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與鑑賞不能不懂的兩個技巧:襯托和對比

學習思維觀 發佈 2020-01-14T05:43:11+00:00

在漢語言文學的創作與鑑賞中,學會必要的語言技巧和藝術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初中語文課程中,學習一篇課文往往也需要搞懂這篇文章所用到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手法,在這些複雜的技巧之中,有兩個是我們有必要去學習並搞清楚的:襯托和對比。

在漢語言文學的創作與鑑賞中,學會必要的語言技巧和藝術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初中語文課程中,學習一篇課文往往也需要搞懂這篇文章所用到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手法,在這些複雜的技巧之中,有兩個是我們有必要去學習並搞清楚的:襯托和對比。

一、 襯托技法的運用

襯托指的是在寫作中利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事物間的相似或相反的特點,以某種事物作為陪襯進而更加突出強調所要表現事物的特點,對環境和人物加重描寫,以增強氣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題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簡而言之,利用襯托能夠將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更加清楚明了地表達出來。其實,襯托這一種藝術手法不論是寫作還是繪畫中都會用到,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技巧。例如,在繪畫中,通常以一種顏色作為另一種顏色的陪襯,從而在人的肉眼觀察下,使得被表現的這種顏色的顯色度更高。那麼在寫作和文學之中,襯托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現,並且襯托可以分為好幾種具體的形式。

襯托可以分為正襯和反襯:

(一) 正襯

正襯指的是利用事物間相似或者相近的特徵來襯託人或物。在正襯中通常會有兩部分,一部分正面描寫所要表達的人或物,另一部分側面描寫人或物。在正襯手法之下,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目標和手法是趨同的,即如果正面描寫是為了體現人的品行高尚,那麼側面描寫也必然要寫品行高尚的人。正襯在具體表現中又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 以人襯人

設置一個主要人物,一個次要人物,通過次要人物來襯托主要人物的特點。如漢代樂府民歌《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就運用了正襯的以人襯人的手法,羅敷之美,可以讓耕地的人忘記了手中的犁,讓鋤地的人忘記了手中的鋤頭,人們都只是看著羅敷的美麗容顏。通過以其他次要人物作為襯托,來凸顯羅敷的美麗。作者沒有用正面描寫來寫羅敷如何美麗,而是用襯托的方式,使讀者聯想和想像,更增加了神秘感。

2、 以物襯人

又好比《錢塘湖春行》一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此詩中描寫了西湖邊春天生意盎然之景,從而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喜悅、暢快之情。有人會有疑問,全詩中沒有一處提到詩人或者有關詩人的心情,為何能看出詩中的景色描寫只是一種襯托呢?原因是在最後一句,「最愛湖東行不足」,此句將人與景交融,可以看出詩人前面大篇幅的景色描寫只是來源於內心的歡喜,從而對於春天的景物也產生了愛惜之情。

3、 以景襯情

在故事中,經常會用到藉由景物來升華情感的這一手法,如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就是典型。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的後半乃是抒情,第三句描寫了通透碧綠的桃花潭水的美景,並藉此起興,引出了「汪倫送我情」,將美景上升至情感,且用美景作為襯托,來呼應朋友間的感情之深,從而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也暗示了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另外,此言也還呼應了前面的「乘舟」、「岸上」,與之暗送秋波也。

4、 以物襯物

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正襯手法,用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事物的特徵,經典之作有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通過群山之間的對比,即使是高峻的五嶽和天台山,也無法與天姥山相比,從而襯托出天姥山的直插雲霄的氣勢。

(二) 反襯

反襯有點類似於對比,即把幾種不同特徵的或者完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而體現出主體事物的特徵。因此反襯也被叫做「對比」和「對照」。反襯的具體分類就更多了,接下來我們簡要介紹幾種常用的反襯手法。

1、 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是古詩賞析中經常出現的,古人寫詩必然寫景,因此也會出現了所謂的以動襯靜和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其實很簡單,就是以一種動的事物來襯托環境的安靜,這種手法很常見,比如我們經常在作文中用到的「教室里安靜的連掉了一支筆都可以聽見」以及「夜晚的樹林裡只留下了樹葉被風吹過的沙沙聲」。比較經典的是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通過蟬鳴的「動」來體現林子中的「靜」,用聒噪的鳥鳴來體現山中的「幽靜」。

