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上海更有年味①50後老上海憶年味:難忘熟食攤、爆米花和全家福砂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14T06:18:26+00:00

在50後海派作家、篆刻家楊忠明眼中,每個時代的年味各不相同,50後、60後的年味在準備美食和新衣服的忙碌里,現在很多人的年味在手機上,在微信朋友圈裡。

元旦一過,2020年春節已近在眼前。快要過年了,上海的年味在哪裡?在50後海派作家、篆刻家楊忠明眼中,每個時代的年味各不相同,50後、60後的年味在準備美食和新衣服的忙碌里,現在很多人的年味在手機上,在微信朋友圈裡。談起自己小時候的上海年味記憶,楊忠明如數家珍。

「小時候過年,最大的盼望就是吃!」楊忠明說,那時候人們的物質條件普遍匱乏,糖果、水果這些平時幾乎吃不到,孩子們就特別盼著過年吃些好吃的:一分錢一粒的烏龜糖,五分錢一塊的糖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全家福暖鍋,都是孩子們一整年的盼望和幸福回憶。

年夜飯的冷盤

圍繞著吃,那時的人們將新年過出了滿滿的儀式感。啟動早的人家,提前半個月就要開始準備年貨,到鄉下買魚、買肉。魚肉捨不得當下就吃,先掛起來風乾。切下來的肉皮自然也捨不得扔,洗洗乾淨,放油里炸干晾起來。這樣的干肉皮,是年夜飯的全家福砂鍋里必不可少的配菜。

讓楊忠明印象深刻的,是弄堂里的年味。越臨近過年,弄堂也變得越來越熱鬧,各種各樣的小攤販都來了——

賣牛奶或羊奶的人來了。他們手上搖著鈴,牽著身上蓋著一塊布的馬或羊進了弄堂,誰家要買鮮奶,現場擠出一杯馬奶或羊奶來,還帶著動物身上的餘溫。那時一根油條4分錢,一隻大餅3分錢,一毛錢一杯的牛奶不是人人都吃得起,就以較便宜的馬奶、羊奶取而代之。

賣熟食的小販來了。他們挑著擔子,一頭的籃子裡裝著熏腸、臘肉等散發出香氣的熟菜,另一頭放著砧板、菜刀和秤等工具。小販挨家挨戶叫賣,遇到要買的人家,就圍上白圍兜現場切菜,要多少切多少。小販的切菜手法十分利落,三下兩下切完過秤,按份量付錢,也是弄堂一景。

炸爆米花的師傅來了。「嘭嘭嘭」的爆米花聲音一響,弄堂里的人家就都知道炸爆米花的來了,家家戶戶都捧著大米或生年糕出來排隊。無論是大米還是年糕,每戶人家都可以拿出一些,爆一些米花或年糕充作孩子們的零食,成本不高又經吃。於是,爆米花的師傅生意極好,通常要忙到晚上十點左右才能收攤,第二天一早還得接著來。

對孩子們而言,爆米花更是好吃又好玩的物事。入神地看著盛滿大米或年糕的黑色爐膛在火焰中翻滾,看到攤販將爐膛豎起準備爆米花時,趕緊提前將耳朵捂得生緊,直到那「嘭」的一聲響過才敢把手鬆開。米花爆出來後,散發出一股特別的香氣,抓一把放進嘴裡,香香甜甜的感覺令人無比滿足,更不用說提著一大袋爆米花往家裡走時的高興勁了,如同拾得了一個大寶藏。

年前的忙碌接近尾聲時,過年最重要儀式之一的年夜飯的準備即將啟動。楊忠明說,那時上海絕大多數的居民家都還沒有煤氣,家家戶戶都是用煤餅爐做菜。年夜飯菜色多,加上蛋餃、爆魚這些菜的準備很費時間,因此通常提前三天就要為年夜飯作準備。

上海人喜歡吃筍乾燒肉,筍乾發好後,弄堂里有人專門提供筍乾切絲服務,拿著一把二三十公分長的鋒利鍘刀,三下五除二就能將泡開的筍乾切得又細又勻。此外,蛋餃、魚圓、爆魚、百葉包、湯糰、餛飩這些,各家各戶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準備起來,弄堂里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過年氣氛。

蛋餃

正式燒年夜飯,則要從臘月二十九小年夜就開始做,一直忙到天亮。大人們忙著切菜燒菜,孩子們也要承擔一部分跑腿工作。楊忠明清楚地記得,有一年他拿著大人給的5毛錢去買赤豆糕,等他趕到大世界對面時,發現那裡五芳齋門口排起的長隊已經在弄堂里繞了三圈。在足足等候2個多小時後,他才終於買到了來之不易的十塊赤豆糕。

