能夠準確地分析出天下的局勢,看出三國鼎立的歷史趨勢,為劉備制定了大致的政治方向。可見諸葛亮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不僅在《三國志》中有很高的評價,在《三國演義》中更是神乎其神,才智可以說吊打同在三國時期的很多謀士,就連三國時期的大贏家司馬懿,也在諸葛亮這裡吃過不少的虧,在諸葛亮死後視察到蜀軍遺留的營寨還感嘆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又或許至今我們仍然能夠聽到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

那麼既然諸葛亮的才華被這麼多的人所認可,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有謀略額,能夠運用兵法,但卻偏偏在劉備將蜀漢大權交付到他手上之後就一直屢戰屢敗呢?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是蜀國經歷過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國家實力羸弱,難以與曹魏大軍抗衡。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嗎?說道這裡,我們先來看看在劉備去世之後,都做了哪些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未報二弟關羽之仇,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但由於策略失誤,被陸遜擊敗,劉備也逃亡白帝城,最後鬱鬱而終,在臨死之前將匡扶漢室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經過夷陵之戰和劉備病逝白帝城,蜀國的元氣大傷,要想興復漢室,當下最重要的是修養民生,待得實力恢復之後再謀他事。

公元228年,經過休整蜀漢王朝的實力日益強盛,諸葛亮認為到了出兵伐魏的時機。諸葛亮對於此次北伐也格外的重視,面對魏延的奇襲之計沒有採用,認為還是要安全穩妥的從平坦的路上出去,這樣一來便有百分百的獲勝把握。曹魏的朝廷和民眾聽說諸葛亮出兵伐魏,都很懼怕,甚至在天水、南安、安定等多處地方都出現了違背曹魏而響應諸葛亮的現象。但是由於諸葛亮錯用自己很賞識的馬謖,後者違背諸葛亮的囑託,失了街亭,導致蜀軍只好退軍,之後更是揮淚斬了馬謖,第一次北伐失敗。

公元228年底,經過整頓的蜀軍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陳倉,但是由於早有防範,蜀軍久攻不下,隨後自退。又過了一年,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但是遇到魏將郭淮的救援,使得蜀軍只得到兩個郡。公元231年,諸葛亮包圍祁山,使用出當時的高科技「木牛流馬」司馬懿不敢出兵,但是由於李嚴運糧不繼,導致蜀軍沒有後備資源,只得退去。最後一次北伐,但是被司馬懿率先搶占北原,不與蜀軍作戰,雙方僵持百日,最後活活將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

由此可見,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皆是無功而返,屢屢失敗,可是原因究竟什麼呢?這一點可以從姜維臨死前的一句話中看出端倪。姜維被認為是諸葛亮的唯一接班人,在劉禪投降魏國後,想要利用魏將鍾會的野心復興蜀國,但是後來事情敗露,與鍾會一起被誅殺,臨死之前仰天長嘯:「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這裡的「天命」二字指的就是那位蜀國後主扶不起的阿斗,當年諸葛亮北伐之時,被可以大敗蜀軍,但就是因為劉禪的縱容包庇,導致李嚴目無軍法為所欲為,才導致耽誤了軍糧的運送。

這所有的一切看下來,都是因為有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而導致忠志之士的努力和犧牲都白費了,不禁令唏噓感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