2、 以小襯大

這是在視覺感官上通過狀物的大小的比較來進行的,《湖心亭看雪》中用了很多諸如此類的襯托手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句堪稱全文中的點睛之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短小精悍地寫出了長堤、湖心亭、舟與人的小,從而更加襯托出雪後湖面白茫茫的遼闊之感。

3、以濃襯淡

在寫花的詩句和文章中,通常以一種花的嬌艷和香氣來襯托另一種花朵的淡雅,從而來達到讚揚某種花朵的品格的意圖。

其實,反襯的運用取決於作者想要寫什麼,反襯的手法之所以繁雜原因在於想要襯托的特點實在是太多了,任何一種事物都可以找到能襯托它的事物,因此反襯的手法在寫作中反而是最常見的。

二、 對比

對比和襯托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對比是指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完全對立的方面進行比較,藉由兩方面事物之間的矛盾來相互襯托。進而使事物的特徵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對比手法的運用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由前秦開始,《詩經》《離騷》中就出現了對比手法。可以說,對比這一手法的運用在我們文學創作與鑑賞的過程中是最常見和運用範圍最廣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事物,就是為了讓人們去歸類總結,從而再去比較。關於對比的類型劃分有很多種方式,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幾種。

(一) 按照對比的類型來劃分

根據對比的定義,對比可以分為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對比:

1、 兩體對比

兩種事物的相互比較很常見,通過比較之後,使好的更好,壞的更壞,如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短短十字,將當時統治階級和勞苦大眾的生活進行了鮮明對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甫的詩多為現實主義派別,主要寫的是他所生活的朝代的人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從而對於統治階級給予尖銳的批判,因此他的詩中多運用對比手法。

2、 一體兩面對比

這種對比是在同一個人或者事物中進行的,可以將一個人前後的變化進行對比,主要是縱向的、時間上的對比。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一句表達了氓這個人對於「我」最開始的態度是獻殷勤和追求,之後氓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言既遂矣,至於暴矣」,開始對「我」拳打腳踢,從而體現出氓這個人的表里不一和對「我」的態度的變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根據描寫內容的類型來劃分

1、 運用虛實對比

在古詩中經常會用到虛實對比,「虛」指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聲音、光線、思想等等,而「實」就是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物質和靜物等等。通過運用虛實對比的手法,從而可以更好的體現詩人內心的感情。

我們以《揚州慢》這首詩為例,名句「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是虛的事物,「薺麥青青」是實的事物,正確鑑賞這兩句詩要從實際意思出發,「春風十里」指的是詩人過去所看到的過去的揚州城內繁榮景象,而眼前的一片碧綠正是表明繁華已經不再,揚州城內已經成為一片死氣沉沉的廢墟,因此隨處都長滿了薺麥。正是將想像之景與眼前所見之景進行對比,從而表達出詩人對於世事變遷的感慨。

2、 哀樂對比

在情感的表達上,經常會運用哀樂對比的手法,從而更加襯托出內心之哀。哀與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情感,但是仍然可以放在一起使用,由過去的幸福、美滿、快樂才能進一步體現出現在是失落、悲傷、痛苦,哀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人正是經歷了快樂,所以才對痛苦印象深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詩中,詩人將過去的輝煌與現在的落魄相比較。曾經是「氣吞萬里如虎」和「贏得倉皇北顧」,多麼氣勢豪邁,這是對於英明的君主的誇讚,然而幾十年之後,曾經的輝煌已經不再,只留下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以及眼前的「一片神鴉社鼓」,民不聊生,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氣魄和傲氣,只能在苟且之中維持岌岌可危的統治。詩人運用了重重疊疊的哀樂對比,不僅增強了詩句的氣魄,而且在意象層面上更加豐富,使得表達更加鮮明和生動。

綜上所述,襯托和對比是文學創作和鑑賞中必須掌握的兩個基本手法,不論是古詩還是現代文創作,襯托和對比對於表達作者微妙的心態和抒發強烈感情、對於增強句子之間的結構關聯都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會運用襯托和對比,將會使句子內容更加豐富,平添藝術效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