各家的年夜飯菜單大同小異,但楊忠明最喜歡的一道年夜飯菜式,是砂鍋全家福。「那時家家戶戶都有砂鍋。木炭圍好,砂鍋放上去,旁邊圍一圈雞鴨魚肉,想吃什麼就放到砂鍋里煮,邊吃邊滾、熱氣騰騰。我還特別喜歡走親戚,因為大家都會把好菜拿出來招待客人,去親戚家菜式一般會更多一些。」

吃飽喝足,孩子們盼來了一年一次的壓歲錢。約上三五好友,可以去附近的市集看看有什麼玩具可以買。除了城隍廟,那時的連雲路上還有個被稱為新城隍廟的小商品市場,一座座木頭搭建的房子前擺著各式各樣的玩具。孫悟空面具、木製的大刀、橡皮筋、氣球、香菸牌子、麥芽糖吹出的動物,每一樣都能牢牢吸住孩子們的眼球。壓歲錢通常只有三五毛錢,精打細算的孩子卻可以用好久。爆竹、焰火棒、氫氣球,是孩子們最喜歡買的商品。在孩子們的歡天喜地中,大人們已經在忙著分裝禮品,為去親戚家拜年作準備了。

壓歲錢

上世紀五十年上海人過年送禮很簡單,有的拜年客人送一盒蠟紙包裝的餅乾,雞爪果(油棗),或者拎兩瓶紹興黃酒,再送包糖果。楊忠明的父親最喜歡崑山老家親戚過年送來的蒸糕,有糯米和米粉做的兩種,圓圓厚厚的一大個,把它切成一片片,大年初一放在平底鐵鍋里用油煎軟,豬油融化香、甜、柔、軟、糯,一家人吃得歡歡喜喜。

六十年初代出現食品匱乏時刻,柿餅和軟棗、炒熟的芝麻山芋干也成了年禮。柿餅又叫「排餅」,扁扁的排成一排,表面結著一層白白的霜花,裡面是黃褐色的,很有嚼勁。在那吃不飽飯的日子裡,柿餅可以填飽肚子。農村來的親戚,則通常會送活雞,草雞蛋、草魚、鹹豬頭、赤豆 、糯米、黃豆、芝麻、無錫油麵筋、蘇州豆腐乾等農產品。

除了吃和玩,那時過年還對應著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和規矩。年前要打掃衛生撣檐塵,貼牆紙和年畫,所有衣服、床單被套要洗乾淨。更重要的一點,是過年前一定要全家人都洗一次澡、理一次髮,新年到來時要穿新衣服、新鞋子。

貼年畫

「現在人們天天洗澡司空見慣,但那時大家都住的蝸居,家裡沒條件,要到弄堂里的公共浴室洗澡,冬天時洗不了幾次澡。一毛錢洗一次,也是過年的重要儀式之一。」楊忠明說,每到年前,浴室和理髮店門口就排起長隊。穿上新衣新鞋喜氣洋洋迎接新年的孩子們,最討厭的則是過年時下雨下雪,因為那時的新鞋子都是布鞋,鞋底進水就會壞。一下雨雪,就意味著沒法穿著新鞋去拜年了……

在楊忠明看來,當年的缺衣少食,令可以吃上美食、穿上新衣的過年,成了孩子們最大的盼望。而現在物質極大豐富,無論是美食還是新衣,對普通人來說都唾手可得,日子「天天都像在過年」,年味淡了也是自然而然的變化。「現在過年,我最好吃一碗泡飯,到山裡清凈的地方看看書就好了。」

包湯糰

如果一定要為今天的孩子們留下一些年味,楊忠明的的建議是,尊老愛幼的年俗傳統應該更多地繼承。儘管現在不缺吃穿,但小輩們還是應該為父母或其他長輩買上一些保暖品、營養品,帶著兒孫們多去看看老人們;春節前後一些圖書館的活動和主題展覽,可以帶孩子們去看看;也可以帶著老人、孩子逛逛城隍廟,或者去鄉下或者古鎮走走,感受農村的變化和古鎮的年味。海派美食作家孔明珠則建議,上海現在新的地標建築很多,這些地標建築在春節期間可以有更多的傳統裝飾,多宣傳傳統的過年習俗、組織一些民俗遊戲等,讓孩子們不忘中華民族和老上海的傳統文化

欄目主編:李寶花 文字編輯:李寶花

題圖為爆米花場景,繪圖:王美傑 內文圖片:芋頭 小餅
關鍵字: